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玉梅 刘晨红

  摘要: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培养民族学生多元视听能力的重要内容。设计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需求。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多模态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多模态资源的选择需遵循得体原则和经济原则,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民族学生多模态话语意识的增强,以及多模态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模式;民族学生;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0 0044 03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在人才素质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日趋凸显,各高校将语言表达类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因生源差异、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模式、受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目前,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主要聚焦在英语教学,涉及其他课程较少,本文预从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的必要性、设计内容和实施时的注意问题三方面,对北方民族大学预科学院开设的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多模态教学模式
  1.多模态话语。“多模态”指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调动不同的符号资源以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传统上被认为是非语言或副语言的音乐、图像及其他视觉符号在交流中与文字符号一起参与意义的建构[1]。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我们处在一个多模态的社会环境中,在构建意义的过程中更多依赖多种符号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话语的多模态性已成为人们建构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一首诗配一幅画、一篇朗读配一段音乐、一句话配一个表情包等。话语接受者往往会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理解表达者传递的意义,以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因此,多模态话语研究对人们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培养民族学生多元视听说能力的重要内容。多模态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模态参与教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进行多模态的重新设计;在意义构建中, 各种模态相互补充、彼此强化,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伦敦小组(1996)首次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意义是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3]。此后,有关多模态和语言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多模态教学比较注重互动式教学过程,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能力。而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对教学环节进行预测、设计。设计是模态与模态组合的运用,是在某个交际环境中实现话语的手段[4],教学效果因教学方式的差异而明显不同,如教学中运用多模态符号或资源后,会增强教学过程的欣赏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并有益于其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增加或调整模态符号,体现意义。
  二、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的必要性1.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从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时代需求来看,语言表达能力是社会用人单位考查他们综合素养的必备条件,口才能力越高的学生往往能够较快地适应新工作、新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民族大学生需具备多元化的语言能力,不仅要熟练使用普通话,兼通民族语言、外语,还要掌握言语交际技巧,最有效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民族地区服务。另外,提升民族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民族高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多模态交际能力是培养学生多元化语言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并构建多模态话语意义的能力[5]。
   2.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的需要。目前该类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深受基础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依然延续传统单一的“讲授型”模式,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虽采用讲授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但教学效果一般。该课程作为预科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时间较短(3年)、学时量少(32课时)、师资队伍紧缺(1人),目前还缺乏完整成熟的教学体系。课程主要以合班形式进行授课,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口试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价考核,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说,本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深入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设计适合预科民族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改变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和完善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民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需求。因双语、双言环境的影响,民族预科生的普通话水平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多使用当地方言或本民族语进行口语交际,其普通话或汉语水平相对低于长期使用普通话或汉语的学生。如藏语、维语的语音、语法等语言要素与汉语有差异,部分民族学生在说普通话时会出现声调发音不标准,语法上语序颠倒等不规范现象。另外,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和语言知识储备方面比较欠缺,存在语言训练不足,或即使有增强语言表达的意识,却还未掌握提高的技巧等问题。学生视听说能力的提高,不止局限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还包括对图像、声音、空间、色彩等多模态的理解和运用。从交际心理角度来说,部分民族学生也期望通过语言实践来建立语言自信,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能力。
   4.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话语交际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表义的特点更加突出。而这种话语表义方式的转变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较为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多模態进行信息互动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等都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胡壮麟(2009)指出,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6]。可见,设计适合于民族学生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是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多模态设计。教学内容是制约模态选择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的知识领域和培养的基本技能等。从知识领域来讲,普通话与口才能力教学不仅涉及普通话中语音、语法、语义内容,还涉及口才能力训练中的语言交际技巧、礼仪、逻辑思维等知识。而针对不同的领域,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步骤和模态,如训练口才能力,除选择文字模态外,还需要图片、声音、手势语、站姿、面部表情等模态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演示或指导。从技能训练上讲,需要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步骤对学生的多模态交际能力进行设计,如简单的自我介绍,复杂的演讲、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成为话语的“主体”,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2.教学媒体的多模态设计。