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总结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6-0106-02         中国图书分類号:F307        文献标志码:A
   生态农业是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将传统农业与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该体系充分结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
  1  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求实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应树立生态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注重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并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避免浪费,保护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转型的要求[1]。
  1.2  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等都得到了提升。但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农村人口数量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压力。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被污染,很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2  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和政策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其定义、发展目标及战略定位等都不明确。虽然我国《农业法》包含了生态农业的内容,但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政府文件、工作报告等有生态农业的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强制性。此外,由于生态农业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标准体系,使生态农业容易出现污染现象,难以生产出真正的“绿色食品”,生态农业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难以提高相关管理者和农民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2]。
  2.2  经营方式分散化
   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生态农业,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知识素质低等原因,导致经营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链、产出等规模较小,缺乏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这种经营模式难以与其他行业、部门等实现有效协作,其整体效益难以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生态农业要抵抗风险,就需要实现产业化经营[3]。
  2.3  受到认知、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虽然“三农”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依然会存在轻视现象。在生态农业方面,有的决策者缺乏前瞻性,重视短期内提高农业产出,而忽视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流入农村的资金仍然短缺,这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更加复杂,发展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当地自然和社会状况,任务艰巨,对相关人员有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难以掌握生态农业的技术、管理知识等。提供生态农业技术服务的专业人才少,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向农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技术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缺乏应用和创新,发展缓慢。农业技术研发不足,科研成果也很少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不足甚至流失,使生态农业的发展缺乏动力。
  3  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3.1  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
   我国生态农业要符合国情和农业、农村的实际,在作生产决策时,要综合考虑,以促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生态农业真正实现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政府部门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目前,我国针对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提出了比较完备的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但这些标准和规定都是针对产品生产的,而生态农业的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不能以产品生产为唯一目标。因为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特色。构建生态标准体系时,要考虑其共性和个性。生态农业的政策体系,除了包括产品质量、生产环节、生产技术等方面,还应包括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以提高相关管理者和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理念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不仅能生产出绿色食品,还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有特色的农业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3.2  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模式,阻碍了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此,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建立“龙头组织+农户”的生态农业经营机制,通过入股或签订合同等方式,让农户与龙头组织合作,两者之间明确分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扩大生态农业的经营规模,实现生态农业布局、建设、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和管理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可以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3  提高认知,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当前环境质量已经成为衡量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关决策者在这种环境下,应认识到生态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应当重视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加大资金的投入。资金不仅用于生态农业建设,还要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其次,完善体系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促使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再次,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使其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为农户提供优质的宣传、教育、服务等。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编写、发行技术手册,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向农户传达先进的生产信息,使农户掌握生态农业的知识和技术。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可以优化农业、农村的管理方式,使农业、农村、农民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4  结束语
   发展生态农业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相关政府部门要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不仅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还要加大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予,林惠凤,李文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农村经济,2015(7):95-99.
  [2]宫成龙.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饲料与畜牧,2017(20):3-4.
  [3]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4):28-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