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晓龙 傅磊 陆柳延 施永峰

  [摘           要]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关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扶贫攻坚战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务必以“精准”为要求。高校精准资助体系的建立有赖于通过“精准识别”梳理资助对象;通过“精准帮扶”发挥资助效能;通过“精准管理”实现资助保障。
  [关    键   词]  高校;精准资助;精准识别;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090-0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最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之年,精准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内容。“扶贫越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就越要打起精神,鼓足力气,响鼓重锤,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高校资助工作需要从精准扶贫中寻找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法,需要根据高校的特征构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一、“精准资助”的内涵
   精准资助是粗放资助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学生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资助方式,即找准资助对象,通过差异化的资助形式提升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最大限度发挥资助的效能,满足资助对象的需求。“学生资助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既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在学生资助政策保障下,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并实现就业,继而带动整个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
   二、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完善,在本专科生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绿色通道”等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资助学生6.19亿人次,资助总金额累计突破1万亿元,达到了10907亿元,成为一项重大、重要的民生支出。2018年,各类奖学金共奖励全国普通高校学生916.84万人次,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965.19万人次。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表示,要“加强精准”,一是对象要精准;二是资助标准要精准;三是奖助学金发放时间要精准。精准资助就是要做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但从这些年政策的实施和反馈来看,资助工作的实效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离建立精准资助体系还有不小的距离。
   (一)资助识别不精准
   为了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进行了详细指导,共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应该说可以很明确地识别贫困对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育部提供的依据虽然很全面地考虑到贫困的多种因素,降低了单一标准不准确的概率,但是对具体操作的辅导员来说,仍然过于宽泛,难以做到精准。对标准之间的比较以哪个为主,哪个为辅,根据哪些标准确定贫困等级,标准的重要性如何排序,辅导员很难把握,更多的是依靠辅导员对贫困指标的个人理解来评定。
   家庭经济的综合性决定了要做到“精准自助”必须对学生家庭经济信息进行“精准识别”。首先,需要信息的真实性。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对提供证明的部门没有约束力,审核与盖章并不一定一一对应,学校审核贫困证明是否真实比较困难。其次,需要信息的全面性。“精”和“准”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撑,目前我国这些信息来源于民政、公安、税务、银行、工作单位等部门,学校很难完全掌握这些数据,没有充分的信息支持,无法精准制定合理的量化认定标准分等级资助贫困学生。在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学校、班级采取的大多是按人数比例分配名額的方法,导致部分不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贫困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如果在认定过程中再出现由于自尊心因素而放弃申请以及非贫困生假冒贫困生争夺资助资源,这又给高校资助的“精准”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
   (二)资助帮扶不精准
   当前贫困生识别的指标主要指向经济,这是一种简单量化的体现,在实际资助过程中,学生对资助的类别和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需求,还有心理需求、就业需求、勤工助学需求、学业需求等。高校是教育机构,资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摆脱贫困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重点主要在相关资金的下发上,基本都集中在物质上的“给”,资金发放到位即意味着资助工作结束。除了部分高校安排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之外,缺少促进学生自强自立的发展性资助,而无偿性的助学金容易滋生“等、靠、要”思想,起不到激励作用,旨在“扶智”和“扶志”的心理帮扶、就业帮扶、学业成长帮扶等配套帮扶措施长期缺位,导致贫困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国家的资金资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综合情况很难看出个人以及家庭脱贫的趋势。
   (三)资助管理不精准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管理机构是学工处,学工处通过指导班级辅导员进行具体操作,这样的层级结构能很好地将任务分解,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辅导员更贴近学生,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使资助工作更加精准。但从岗位内容来看,资助只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受大量其他学生工作影响,很难做到专业化。其次辅导员接受的资助培训主要针对基本流程和材料规范,缺少专业化、系统化的资助培训,而辅导员之间的评定标准和对资助工作的理解各不相同,很难做到客观的统一标准。    国家资助主要采取资金下拨的形式进行,因涉及金钱利益,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受人力物力、制度规定、监督成本等限制,全程监督管理资助工作比较困难。如果监督主体是学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显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成为监督主体,监督掌握资源的学校及老师需要法治制度的支持。此外,监督之后发现问题如何处理同样比较困难,如何处理非贫困生申领资助、如何处理贫困生挥霍资助资金、如何处理辅导员违规操作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坚持立德树人,构建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一)以识别精准为基础,构建精准识别体系
   精准识别的基础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因此,必须建立资助数据信息平台。高校资助工作也是扶贫的组成部分,通过信息化通道接入国家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可以共享其中的信息内容,为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提供便捷的手段、可靠的素材。认定指标体系所需信息来源于教育、公安、银行、住建、民政、税务等各个部门,需要学生资助数据库与学籍、就业指导等教育数据库以及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有效对接。高校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得出不同的认定结果,使精准识别更加客观可靠。
   在掌握精准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多指标认定体系,对掌握的信息进行有序整合,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式确立认定标准,以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定性,以家庭成员健康情况、消费情况、其他收入情况定量。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学生信息全部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通过设定层级指标,设定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以此建立数据模型,通过科学的程序对学生的困难等级及差异性进行综合评判,计算出贫困学生的程度和等级,并根据实际环境变化和个人家庭变化保持模型的动态更新。
   高校学生成为贫困生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经济因素,还包括心理需求、就业需求、勤工助学需求、学业需求等发展性需求,这就需要在识别工作中细化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需求进行分类。一方面,依据客观的数据化信息系统;另一方面,需要辅导员做好主动关注和识别工作,与经济需求的显性不同,心理、就业等发展性需求是隐性的、内在的,需要辅导员主动的人文关怀才能显现出来。
   (二)以帮扶精准为任务,构建精准帮扶体系
   高校资助应当基于学生的需求,不仅有物质资助,而且有精神资助;不仅有生存性资助,而且有发展性资助。(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鼓励贫困学生放下包袱,勇于面对困难,以困难为动力,努力奋斗,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2)安排多渠道的资助形式。通过勤工助学的形式帮扶贫困生,让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生活保障,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提高了他们改变现状的能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精准资助要把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受资助学生自立自强、全面发展。
   (三)以管理精准为保障,构建精准管理体系
   鉴于资助工作的专业化要求,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事务处负责学生资助事务,由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人员负责资助工作,学生可直接将申请材料递交给学生资助事务处,由工作人员进行专业严格的审核,经過审核后将评审结果直接反馈给申请人。这样有利于识别标准的客观性和一致性,避免了辅导员评选的主观性,而且避开了熟人效应,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精准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支撑,学校需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规章制度,对资助者和受资助者进行依法依规监督,对在资助工作中徇私舞弊、提供虚假信息、冒充贫困生的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涉及违法的,追究法律责任,同时追回申领资金。资金发放后,对资金使用途径进行追踪管理,如出现使用不合理,则取消评选资格或降低贫困等级。此外,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强化诚信意识,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更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要求,让受资助学生意识到不诚信带来的严重后果,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假贫困生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9-03-01.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2):6-10.
   [3]刘胜男.提高学生资助“精准扶贫”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8(19):153-154.
   [4]张涛.应用技术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95-97.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