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在通用技术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雪梅

   摘 要: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培养目标主要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在动手实践中实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更好培养。通用技术学科仍旧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为此,通用技术学科教师要能够积极开发身边可以实践的资源,鼓励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动手实践活动中去,激發学生能够在动手实践前进行科学设计、在动手实践后再反思如何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经历反复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如何创设氛围、如何进行实施等多方面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重要意义;增强意识;提升能力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这一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当前以及今后的工作与生活都会带来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学会合作、勇于思考等快乐体验,从而也能够通过亲自实践感受到科技的巨大魅力,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一、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科技改变人类,创新改变世界。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意义上的科技革命,而科技的每一点点进步都离不开创新。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科技的进步。而国家的未来却在于我们少年,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则国胜。”可以说,对于青年一代进行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在21世纪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布了关于世界各国都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不一定所有国家都要处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但是所有的国家都需要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哪怕是最为贫穷的国家也要进行科技创新的鼓励、并实施相关政策。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而学校教育就要能够促进我们的学生成为科技创新类人才。”为此,在我国增强青少年一代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已成为首要的任务。
   二、师生要能够共同增强实践创新意识
   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通用性工具的设计程序、原理、设计手段与方法等,而更重要的则是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也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要能够主动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逐渐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的意识。
   1.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也都提出了不同的学科素养,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素养的培养就在于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以往的教教材、学生了解知识的浅层,而是要能够积极实践,在动手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身首要能具有创新意识,而后才能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其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发挥高中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勇于创新的自主性,并能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和极为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其实践兴趣,从而为高中学生创造可以用来实践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便感受到科技制作与创新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从而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无限乐趣。
   2.走进学生生活,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中许多通用的科技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技术产品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便利,为人们的生产与工作带来了更高效益。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科技到现代生产科技以及高科技领域的延伸,在让学生能够切切实实经历通用性科技产品的制作,并且让他们能够在了解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同时获得探究经验的提升,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与理解最为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从中能够领略科技创新的无穷力量。
   (1)基于课本教材,理清通用科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科技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些科技知识基本囊括于通用技术教材之中。实际上,高科技产品并不是凌驾于庙堂之上,而是在生活之中比比皆是,比如说无人机、电动机等;电子摄像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引出控制技术,就在小区、广场上也随处可见。而电子警察引出现代检测技术则在高速公路等场所比较常见。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技术的实用性,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21世纪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电子产品开始从奢侈品变成日常电子产品,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如今,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等通讯设备,它让通讯变得便捷,让地球联系为一个真正的整体。学生要在学习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充分领会通用技术课堂的用途,并将所习得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进行有效的课堂实施,实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1.创建有效的课堂探究时空,积极进行合作交流
   (1)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活动时效性
   时间要素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作用显著。教师在备案时,要提前预设好时间进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可控时间内可以有条不紊地把握好教学节奏,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2)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要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彼此交流学习,让小组中的学生自由谈论,将问题更加突出,让课堂上的重点与难点可以顺利解决。学生在自由无压力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疑惑。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也要摆脱拘束,加入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适当给予各小组点评,对偏离课题的小组要及时纠正、提醒。在比较轻松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与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头脑风暴,并提出自己创新想法。比如,教师在以水龙头为例时,必然会探讨水龙头存在的必要性。有学生在实践与讨论过程中,会发现水龙头经常出现水流小,喷水急等问题。    2.建设理论型课堂实践阵地,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成长
   (1)理论联系实际,有效理解科技原理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会有很多的技術方法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内容抽象而不理解课堂内容。教师这时候要开动脑筋,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可以让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真实性更高,让学生体味到通用技术课堂的乐趣。比如教师在讲授控制系统中的自动检测环节时,学生多数不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课堂效果不理想。这时教师就要增设一些小游戏,让学生理解“自动检测”的概念。首先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蒙眼睛,去黑板上将一个缺眼睛的小人添上眼睛,另一组同学则不蒙眼睛,直接去相同缺眼睛小人上填眼睛。在两幅画完成后,提供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发现显然,不蒙眼睛去给小人画眼睛的那幅画上的小人比较之下五官更加端正。这就是所谓的自动检测。再比如,“黑箱法”,学生不理解这个陌生的科学技术概念,教师可以拿身边的例子举例。比如说买西瓜。我们在购买西瓜时候,习惯敲一敲西瓜的表皮,判断其成熟程度。这种方式就是“黑箱法”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学生进而得出结论,“黑箱法”就是输出与输入的关系的讨论,是分析其系统内部结构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华佗的望闻问切中也能看到“黑箱法”的应用。
   (2)采用有效问题,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拓。在进行台灯设计讲解中,教师要能够提出合理性的问题,引领学生从台灯的作用和辅助功能两个方面来进行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指出台灯的主要作用不仅是照明,而且还能增添许多其他的辅助功能,比如说时间提示功能,笔筒乃至日历等,这时候有学生就会提出有趣的回应:枕头和手表能不能结合在一起?这是个比较新颖的创意,白天与黑夜,头与手,看似完全不搭边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实在是难以想象。然而,在学生充分的探讨以及研究分析后,却认为这是可行的。更有学生设计了一个多功能闹钟枕,将闹钟设置在枕头中,实现一物两用的目标。
   (3)自主动手实践,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要想让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就要让他们亲自动手。教师可以在课上多设置一些技术性实验环节。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环境中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整体把握通用技术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准备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不同材质物品的结构、受力等特质。这些物品要差异性较大,可以包括鸡蛋壳、铁球、纸张等。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勇于尝试。比如准备一些旧的、弃之不用的收音机等物件,让学生拆开了解其原件构成,并对比结构图,进行拆装实验。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技术不再陌生,并感受到科技的真正魅力,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让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关系到我国科技进步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少年强则国强,我国的改革开放需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科技水平的进步,教师身兼重要使命,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有限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发挥自身想象力,让学生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
   [3]许凯.重视通用技术课程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2010(8).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