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生天性好动,对未来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比起遥不可及的梦想,很多学生更倾向于直观的外在世界,这导致此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有必要在班级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鉴于此,文章先探讨了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常见弊端,再就如何构建激励机制进行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小学生;班级管理;激励机制;弊端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常见弊端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很多小学生对于人生、未来等认知程度不到位,无法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很多教师正是源于此,对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高度重视,但很多教师浅尝辄止或是没有用对方法等,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对学习产生兴趣,这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对各学科爱好的培养也都存在较大不利,而长期的枯燥性学习,往往容易滋生厌学现象[1]。
  2.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小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有限,知识建构能力较差,因而对新知识会逐渐产生抵触情绪,学习能力不强,也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信心产生负面影响。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激励学生,未能考虑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导致部分教师所采取的手段没有取得相应效果。
  3.师生关系不融洽
  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师生关系不融洽意味着学生并不愿意完成教师所交代的任务,这就使教师制订的激励机制可能得不到学生回应。
  二、激励机制的构建策略
  1.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课堂纪律三方面。其中,学习兴趣可以是单纯地对某个学科的兴趣,也可以是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学生会产生求知欲望,而这种欲望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课堂参与度可以是学习兴趣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认为是学生的性格使然,部分学生可以将较高的课堂参与度转化为学习工具,但部分学生却不认真听讲。课堂纪律表现在学生的自我约束上,与课堂参与度不同,学生自我约束程度越高,参与课堂活动时,就具备更高的自律意识。
  在制订激励机制时,教师首先可以从学习兴趣角度出发,将学习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相互联系,比方说玩偶等。基于此,教师可用奖品冲抵学习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对奖品的热情转移到学习中去,尤其是在奖品有限的情况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热情,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自我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从课堂参与度的角度出发,课堂参与度能最大化地活跃课堂气氛。压抑的课堂氛围很难让学生具备较高动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可以将课堂参与度纳入激励机制考量范围。关键是让对课堂活动参与兴趣不高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最后,还可以将其纳入激励机制当中,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有纪律性地去学习,而非是抢答、接话茬,延误课堂教学时间等。该类学生并不是在真正地学习,因而,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加强其纪律性,将其活跃的个性转化为对学习的动力。比如,有意无意地警示几句,或是发发牢骚,让该学生注意,直截了当地批评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主要是从学习难度、学习反馈、比较心理等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比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更容易,学起来容易,自然会乐于花时间在学习上;但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由于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时,容易遭遇较大的学习难度,若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就会容易让学生养成轻言放弃的性格,学生的怠惰性格与激励机制相悖,很多教师的激励手段无法冲抵部分学生的怠惰性格。从学习反馈上来看,学生展开学习,无论是为了什么原因,都会希望获得反馈,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成果,比方说父母、教师的表扬等。但是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取得成果,反倒是因为考试不及格等,引来父母、教师的指责,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比较心理来看,小学生处于不断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会自发地将自己放置于群体之中进行定位,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在定位自己的过程中,发现与别人之间的差距,部分学生会对自己丧失自信,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地大打折扣[2]。
  在将学习能力纳入激励机制的考量当中时,教师应对以上三点进行考量。首先,从学习难度来看,激励机制并不是单纯地激励学生去学习,而应将激励机制放置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比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到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便于为此部分学生恢复学习信心提供帮助,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其次,从学习反馈上来看,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父母不应以分数判定学生的校内表现,教师可以鼓舞一些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如让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回答正确后对其进行夸赞。问题不能设计过难,不然只会起到负面效果。最后,从比较心理上来看,由于学生比较心理偏于主观,教师很难直观判断出哪些学生存在问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传递“平等对待”“只要善于发现和引导,都会拥有自己的优点”等信号,进而让部分学生恢復自己的学习信心。
  3.改进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极大地影响着激励机制的发挥效果,教师制订的激励机制得不到学生积极回应的情况下,激励机制无论多么充分、严谨,最终都无法管控学生。鉴于此,教师在推行激励机制的同时,不能忽视和学生关系的改善。师生关系主要是由教师权威及学生向心力等影响,教师权威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威信,在于学生是否对教师信服,学生向心力主要在于学生是否肯听教师的话。在将改进师生关系纳入激励机制当中时,可以先从教师权威入手,教师权威需要教师维系自身在学生中的印象,自身做出约定要及时履行,尽量不拖堂,不对学生产生过多的敌意,还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较强的信服力。如此,教师在推行激励机制时,也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从向心力来看,教师在推行激励机制时,不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学生能够接受并乐于参与进去,而这就需要教师增强班级向心力。除了在平时维持课堂纪律外,还可以在组织活动时,增加存在感或确定班级地位等,以此来取得较高的向心力,以便于推行激励机制时,获得学生的高度支持,减少排斥力[3]。
  激励机制的运用,不仅仅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喜好、特点,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做出努力。一般来说,激励机制可以从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师生关系三方面出发,同时,又可以具体分成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课堂纪律、学习难度、学习反馈、比较心理、教师权威、学生向心力等开展,以期能为有关人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相西红,刘洁.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2]刘现忠.基于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
  [3]付金燕.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构建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作者简介:黄月清(1975—),女,壮族,广西大新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班主任管理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2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