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让七年级学生爱上历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特别是对于刚接触历史这门课程的七年级学生,更要让历史课充满快乐,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有趣味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快乐课堂”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的有无、大小将直接影响他对该学科的认可程度,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学习感兴趣的同学,他的意识、注意都倾向并集中到学习上去,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同时,识记的能力、思维的效果也都好。那么如何让七年级学生接受、喜欢历史这一新课程,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魅力四射的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要提高历史课的学习实效,离不开教师对导语的精心创设,学生对一篇新教材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两、三分钟的导语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每一次的备课工作中,最花心思的应该是导入部分,所谓“万事开头难”,成功的导语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总之,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初中生非常喜欢听故事,如果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涉及人类的形成时,我讲了一段《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盼望着我快点讲新课。在讲授《美国的诞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印象画出美国国旗,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争先恐后地画出“他们的印象中”的美国国旗。但至于国旗中有多少颗星,有多少条横条,大家都没有明确的概念,于是课堂气氛来了,我趁机向学生详细介绍美国的国旗。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美国及其国旗诞生的背景、国旗的含义,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二、开展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
  教师要注意教学中形象的描述,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陈胜、吴广的不畏强暴、揭竿而起;邓世昌誓死御敌、义不独生;谭嗣同的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阿基米德的善于思考,献身科学;华盛顿坚忍不拔的毅力,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都需要教师用生动感人的讲解使学生对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有具体的认识,受到感染,因而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里,应该能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感受得到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四面楚歌时的无可奈何;感觉得到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看得到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霸气;触摸得着世界各地美仑美奂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引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描述历史事实,使历史教学语言富于情趣和文采。把历史现象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段历史史实的时候,选用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来教学,在学生观看影片对这一段历史有了直观形象的记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问题设置,例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战役?”“在八里桥战役中三万蒙古骑兵损失过半,而六千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对此你有何感想?”让学生具体形象的了解这段历史,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之心。
  三、善用“俏皮话”
  历史课堂往往比其他课堂要生动活跃,历史课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多。如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将混淆的字念错而引起笑声;如“张謇(jian)”读作“张骞(qian)”;对课堂上的历史人物评价有的同学提出反对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果不聞不问,继续讲课,定会让学生感到有些失望。相反,如果能够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即兴发挥,加以简短的幽默评语,会带给学生一些意料不到的惊喜,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如讲述中国古代史“暴君商纣”的过程中,讲到纣王的残暴昏庸,采用“炮烙”等酷刑时,同学们正听得入神时,突然,我的扩音器没电了,课堂气氛被打断了。此时此刻,我不慌不忙,并故意地说:“看来电先生也不满纣王的暴行,罢工了呢!”大家哄堂大笑起来,我也会心地笑了。如此一句话,师生同乐,接下去的课就好上了。再如:讲到佛教为什么能够广泛传播?我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佛教为什么能赢得那么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粉丝?学生笑了,心情愉悦了。这样,枯燥的历史知识也富有韵味了,高深的问题也变得浅显易懂了。
  四、注重结合生活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
  目前,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多,多数学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这就为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可以将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历史教学相结合,说明历史作品和历史史实的联系与区别,指导学生辩证看待影视剧,又利用影视剧了解当时的历史。央视一套播出的许多历史剧还是比较接近历史史实的,如讲西汉历史时让同学们看《汉武大帝》,生动的再现了历史,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做好课堂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重视导入,对课堂教学小结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有而且应当重视小结的。作课堂小结不但能够让学生较清晰地掌握本节课的脉络,其实,也是体现一个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把握程度。好的课堂小结好似教学的压轴戏,精心设计出生动有趣、行之有效的小结,无疑可以为一堂课锦上添花,收到余音绕梁的奇效,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把握课堂重难点,巩固知识,增强记忆。   如在总结《三国鼎立》一课时,用1、2、3、4、5代表整节课的基本线索(一种局面、两场战役、三分天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一方面便于学生们理解记忆,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们综合联系分析;如讲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时候,用“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统一度量衡,还有货币和文字,为了思想大控制,焚书坑儒有得失”加以总结,朗朗上口,可以使学生一下子印象深刻。
  六、把历史试卷“可爱化”
  让历史试卷变可爱,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试卷,一直以来总是一副老面孔,那么严肃,那么公正,那么冷冰冰,似乎无感情可言,它让学生或喜或忧、或爱或怕,心态复杂。历史学科也是如此。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育的评价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再是用一纸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因此,试卷也应以全新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越来越关注个体,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越来越人性化、人情化,也越来越可爱。一份可爱的试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试卷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考试的心情和情绪。教育家洛夫曾说:“你不能在一个颤栗的心理中写下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昔日的历史试卷上用“注意”“说明”“须知”等生硬的词语提示学生,使学生诚惶诚恐,现在要把它们请出去,让“温馨提示”“友情提醒”闪亮登场,让学生不仅接受检测,也感受到温暖,让考生不仅释放知识和能力,也收获关爱之情,把卷首语、卷中语、卷尾语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时为了提示学生认真答卷,减少遗漏,调控时间,我常在卷中设置一些提示性语言,如“你已经完成了一半试题,祝贺你!再加把劲!”“细节决定成败,一定要读清题目!”“请注意,背面有题,要继续做哦!”……这样的卷中语,对粗心的学生来讲是非常有用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的爱心能改变学生的粗心习惯,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总之,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快乐,让七年级学生接受历史这门课,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發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把历史课堂从呆板、死气沉沉的氛围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快乐、活泼的氛围。同时也让历史作业、考试变得更加可爱,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齐健《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书社2003年11月第1版。
  [3]沈海驯等:《试卷命题与试卷分析》浙江宁波山版社,2002年。
  [4]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4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