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往往通过教科书、板书、投影仪、录音机、录像、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以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声音、图标、视频、动画、色彩等多模态符号体现。教师在实施多模态教学模式,讲授相关语言知识和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模态教学媒体从视听觉将教学内容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可以说,它是多模态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媒介。另外,多模态教学媒体的选择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师自身素质的不同而有差异。如: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宏观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普通话与口才训练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发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用理论指导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表达。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目标选择教学涉及的教学模态符号。如:在讲授普通话发音这部分内容时,除了选择传统的模态符号(语言、姿态、表情、黑板等),还要注重动画、音频、图标等模态的选择,通过PPT上的普通话发音图、动态口型和标准发音等将语言知识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地以视觉、听觉形式体现。
  3.教学方法的多模态设计。多模态教学模式是通过多模态教学媒体将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传统讲授法、体验式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模式的选择也不同,如本校民族预科的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可以采用传统讲授法、分层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相结合。又因民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均衡性,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因双语班、普通班学生语言水平现状的差异而有所侧重。如双语班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规范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提高其语篇朗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能掌握基本的口语交际技巧。因该班级学生人数较少(30人左右),可侧重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教师在课堂除讲授语言知识外,还应使用更丰富具有表现力的多模态媒体,重点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促进其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自信和锻炼,调动其语言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该班学生入学前多使用民族语言,在语言意义接收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速应放慢、发音要清晰准确,为学生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4.教学活动的多模态设计。传统语言教学活动中,课堂话语一般由教师控制,学生的话语地位明显处于劣势,多模态的教学活动以教师的传统教学活动为基础, 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模态展现的平台。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语言实践,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需要创设不同情境的教学活动,如普通话发音练习、朗诵、自我介绍、演讲、辩论,现场模拟情景(购物、面试等)中的角色扮演,或根据学生的民族特点设计不同的话题让他们进行现场描述、复述等。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主要模态,还需并用其他多模态符号或资源,如得体的运用动作、表情、手势语等,有效运用PPT上的视频、动画、图画等。多模态的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改变传统 “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提升其课堂话语权,以训练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教学效果评价的多模态设计。教学效果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估,从“教”的角度来看,是指教师对作业、考试形式的多模态设计,如利用课堂和微信、QQ等网络平台,对学生录制的视频、PPT展示、随机抽签式的临场表达、主题式演说、情景模拟、小品、学期论文等形式的学习效果和语言能力进行指导和评价。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也需要从多模态视角对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态度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教师是否利用了非语言、网络资源、多模态化的课件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是否利用了色彩、音乐、视频等多模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否清晰而有趣地呈现教学思路,是否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等。
  四、实施多模态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模态资源的选择需遵循得体原则和经济原则。一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以及教学目的的多样化而选择合适的模态,使文字、图像、声音相互补充,使抽象、相对静态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如根据民族预科生的语言能力不均衡现状,针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性而选择的模态也不同。与普通班相比,双语班的教学内容相对浅显、教学模态选择也具有多样性。二是每种模态都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教师在多模态教学中要考虑多模态之间的相互配合,将其有序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共同表示话语意义。三是从语言经济性来讲,需注意模态的使用要简单清晰,数量适度,不易过多,充分表达教师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2.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多模态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由原来知识的“讲授者”变为知识的讲解者、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等。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预测学生发展动态的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把握教材和运用教法的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另外,教师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视觉符号等其他模态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多模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不断验证、反思和优化,进而完善课程建设。
   3.学生多模态话语意识的增强和其多模态交际能力的提高。从教学中观察到,大部分民族学生对多模态话语交际的认识尚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教师讲解、讲座等途径,引导学生意识到多模态读写能力对自身素养提高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语言能力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其积极自觉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二是营造多模态教学环境和氛围,如尽量以小班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理解和组织多模态话语,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普通话训练和口才能力训练;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不断理解模态意义,掌握多模态交际技巧,并增强语言自信。
  总之,基于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民族高校语言表达类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需要积极学习相关教学理论,及时转变相对静态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加强与各种教学模态之间的融合,使普通话与口才能力的课程内容生动、灵活、有趣地展现给学生,并充分调动其各种感官,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从事社会交际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曾庆敏.多模态视听说教学模式对听说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6):72—76.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3]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3):54—58.
  [4]張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6.
  [5]代树兰.关注多模态话语教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J].山东外语教学,2011(3):48—53.
  [6]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