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行音乐与古筝演奏契合途径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慕蓉

  【摘要】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重要一员,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受21世纪流行文化的影响,传统与流行元素狭路相逢。对于筝乐艺术而言,如何使传统与流行更好地交融而非侵蚀同化,加强新民乐的艺术性,成了民乐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力图返本开新,在对古筝演奏技法的分析与研究中開掘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气质,思考并总结古筝演奏与流行音乐相契合的途径,在传统与流行间搭建一座桥梁,挖掘筝乐艺术更多的表现形式,对民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筝;演奏;流行音乐;契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筝,又称“古筝”“秦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乐器,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其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筝乐艺术一直根植本土,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与各地的艺术文化特征紧密结合,传承至今,产生了众多风格各异的作品与流派。进入21世纪后,更是以其多元化的风格面貌示人。
  “文化不断变化,当两极性的心理结构与不同时期的文化相遇,审美倾向、情感表达方式和表现强度会发生变化。”传统器乐的传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化、演变,筝乐作品的发展亦是人们两极性的心理审美结构的体现。一方面,院校风格的专业作品在作曲家的笔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题材的多样化与旋律的丰富性,技法与音乐形态的创新构成了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对演奏者演奏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这类作品通常由专业作曲家或演奏家专门为古筝而作,技法难度较高、篇幅相对较长,常用于专业音乐会、音乐考级、艺术考试、出访交流、学术研讨等场合。另一方面,筝乐爱好者们基于兴趣和对古筝的喜爱,将流行与传统结合,用古筝演奏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作品,在作品类型的发展上开拓了新的疆土,拓宽古筝市场的同时,使筝乐艺术变得更加“个性化”,给古筝带来了风格上更多的可能。这类作品的旋律从流行音乐移植而来,带有明显的流行元素色彩,常使用于联欢晚会、交流演出等场合。
  对于古筝“传统”与“流行”风格的讨论,体现了不同文化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前者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专门适用于古筝演奏的作品,带有筝乐作品的本土性特征;后者是从流行音乐移植而来,音乐风格和形式脱离了传统的制约,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流行音乐如何与古筝的传统魅力更好地相投?如何更好地创新现代民乐艺术?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作品风格的融合、调式的选择、技法的运用几个方面,重点讨论流行音乐元素与古筝演奏的契合途径。
  一、顺应时代风格
  一首流行作品的成功移植,首先要明确的是风格的统一,既要保留各自特色,又要能协调统一地安排在演奏艺术的整体之中,融入现代元素,展现新的艺术风格。传统筝乐作品长期以来形成了清丽、雅致的音乐特色,节奏多平缓温和,以其含蓄内敛的音乐风格为大众所熟知。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而来,指三四十年代以后创作、产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外音乐,大多以市场性为主、艺术性为辅,具有商业性质的娱乐消遣功能,其风格和音乐形态呈现多元化形式,曲调朗朗上口,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的特征为群众普遍认可,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一“静”一“动”的音乐形式各自发展不息,在新时代文化背景的推动下相遇、对话、交融。
  成功的流行筝乐作品需要在保留民乐文化内涵和音响效果的同时,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在风格上尝试、发掘适合乐器气质的作品,而不是停留在演奏形式的包装上,对所有的流行元素来者不拒、生搬硬套,只追求视听冲击或节奏快感,如此被流行元素同化,而不是发掘风格和韵味上的突破,就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使传统器乐的演奏失去灵魂。
  青年古筝演奏家程皓如改编的《当探戈遇上天山的花儿》即是一首成功的流行作品。音乐在保留古筝风格韵味的前提下,与两首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巧妙融合,加入了多种伴奏乐器,以混合室内乐的形式展现。古筝作为主奏乐器,在演奏主旋律的同时融入了丰富的技法表现,与钢琴、小提琴等传统乐器合作,并加入了卡洪鼓、风铃等现代打击乐,营造出作品轻松活泼的性格,节奏明快,动感十足,演出时与观众的互动性较强,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严肃的传统观演模式,赋予了筝乐更多的舞台魅力。还有根据中外流行改编的《天空之城》《沧海一声笑》《If You》《青花瓷》《Rose Dance》等作品,都是流行与传统有机结合的典型,值得我们思考借鉴。这些作品成功延续了筝乐艺术原有的魅力,在保证作品欣赏性和技术难度的同时,在表现力与演出方式上展现了有别于传统的现代风格——明快的节奏与通俗的旋律,给欣赏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古筝能适应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增强了大众学习古筝的兴趣和动力。
