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智”造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机制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海舰 王猛 赵雪梅 蒋艺涵 袁嘉惠
摘 要:智能化是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高校作为前沿技术的核心阵地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承载着培养优质人才和推动智能“智”造技术向前发展的历史重任。文章从智能“智”造背景出发,通过对人才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法的分析,从多个维度入手,对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和实践方法做出探索性、创新性和改革性的研究。
关键词:智能“智”造;高等学校;学生培养
作者简介:王海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检测与控制;王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赵雪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遥感图像处理;蒋艺涵,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袁嘉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电子封装技术。(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研究”(编号:2019YXW10)和广西科协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转向课题“广西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编号:2018-ZC-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4-0049-02
在智能“智”造背景下,高校承担着培养战略性人才的重大任务,而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的升级革新,传统培养机制并不能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竞争力下降。因此,从此背景和实践出发,从能力要求入手,对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和实践方法做出探索性、创新性和改革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一、智能“智”造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智能“智”造背景下,为适应发展需求,社会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1.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超强的实践能力。知识是文明进步的阶梯,扎实的知识储备是开展一切科研活动的前提。当代高校学生作为智能“智”造的主力军,应对所学专业具有清晰认知,深刻认识所在专业的应用方向,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熟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培养复合能力,提高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在投身智能“智”造建設过程中迅速解决问题,更高效地处理突发情况。
智能“智”造背景下,还要求学生具有超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两者兼具,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适应智能“智”造社会,为中国制造争取优势。
2.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开拓进取之路是充满未知、崎岖坎坷的,也是一段艰辛的旅程,这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科学研究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过硬的身体素质是一切科研活动的保障。
3.长远的眼光和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在科技更新迅速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眼界和能力要时刻紧跟国际步伐,拥有长远的眼光、追随前沿科技、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与此同时,创新和创业是推动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的两块基石,社会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校学生是推动技术革新的中流砥柱,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二、智能“智”造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培养机制与实施办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质师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是学生在专业道路上的领路人,那么,应该如何引进师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外引内培两种方式。一方面,在相关“智”造领域的企业聘请知识储备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以及实践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师资培育建设,培育更多智能“智”造专业级教师。师资队伍的壮大是智能“智”造背景下必不可少的一步。
2.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并规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订是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完善能使学生拥有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智能“智”造背景下,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培养现代型人才,调整教学计划与完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高校要重视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培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创业育人体系建设,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要让学生做到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将所学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于智能“智”造行业。
3.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加强实验室和工程实训室建设。工程实践创新实验室作为创新教育实施的场所,对学生潜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实验室和工程实训室是高校的基础配置,高校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创立与智能“智”造背景相适应的大型实验室不仅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参加校外竞赛作为实践考察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制作、结构设计和结构创新的实践工作能力,还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竞赛是对理论学习成果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检验工具之一,通过竞赛,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及时扬长补短,巩固知识。同时竞赛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在竞争压力下学生往往具有更高效、更出色的表现。
三、智能“智”造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机制的丰富内涵和重要表征
1.智能“智”造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机制的丰富内涵。智能“智”造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机制的建立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响应国家战略、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新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改善现有机制的弊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向社会和国家输送高端技术人才,实现我国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化升级;有利于掌握高端前沿先进技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2.智能“智”造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机制的重要表征。智能“智”造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建立的必要前提是认清科技发展形势,把握科技发展命脉。只有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才能掌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向,保证人才培养贴近时代需求。
四、结语
本文从智能“智”造背景出发,通过对人才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从多个维度切入,发现现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更高,素质要求更加全面,且更倾向于复合型人才;现代高校对学生的传统培养方法在面对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下,弊端开始显露,而改革是最有效的办法。通过改革培养高层次智能技术方面的人才,实现工业制造智能化,通过工业制造的智能化带动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进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引领世界潮流。
参考文献:
[1] 陈飞,范扬波,魏碧霞.“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工程实践创新实验室建设探索[J].高教学刊,2017,(23):22-24.
[2] 陈宏宇,杨文林.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可行性分析——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19,(3):239-240.
[3] 张安富,刘超.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工科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7,(9):21-23+33.
[4] 欧阳华兵.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8,21(6):10-16+23.
责任编辑 雷 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