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从内部控制意识、单位组织架构、内控管理人才、内部岗位设置、固定资产内控情况、风险评估机制及内部控制机制等七个方面,分析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并提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以供探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影响;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原则。主要是通过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采取不同内部控制措施并完善相应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有着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保障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全来自财政资金,为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都合法合规,必须建立适合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落实实行,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管,避免各项经济活动工作有序开展,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完整,才能如实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实际运行状况,为单位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单位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项经济活动的具体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经济活动业务中的职责,实现各部门各岗位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及经济活动的授权审批牵制,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完整。
2.保证财政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职能,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提升部门管理水平,及时查找各项活动中的风险点,确定适合的控制措施,并完善单位相应管理制度,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确保财政资源高效利用,使单位各项工作的管理控制得到明显提升,促进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
3.加强对权力的约束,防范廉政风险
为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建立经济活动归口管理机制,有效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效分离,保证设置内部岗位科学合理,编制具体明确的岗位职责,将各经济活动的不相容岗位进行有效分离,形成各岗位之间相互监督与制约的岗位体系,对关键性的岗位尽量专人负责,且关键性岗位人员不能兼任内部风险管理岗位的工作,实现执行与监督的有效分离,防范各类廉政风险,切实有效发挥内部监督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形成有效的互相监督机制。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1.单位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往往只注重业务工作,没有内部控制的意识;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运转来自财政资金支持,内部控制经济效益体现与单位管理者考核不挂钩,造成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内部控制建设是以财政发文安排,部分单位管理者简单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监督,就是财务部门一项业务工作;未将其放在单位层面重要工作作安排,导致单位员工也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
2.单位组织架构不完善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监督审计部门或岗位,或者将监督审计岗位设在财务部门,使得内部监督机制无法有效实施。少数“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不能实际落实,也未有效实行技术咨询和专家论证制度,使得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实行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效分离。
3.内部控制管理人才缺乏
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的影响,无法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内部控制建设往往由财务部门牵头完成,财务人员未经专门的内控知识的培训,无法深刻领会内部控制的实质和具体建设流程,无法全面准确查找经济活动的风险点,无法对内部控制的各方面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管理。
4.单位内部不相容岗位不分离
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受单位编制的影响,预算、决算、支出审核及账务处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政府采购等工作全部由一个人完成。并未建立关键岗位责任制,一人兼多岗的问题普遍存在。无法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互相监督的机制。
5.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对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评估,但鉴于目前很多单位对单位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不够重视,未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没有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分析,特别是大额的资金使用和重要决策主要是单位主要领导决定,未对相关决策进行细致的风险分析,潜在风险不能及时被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是内部控制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6.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财政部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只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并未配套具体的实际操作解释和具体实施指南,内部控制建设要求的专业知识强,基层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加之单位管理者不重视,导致基层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困难重重。
其次,基层单位虽然按财政部门要求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及没有专业的指导,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完善的体系,也未运用内部控制相关的管理方法,导致不能很好地指导业务活动的开展。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虽然明确要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但多数事业单位由于编制问题并未设置,导致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议
1.管理人员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强化自身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重视对单位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建立并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将内部控制专题知识培训作为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将内部控制建设执行效果制定标准的评价体系并將其作为管理人员的年度考核评价的一部分,以此为依托提高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让其真正意识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目前因内部控制原因导致的违规案例,在组织职工集体学习进行讲解,让职工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在单位形成人人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良好氛围。 2.优化单位内部部门岗位设置
将各项经济活动按归口管理原则落实具体管理部门,按照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的原则,结合单位编制情况设置监督岗,制定监督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经济活动的内部监督有效运行。完善单位“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对单位的“三重一大”具体事项进行明确规定,尤其是需要技术咨询和专家论证的重大事项,确定决策组成人员,决策程序、决策机制等内容,确保单位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符合单位实际要求。
3.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及配备
财政部门对各单位负责内部控制建设人员进行内部控制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如何着手建立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如何梳理业务流程及确定风险点,如何切合实际制定内部控制管控措施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人员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有具体认识,使其能是顺利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
在人员招聘中根据关键岗位能力要求选拔,确保招聘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与选拔岗位相适应。结合单位实际招聘具有内部控制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更好地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4.不相容岗位分离、轮岗及互相监督制度
结合单位编制实际情况,认真梳理各经济活动的业务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才能完成。结合内部控制要求和单位人员实际情况,制定关键岗位责任制度,制定关键岗位责任书,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岗位职责中明确不能办理的业务范围,确保不相容岗位有效运行。对关键岗位人员建立定期轮岗制度,防范廉政风险。在财政部门指导下形成单位间定期互审制度,建立有效外部监督体系。
5.建立内部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充分认识建立内部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的重要性,建立预算控制、收支管理、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内部风险与防范体系,制定支出限额标准控制,对投资较大的项目或支出需事前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科学论证,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采取相应风险应对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单位承受范围之内。
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与外部专业力量的配合机制,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对单位内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强化对财务人员工作的管理监督,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防范各类风险,提高单位财务工作水平,促进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开展。
6.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机构和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有效保证。各单位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梳理本单位涉及的业务流程,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规范业务流程标准模式,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单位内部控制机构或聘请专业机构参与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并定期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全方位、多层次的推进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闫妍.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现代农业研究,2019(01).
2.倪淑波.行政事業单位内部控制现存问题与有效对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2019(03).
(责任编辑:王文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