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2013年5月,南宁启动“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在所辖12个县、区各选择1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生态综合示范村重点打造。截止2017年7月,31个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本文采用发放问卷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侧重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议和对策等方面,希望能够对南宁市新建更高档次、更高水平的生态综合示范村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南宁市;生态综合示范村;更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115071
  1 南宁市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概况
  南宁31个生态综合示范村除兴宁区那安坡采用整体搬迁易地新建模式外,其他30个村都是在原址上进行建设,31个“综合示范村”依托各自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等条件,通过开展乡土特色示范县区、乡镇和村屯创建工作,涌现了一批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忠良村” 、“十里花卉长廊兴宁区那安坡”、“蕉王飘香·幸福定典”“竹乡壮韵新农村,山容水意那蒙坡”等有产业支撑、符合市场需求、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俗特色生态综合示范村,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2 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加扎实有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關注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思考解决对策。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规划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南宁市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从启动到建成时间较短,基本仅有1a多时间,前期设计、生态建设理念普及等工作比较急促,为确保如期建设完成,个别村庄建设项目存在边施工边设计的情况。由于没有根据各示范村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准确定位,从而形成示范村重复建设,出现了同质化现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示范村定位雷同,还形成了示范村之间产业同质化重叠现象,如香蕉产业、花卉产业等,导致了示范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浪费等。
  2.2 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参与热情不够高
  大多数农民不懂科学技术,不会经营管理,不晓法律法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环保意识淡薄,房前屋后零星垃圾及杂物乱堆放,一些村屯“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参与活动缺乏应有热情。
  2.3 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缺少文化内涵
  从目前生态综合示范村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来看,没有考虑文化特色,特别是壮族文化元素,如扬美古镇,当地居民纷纷拆掉古宅建起了小洋楼,具有壮民族特色的干栏木楼基本消失;在石埠镇的“美丽南方”,村寨中也没有绣球、铜鼓等富有壮乡民族元素的东西。
  2.4 投资严重失衡,影响示范作用发挥
  南宁市的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政府投资占比过大,村民出资较少,且没有能力自行筹措巨大改造资金,投资严重失衡,影响示范作用发挥,不利于政府下一步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
  2.5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缺乏,制约农业市场化发展
  在南宁市31个综合示范村建设规划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项目,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又是非常重要的,农民由于信息的缺乏,导致某些农产品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盲目生产的现象。
  2.6 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影响生态综合示范村可持续发展
  由于后期维护建设资金有限,村民没有能力自行筹措大量改造资金,而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涉及的项目众多,如清洁工工资费用、日常公共场地卫生维护费用等,影响生态综合示范村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由于规划考虑不周,西乡塘区“美丽南方”忠良屯综合示范村打造都市近郊景区,开放后即出现了旅游配套设施不足、交通压力过大等新问题。
  3 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议和对策
  目前,南宁市在总结31个“综合示范村”建设经验基础上,准备再建更高水平的生态综合示范村。更高水平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如国内丽江、大理的“分区建设模式”,浙江乐清的“长虹村模式”,江苏江阴“华西村模式”,国外的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德国的“城乡等值化模式”等;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外示范村建设的成功模式不可复制,必须根据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各个地区发展特点的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模式。
  3.1 高起点规划,突出“一村一品”特色,避免同质化现象
  从韩国、欧盟和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看,政府组织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应该明确农民是示范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高起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示范村建设发展规划,真正做到“一村一规划”,突出“一村一品”特色。
  3.1.1 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
  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着重选择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项目重点加以培育,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认定和产地、市场的检测,力争每个产业都能培育出1~2个名优品牌。
  3.1.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从村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文化特色、经济状况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出发,注重保持乡土气息、民俗文化、田园风光,保护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不搞“面子工程”,不搞大拆大建,不建大型广场,不挖山毁林,保持村庄原有肌理和格局,增强“一村一品”吸纳就业的能力,力争每个生态综合示范村有1~2个明确的主导产业,如隆安县城厢镇旺中村岜旺屯应该明确以鲜花为主导产业,打造南宁国际鲜花港;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则要依托“花雨湖”的优势,做好花雨湖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与营销的文章。   3.2 强化示范村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
  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管理办法,革新观念提高认识水平。针对我国示范村建设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业科技知识匮乏,因此要强化示范村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
  3.2.1 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强化对示范村的技术服务和农技推广。
  3.2.2 完善培训制度
  建立定期的适用技术培训制度,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覆盖”的农村干部和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干部和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2.3 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围绕各示范村主导产业,对农作物优良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农村新能源、养殖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及其他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集中试验示范,推广促进主导产业有新突破、新进展。
  3.3 加强生态综合示范村文化内涵建设
  “综合示范村”建设,除了经济、政治的视角之外,还应涉及文化这一维度。在“综合示范村”文化内涵建设中,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综合示范村文化内涵建设内容非常丰富,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差序格局中的一个序列,是乡土智慧的建筑展示。广西民居多姿多彩、形态丰富,它深深地扎根于八桂大地,是地方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游艺民俗是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富观赏性、最具参与性、最有娱乐性的一种资源,广西的游艺民俗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民歌、故事与神话、舞蹈、地方剧种、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壮族文化中的竹竿舞、绣球、五色糯米饭,铜鼓等,其中有的已列入国家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旅游价值非同一般。武鸣是壮族的重要发源地,南宁可以伊岭岩和花花大世界为核心,建设壮族文化园,全面展示壮族的风俗和文化;可重点在上林等地,依托原有壮族村寨开发建设一些壮族文化旅游村寨,将壮族的民俗文化、壮医壮药文化等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游乐中了解壮族文化;村寨中还可建立反映壮文化的民俗博物馆。也可以借鉴阳朔《印象·刘三姐》等的成功经验,打造一个具有浓郁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节目等,让游客在游乐中了解壮文化、体验壮乡民族风情。
  3.4 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融资支持、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4.1 做好投融资工作
  各村要争取信贷支持,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项目范围及内容,引进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的激励作用,支持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设立农村产业引导基金,开展股权投资,吸收农民入股。
  3.4.2 动员引导并支持各类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
  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形式,参与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的积极性。
  3.5 完善示范村建設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
  在更高水平“综合示范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建设和完善示范村农业市场信息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QQ等新媒体及新闻媒体、展销推介会等,为广大村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打造“信息化示范村”。
  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地宣传推介示范村,提升示范村和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3.6 加强后期维护管理,确保示范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强化宣传教育,牢固树立“自己家园自己管”的思想观念。新农村示范村应落实责任,建立自我管理制度,广泛宣传示范村后续管护工作的重要性,教育引导村民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管护意识,自觉投身示范村管理工作。
  完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制定示范村管理工作机制。各示范村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示范村村容村貌管理办法,明确村级、村民管理责任,同时,要求村民家庭实行房前屋后“三包”责任制,改变村庄“柴草乱放、垃圾乱倒、杂物占道”等现象。
  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村庄管护责任主体。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环境卫生设施管理办法》等一整套示范村管理制度,形成“乡镇指导、示范村管理、村民参与”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珍子.广东省名村示范村建设后续管理模式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13(06):53-56.
  [2]罗发德.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治规划与建设研究[J].乡村科技,2017(04):14-15.
  [3]滕承秀.南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以广西南宁市综合示范村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5(07):25-27.
  作者简介:
  张宝英(198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区域经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