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物联网相关技术越加成熟,随之而来的便是物联网慢慢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物联网能够非常有效地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給予足够的辅助,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智能楼宇。对智能楼宇中对物联网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物联网;智能楼宇;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合,使得智能楼宇相关技术以及服务越来越完善,同时智能楼宇的整体发展也能够间接地对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综合能力进行体现。人们在智能楼宇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能够得到更加高效的办公条件,使得整体工作和生活都更加高效与舒适。
一、物联网与智能楼宇的概念
(一)物联网
物联网可以利用相关设备,将物体的具体信息按照固定协议的方式,通过网络进行传递,达到信息交换的目的,实现了物体所在位置的实时跟踪、物体自身的有效识别以及有效监控等功能。物联网的存在需要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其本身便是互联网的衍生品。
(二)智能楼宇
智能楼宇建立在普通建筑物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即时通信,使用集成系统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相关技术、软件工程和自控等先进技术融入建筑物的设计中,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得楼宇变成信息交互的主体使得信息交流和利用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智能化。
二、智能楼宇中物联网的有效应用
(一)通信自动化
通信网络的自动化能够有效地使得楼宇内部的语音交流、数据和图像传输成为基础,能够连接到互联网,形成信息的高效互通。
通信网络有效平台的实现,需要有效利用综合业务相关的数字和非对称数字线路,并以固定的协议,将系统网络进行集成,在固定的范围内进行工作并提供服务;网络环境自身的不断优化与提高,能够将楼宇控制系统自身的性能与性价比提高到最大化程度;智能楼宇的建设离不开通信自动化系统的融入,在每一个控制环节中都有其存在的体现。
例如,在服务系统和管理系统中都离不开自动化通信;综合布线对于通信网络的畅通以及服务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物联网系统中比较常见的应用是消防与智能安防。消防部门能借助互联网连接智能楼宇,智能楼宇需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将各个传感器进行连接,从而能让传感器的连接系统效果更好。譬如,常见的火灾检测传感器,能在发现火灾以后对其进行检测,以发现异常信息,进而发出报警信号。除此之外,消防部门能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楼宇三维模型,可以更好地检测火灾传感器的位置,也能在火灾发生后,根据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对火灾的具体位置与范围有了解,能快速制定灭火方案、人员救援与疏散方案等。
(二)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
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中主要包含的项目分别有暖通空调、给排水、供配电等子系统项目,也有很多配套的安全防护系统,主要目的是能为建筑的综合使用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进而能让所有的设备处于高效运行态势中,能在理想运行环境中运行,也能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楼宇系统自动化的优势之一是能实现建筑的节能与环保,由于很多子系统是自动运行的,有需要时会运行,没有需求时系统处于静默状态或者进行参数的调整,使楼宇内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现在国际上对节能环保的定义是能合理地使用建筑物中的各类能源,尤其是在照明、热水供应等方面都要降低能耗。现阶段我国大型的建筑始终处于能耗水平较高的阶段,尤其建筑物使用期间,最常用的能耗量有采暖、空调和通风三部分,且这三部分占能耗总消耗的三成左右。而我国能耗始终不能有效控制的原因是建筑能耗的检测和控制不到位。
现在我国在民用住宅建设中,为降低能耗,多使用保温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譬如,外墙保温、屋面设置保温层。但是这种节约能耗的方式与智能化节能有一定的差距。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多使用物联网的技术,将各个区域内的照明设备或者空调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化统计,进而调整其使用参数,能满足用户需求,也能满足节约能耗的需求。设备的智能化能使用物联网将楼宇用户的水、电、气的用量直接上传给自来水公司、供电局和燃气公司等部门,通过自动抄表运行的方式,能让用电量的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数据操控和电力能源监视,从而能实现对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的功效。例如,借助自动化控制设备,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给用户提供暖气供应,能借助于监控与安放设备对楼宇的出口实施监督,能借助于智能停车系统对用户的停车时间开展合理记录。
智能楼宇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虽然物联网技术当前仍然还不够完善,但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其快速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必将在智能楼宇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丁安.物联网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现状探微[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3):4.
[2]徐瑾剑,石飞.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9).
[3]盛云蔚.物联网技术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2017(8):179-180.
[作者单位]
东莞纺织服装学校
(编辑:薄跃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5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