  所以说,筝乐作品的风格不一定只能局限于“静”的审美思维,应鼓励更多的习筝者,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不局限于传统,在保留民乐风格魅力的同时,多方位地尝试、挖掘筝乐艺术更多的表现风格,建构出既有中国气质,又不乏现代化、国际化的作品,在视听上带来新的审美体验,更加适应新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审美需求,使传统艺术的发展历久弥新。
  二、调式音阶的契合
  想要演奏或改编具有流行元素的旋律,还要明确传统调式与西方调式的差异。在长期的音乐发展中,传统民乐的乐律以五声性的调式旋法为主要特色,基础调以宫调式为主,各流派的传统筝曲也多以传统的五声性定弦为主,常用调式不多。传统的五声调性是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表现上赋予了民乐特有的情感与风格。
  而流行音乐的旋律通常采用西方的七声音阶,调式旋律丰富,因为大多数流行音乐有人声演唱,主旋律则以人声的音域为参考,音高跨度不大,旋律变化丰富多样,以抒发情感为主。如果直接用原调演奏,对古筝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调音、认弦都相对困难,众多的变化音也会增加演奏难度,为了简化转调的烦琐,消除传统调式与西方调式的限制,使演奏更易上手,演奏者可根据作品的需要,考虑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以古筝常用的几种调式为基础。在古筝的基础调式中选用与原作品相近的调式,如D宫、G宫、C宫等,如果有出现频繁的旋律音可单独调出。转调后,演奏旋律声部相对容易,但要注意古筝调式中的音阶排列,避免出现高音区或低音区的音位排列不到的情况。
  (2)直接采用人工定弦。如果主题旋律中变化音出现频繁,则可以跳出古筝传统的五声定弦模式,根据旋律音中的音位排列,适当加入变音,直接人工定弦,使古筝原有的单一调式变得丰富饱满,演奏起来更加方便。
  三、伴奏的契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中国传统民乐线条多以单旋律声部为主,和声效果和伴奏织体并不完善,流行元素的加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在保留原主题旋律美感的同时,对和声织体进行简单的编配,加强双手的配合,让原有的单一旋律变得丰富而饱满,增强音乐的律动感,营造良好的乐曲氛围。
  伴奏织体可根据主旋律的情绪来设计,用不同的伴奏音型表达主题。例如,抒情柔和的作品,如《青花瓷》《天空之城》等,可采用半分解或完全分解的和声织体,使主旋律更加优美生动,增进情感表达;如果是节奏动感、欢快活泼的作品,如《千本樱》等,则可选用柱式和弦,全面增强音乐的节奏感,进一步提高演绎效果,激发演奏热情。
  四、丰富技法的运用
  流行音乐多是词曲共生的综合体,人声演唱是流行音乐抒发情感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然而,在使用器乐演奏的过程中,只保留乐曲的主旋律和部分和声,为免旋律的单薄,就需要演奏者运用古筝演奏的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体现个人演奏风格的同时,在筝乐艺术丰富的演奏技法中选择适合现代旋律表现的技法,通过技法的融入加强对细节音的处理,以配合辅助、丰富主旋律的进行,服务不同的情感表达,使单旋律也能奏得精巧别致,为筝乐艺术带来新的音响效果。
  例如,单一的旋律进行可以通过作韵技法的加入变得生动。左手的作韵是古筝独特的演绎技法,亦是丰富旋律进行的重要手段,“颤、揉、按、滑”是几种基本的常用技法,通过对音高的改变调整作品的韵律,让简单的旋律产生不同的变化,使演奏更加灵活生动,旋律色彩丰富饱满。在演奏长音时,可根据情绪的安排选用各种摇指技法,如挂摇、扫摇、长摇、短摇等,使单一的音高在音色上断中有连、连中有断,增强乐音的色彩效果和音色的颗粒性,使得单声部的旋律富有流动性,既保持了线性的延续,同时也有点状的支持,满足对情感的递进和抒发,非常符合现代审美需要。还有常见的撮弦,即大撮和小撮,可在需要强调的旋律音上使用,利于音色、音量的对比,起到突出重点、避免技法进行单一的作用。又比如刮奏的技法,可以起到连接旋律、增强音效、递进情绪的作用,左右手皆可奏,演奏时要注意刮奏的层次感,即时值、强弱、节奏的变化,注意音色的处理以控制情绪的递进。技法中的琶音、轮指等,适当地选用可以起到配合旋律进行、丰富音响效果的作用,描绘画面起伏感的同时,给人以流畅、舒缓的感觉,但演奏时需要注意音色的颗粒感,控制好触弦力度,避免乐音的粘连、不连贯。
  古筝的表现方式千变万化,但要运用得当,才能在不失韵味的同时赋予流行旋律以新的体验与效果。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在《国乐大典》第一季上,用古箏演奏了由英国歌手阿黛尔·阿德金斯演唱的《Rolling in deep》。这首风靡全球的流行作品在王老师的改编下加入了古筝丰富的演奏技法,夹弹、大撮、扫弦、轮指、扫摇尽显其中,在流行音乐的基础上依然保留了古筝的神韵,整首作品在王老师的诠释下变得沉稳有力,表现出了王老师特有的稳健的演奏风格。
  五、结论
  民乐的发展需要变化,需要创新,流行筝乐应时而生,这对民乐的发展来说既是肯定亦是挑战。古筝演奏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在保留传统音乐美学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将传统筝乐的演奏魅力运用到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中来,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精华,不断创新民乐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更具时代感与新鲜感,进一步拓宽古筝演奏的审美视野,更好地诠释筝乐的传统美与现代美,满足传统与流行的双重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林东坡.“‘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二胡音色审美[J]. 中国音乐,2012(2).
  [3]王艺璇.古筝教学中流行音乐运用的利弊探析[J].黄河之声,2018(1).
  作者信息:林慕蓉,女,汉族,江苏南京,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方向:器乐演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9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