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也出现新的格局与特点,尤其是伴随着家庭农场、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企业、生态农业及“互联网+”等新型农业产业的诞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精尖农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有效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综合素质过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教学为对象,分析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育教学现状,阐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探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中的实践路径,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7-012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TU238-4;G642         文献标志码:A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属于传统农学门类的环境生态类别,主要研究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该专业由土壤与农业化学和植物营养学专业演变而来。20世纪90年代,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教高[1998]8号)[1]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传统学科的基础上整合了农业环境保护、渔业资源、部分农业气象等专业,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故该专业又被称为老牌“新兴”学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文、理、工等学科,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有“懂农”“爱农”“为农”的农业情怀。
  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7]2号)明确指出,新时代将继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其中课程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院校逐年递增,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却不足30%[3],这与该专业教育教学现状存在一定的关系。
  1.1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都是学生。学生从业5年后,展现出的个人价值及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是评价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农学类)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或普通工人家庭,80%以上的学生家庭条件较为困难,其读书主要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少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与教育背景,但对农业知识涉猎较少,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1.2  师资隊伍力量薄弱,职业倦怠严重
  师资力量是专业进步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与保障。目前,高等院校普遍拥有较高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师资队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广大教师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内容源于农业生产实践,部分教师缺乏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常常只能一带而过。此外,过高的社会期望与过低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繁重的工作压力与长期紧张的生活节奏致使部分中青年教师情绪低落,工作热情减退,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1.3  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设施落后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对实践性和综合性均具有很高的要求。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提升与拓展综合操作技能与团队合作能力。但是,教学示范基地与实验室建设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授课与实践分离的初级阶段,试验设备不足,缺乏校内农艺标本示范基地,而试验对农时和季节的要求较强,生长周期与过程要求严格,难以真正实现以“田间地头”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以培养能力为导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上升为“学中思”“思中学”的教学理念,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最早源于德国“双元制”教学法,但强调“做中学”教学理念的人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4]。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类似的教育思想,即“社会就是学校”,主张学以致用,理实结合。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重点突显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突显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理念的束缚,穿插使用讨论式、探究式、实验式、任务驱动式、项目式等各类教学方法,突显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寓学于做”;在教学评价上突显过程性、动态性、平等性及开放性的教学理念[5-6]。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中的实践路径
  3.1  以差异为标准,夯实“理实一体化”学情基础
  要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是核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不同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能力水平及智力因素均会导致学生在自信心、求知欲、学习动机、意志力、自控力及独立性方面表现出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否则就会导致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不了”。
  3.2  以素质为导向,打造“理实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要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是关键。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中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使教师队伍具备更高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学校进步与发展的关键。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实践技能,还要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涉及的领域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同时拥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安排的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更需要“复合型”“双师型”专业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与师德师风,有深入生产一线的切身体验(即“双修+1体”的师资队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发展策略,实现对教师队伍的优化整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师资保障。   3.3  以需求为目标,完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
  要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资源是保障。基于不同的教学环节,“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及实训中心(基地)3个部分。
  3.3.1  “理实一体化”的教材
  “理实一体化”的教材要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以专业教学、知识、能力为目标,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主线,各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内容递进,严格贯彻因“容”施教的教育理念。
  3.3.2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备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平台及虚拟实验室等,这些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弥补讲解理论知识的缺陷,提高教学素材的形象性,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7]。
  3.3.3  “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
  “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室和基地)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实训中心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性,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建立健全农用校内教学示范基地尤为重要,该场所能够结合农作物的周期性、季节性及特殊性灵活地开展教学与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与农业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农业产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农学类各个专业应积极应对新形势带来的变化,积极探索与之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了成效,初步完成了“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思,思中学”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制度僵化、教学资源尤其是校内教学示范基地缺乏等,均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严重不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有宁,刘牛,徐运清,等.基于质量工程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教学范式的构建与实践[J].科教论坛,   2019,30(9):299-301.
  [3]孙未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学习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32.
  [4]胡海軍,吴亚男,鄂洋,等.浅析中国农业高等教育教学法的现状与未来[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76-178.
  [5]李雄圣.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李晓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实一体化[J].现代教育,2013(2):118.
  [7]郭航.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J].才智,2017(33):150-151.
  [8]王义丽.谈职业教育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J].智库时代,2019(40):198,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