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伴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嬗变。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推动教、学、评有机合一,通过构建基于有效目标的教学范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学教关系转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基于此,本文从依据课标要求,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途径。
  关键词:人本主义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随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研究日益成为热点。顾名思义,教、学、评一致性,指的在课堂教学系统中,通过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习成果评价这三要素的协调匹配,达成“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进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内在学习动机,释放个体成长潜能,实现学生独立全面发展。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深入,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学情满堂灌”“被动学习互动差”“无效评价激励弱”等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高,感觉枯燥乏味,学习表现较差。因此,着眼小学语文学科特色,立足学生学情,推动教学评有机一致,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对于转变语文教学范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据课标要求,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学生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成长周期,语文素养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建构适宜于不同学情特点的学习目标,是推动教、学、评一致性专业实践的前提保障重要基础。在构建教学目标时,一是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教师要加强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学习,强化课标意识,将课程标准作为组织教学的核心依据。以课标为指导,借助成绩研读、调查研究、课堂观察、自我评价等手段分析学生的既有学情,了解其在识字、阅读、写作等方面整体情况,明确学生语文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现状,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档案记录。以此为基础,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标要求,参照以往教学经验,预判经过课、节、单元、学期语文学习后,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设定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与广度,确保情境教学能够始终与学生语文学习保持一定的“动力距离”,为推动教、学、评一致性奠定基础。二是突出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教师在目标定位上要摒弃“一刀切”的惯性思维,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做到因生制宜、因时制宜,丰富情境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低、中、高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一定的定向引领,借助课堂互动、微信QQ等交流渠道,与学生展开适时沟通,力求点对点的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并据此对教学目标设定进行动态调整,奠定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基础。三是突出教学目标的实效性。教师在设计目标定位时,要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不同面向的内容设计。在知识与能力层面,要明确字词、阅读、作文水平的掌握要求;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要做到对于语文语言的灵活运用,能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学习等情境问题展开相应的表达沟通,实现语言能力迁移;在情感层面,要在感知文本中渗透的文化美、思维美、形式美的基础上,形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在《鸟的天堂》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如下的总体学习目标,在知识方面要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并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则设定为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二、着眼动机激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任务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载体,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支架。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以教、领、学,以学促教,学教并进的过程。因此,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依托。在具体实施时,一是确保教学活动“有味道”。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着眼当代小学生的认知、行为与情感特点,将语文内容解读与感性体验有机融合,将相对抽象的语文知识与丰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创设出学生乐于、易于、勇于运用语文的语言场域,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实现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例如在讲到《纸船和风筝》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谁当故事大王”的活动,在理解课文情节的基础上,以松鼠和小熊“想办法”,用纸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的过程为基础,讲演松鼠和小熊友谊破裂但又借助纸船和风筝重新和好的故事。二是确保教学活动“有限度”。一般而言,小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是字词量、阅读水平以及语言文化感知等方面仍有待提高。面对此种情况,课堂教学活动难度过大,将会造成学生的参与障碍;难度过低,易会造成认知倦怠,从而影响情境在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思考,实现问题解决的支架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达到认知难度与认知能力的有机平衡,确保认知冲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使学生具备解读活动信息的动力与活动情境问题的信心。例如在《纸船和风筝》的“谁当故事大王”的活动中,尽管大多数学生可以对故事的内容做到理解与把握,但是将其用自身语言表达出来,依然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组织此项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有问题—想办法—得解决”的讲演支架出发,学会利用重点词进行故事架构,从而促进活动走向深入。三是确保任务内容要“有选择”。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供教学运用的场景十分丰富,语文與生活进行内容关联的内容也非常多样。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构设教学活动时,要结合目标定位,按照“有所选、有所不选”的原则进行,注重设计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关联紧密,易于激发其探究兴趣,具有时代、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将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内容。在对内容特点进行选择的同时,可以根据难易、大小、多寡等情况进行科学编排,以教学内容呈现更具可选择性,从而保证教学评的一直性。例如在开展语文阅读过程中,对于起点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选择教材文本作为阅读活动素材;而对于基础较好,个人能力较强的同学,教师可以选择课外等内容为阅读活动素材。这样因人而异的设定教学内容,可以与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情况实现有机结合,激发学生教学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三、着眼效果激励,创新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评价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条件,能够保证学生探究思考方向的准确、方法的有效、方式的科学。在具体的实施中,一是以评价明确学习效果。着眼语文教学需要,在关注学生知识探究情况的同时,综合考核其学习表现。学生在探究某一问题时,一般会分为探究前、探究中、探究后这三个阶段。相应的评价也应从以上方面着手,具体而言,探究前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生自预习主学习表现、字典教材等学习材料准备情况等方面,探究中的评价重点在于学习情感投入与探究秩序、能否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得出相应结论所用时间、字词实际情况、文本主题内涵与写作技巧解读等方面;探究后的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总结反思以及相关作业任务完成情况。二是以评价强化学法指导。语文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等不同模块,每个模块学习都有相应评价要求。教师在不同模块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提取、重点把握、问题解答、语言表达等技巧的同时,可以围绕特定语文教学目标,通过重构情境、变式训练、整合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曾经学习的内容进行二次乃至多次的训练总结,并开展相应的经验比对,从而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深对于所学问题的理解。在《赵州桥》学习,在评价时渗透对于学法指导,第一层面评价的重点是是字词突破与优秀词句的赏析,对于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等特点的理解;第二层次的评价则是对于古代人民精巧智慧地认识,深化对于祖国优秀历史问你话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运用课文中展现写作技巧进行片段创作,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促进教、学、评有机合一。三是以评价推动宽容鼓励。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认可与实现的需要,但是心理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开展教学评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诠释与讲解,也在于情感层面的鼓励与疏导,从而使其能够保有持续参与情境教学的动力。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错误,教师要理性对待,认识到学生出错、知错、纠错的交替往复,就是学生深化知识记忆、积累学习经验、摸索问题规律、提高学习信心的过程。要掌握好“试错容忍度”,维护好课堂纪律,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支持,为学生拓展更大的发挥空间。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出现的问题,鼓励其通过自主参考、查阅教材、合作探究等途径总体问题解决路径,总结自身学习的不足,实现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促进自身学习能力提升。
  总之,推进教、学、评一致性本质上在于对人的尊重、关怀与接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语文成为发展学生、成就学生的学科渠道。通过教、学、评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感知、分析、理解、思辨、践行的过程中,深化对于语文知识的习得,促进良好语言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以更为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推动语文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常万里.依托情境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8-22.
  [2]梁炎英.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管理机制初探[J].科教文汇,2013(01):17
  [3]李文康.小学语文教学评合一实施研究[J].教育研究,2011(43).
  [4]罗兴才.“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2(03):31-35.
  [5]王篤勤.语文教学策略论[M].北京:北京师范小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静(1979.12—),女,籍贯:福建龙岩,本科,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0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