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芸

  【摘要】语文阅读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然而,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高中语文教学缺乏创新,外部学习环境日益复杂,导致高中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升。因此,就高中语文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探究,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及水平。
  【关键词】语文阅读 语文素养 问题 策略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考的压力使学生不舍得投入。高考备受瞩目,学生备感压力。语文学习往往投入大却见效慢,所以学生更愿意将主要精力放在数、英等见效较快的科目上。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于语文逐渐忽视,课外阅读时间随之减少。
  第二,阅读的枯燥使学生不愿意投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古文偏多,记忆性的内容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枯燥乏味,兴趣不大。语文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为了提高成绩而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
  第三,素材的缺乏使学生无处投入。也有部分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但学生周围可供选择的书籍少之又少,且不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无论是内容还是导向都很难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标准。学生“好”读书,却无法读好书,不利于拓宽他们的阅读知识面,提升阅读水平。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仅仅给学生传授基础的课本知识,不对其进行拓展创新。
  第二,受高考考核指标影响,教师在高中语文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应试水平的提升,忽略了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只针对高考大纲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考试考——老师讲——学生学”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难以有所创新,最终导致阅读水平难以提升。
  第三,受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影响,教师往往阅读时间较少,无法获得较多的阅读体验,导致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学水平难以提升——教师若本身就是个“二把刀”,又如何做到影响学生呢?
  3.社会大环境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微博、公众号、知识付费栏目等电子媒体势头迅猛,隐隐有超越传统纸媒的趋势。碎片化、便携式是电子媒体内容的优点,只要有手机,随时随地都能阅读。但网络大環境下,各路“大V”“大咖”良莠不齐,传播内容也越来越快餐化,质量大幅下滑,“严谨阅读”开始向“泡菜阅读”转化。高中生正处于吸收信息的黄金时代,不懂得筛选和整合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内容,最终导致整体阅读水平难以提升。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1.精读课本,借问题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可以根据全文主旨,适当地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此来使学生掌握全文大意,令教材讲解简易化。例如,教师在讲授《老王》一课时,可以设置诸如“老王是个怎样的人”等类似的问题,令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后,从多个角度概括出自身对于老王形象的理解。大家集思广益,纷纷描述自己的人物侧写,然后经过教师指导,使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对于杨绛先生笔下“老王”的一个大致轮廓。接着,围绕作者与老王的交往,来探讨文末“愧怍”的原因,进而使学生掌控整个文章的框架和脉络。
  2.选读拓展,从量变突破阅读瓶颈
  考虑到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充分利用现有选读教材无疑是一条捷径。一是利用好《语文读本》。建议学生在周末阅读,然后做摘抄、写随笔,教师在课堂上将优秀作业集中展示。二是阅读《诗经》《楚辞》等古典名著,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辅助,仔细研读。三是充分发挥我校“人文素养训练基地”的优势,开设《<史记>鉴赏》《<诗经>鉴赏》等选修课,进一步提升我国古典文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孔子积极的入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传递出孟子对道德的强烈关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流露出王维的淡泊和谐……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长河中,这些精神一直流传至今,载体就是这些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以这些作品为蓝本开展阅读实践,可以从“知情意”角度突破阅读瓶颈。
  3.整合媒体,用时文引入阅读活力
  现如今,新媒体势头迅猛如虎,各类打着“良心”旗号,却奔着“营销”去的文章被炒翻了天。这类文章虽良莠不齐,但如果有一双慧眼去识别,筛选,整合,这些紧扣社会热点的时文是可以把时代的活水引入学生的日常阅读中的。
  比如,“中兴危机”“华为事件”“剧场效应”等大众话题,教师可以从众多媒体中筛选出观点各异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各种观点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给学生以启迪。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仅凭学生个人成绩来判断其语文水平的高低,也不能流于形式,使学生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生发展规划,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使他们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提高他们的审美兴趣及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