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及演奏中的要点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孔文瑾
【摘要】古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自古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时代演变的影响下,古筝演奏技法不断丰富发展。为了确保古筝文化更好地发展,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应全面掌握演奏要点,为传承古筝文化奠定基础。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改善古筝教学效果的措施,对古筝演奏需要注意的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继承与传承古筝文化提供强有力支持。
【关键词】古筝演奏;情景教学;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动性较差
传统古筝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呆板,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知识,极少有机会参与到实际演奏过程中,在练习时与教师的交流也比较少,只能将问题留到下节课询问,降低了练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对学生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提升产生了阻碍,若是长时间在此类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与热情,不利于古筝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二)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尽管古筝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当代学习古筝的人数逐渐增多,但相较于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学习古筝的人数仍然较少,加之古筝演奏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这就使得有能力教导他人的古筝教师力量较弱。缺乏师资力量成为制约古筝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想要有效解决当前古筝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与各级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古筝教师,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为传承与弘扬古筝文化提供强有力支持。
(三)教学方法不正确
纵观当前古筝教学可以发现现状,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师仍是课堂主体,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与现代音乐教育理念提出的新要求不相符,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的古筝演奏技巧学习造成影响。基于此,古筝教师要明确革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快速普及发展,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与模式的限制,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应用价值,基于学生实际需求重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以此改善学生演奏水平较低的问题。
二、提高古筝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根据学生需求革新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古筝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联性。对此,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重新设置专业课程,尤其是高校要对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夯实演奏功底;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立志成为演奏家的学生,教师应重点教授演奏技巧,要求其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同时加强情感教学,以此提升其整体演奏水平的目的。
(二)利用互联网构建教学平台
信息化时代,人们更喜欢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和展示自我,为了进一步增加古筝学习人数,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教学与交流平台,实现远程教学、提供教学资源等目的。现代学生学习古筝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个人爱好与自我满足,二是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但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必然拥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同他人交流互动的需求,若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便可为学生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对促使其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具有积极影响。
(三)深入挖掘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我国优秀传统音乐艺术与文化思想得到当代广大学生的推崇,在文化全球化趋势影响下,青少年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感逐渐增强,而且学习古筝对提高文化修养与艺术品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各种信息技术深化普及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教师应深入挖掘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基于互联网技术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切实提高古筝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历代古筝演奏大师的作品、传播度较广的筝曲、古今古筝弹奏技巧的不同等资料,挖掘互联网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补充教材的不足,还有利于充分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对加大我国古筝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度具有积极意义。
(四)发挥情景教学模式的作用
1.倡导生活化理念
教师若想充分发挥情景教学模式的作用,可以将该模式与生活化教学理念相结合,此举对提升古筝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主要原因是经典的筝曲多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若能够积累相对较多的生活体验,便可充分认识到古筝演奏的魅力,有利于提高演奏水平。对此,教师应将古筝教学与生活实际科学整合,带领学生体验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帮助其感悟筝曲的演奏意义,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
2.创设多元化情景
在创设教学情景时,教师应注重情景的丰富性与多元化,将古筝演奏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筝曲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在利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古筝演奏教学时,应格外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能力,不仅要传授演奏技巧,还要普及古筝文化底蘊、历史发展背景等相关知识,此举既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审美能力,又能促使学生的古筝演奏技巧得到强化。
三、古筝演奏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强调基础训练
1.坐姿
坐姿是基础训练中的关键,学生在进行坐式演奏时,需要根据自己的身高调整座位高低,只有保证坐姿正确,才能减少失误次数,避免影响身体健康。在进行坐姿训练时,学生首先要在座位上端坐,手轻轻搁在筝弦上,小臂与筝板面保持平行,这是古筝弹奏比较适宜的高度;其次,古筝与座位的距离不能太近,必须给身体留出回旋的余地,最好将座位放置在中间略微偏右的地方,只坐一半或三分之一,保证双脚踏在地面上,有利于避免头重脚轻现象;再者,在演奏前,学生必须摆正头部,不能过于歪斜、不可过于下俯,双肩同时要保持平齐状态,如果弹奏姿势不正确,必然会导致身体疼痛,降低练习效果;最后,在坐式演奏时,学生的腰部必须自然挺直,双脚适当平放,身体重心随着左手的弯曲运动移动,由于坐姿在古筝教学中十分重要,因而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坐姿,以便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个性化明显的演奏风格。 2.手型
手型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古筝演奏效果,若是弹奏时手型错误,不仅会影响声音呈现效果,还会降低学生学习古筝演奏的效率与质量,因此,教师在开展古筝教学时,必须强调手型这一项基础训练的重要性。教师应重点关注初学者,避免其出现鹰抓手、兰花指等错误手型。这两种错误手型比较常见,前者表现为手腕抬得过高,若是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学生的整只手会因为紧张而变得僵硬;后者表现为手腕过于放松,尽管兰花指看起来漂亮,但限制了力度与速度,影响筝曲演奏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演奏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手型进行及时纠正,正确的弹奏手型要求手腕处于自然状态,拇指应微微张开,食指呈自然弯曲,具体可参考人在站立时手的状态。
(二)注重情感表达
1.分析筝曲特点
古筝是我国传承了近两千年的音乐艺术,随着时间流逝与地域变化,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色文化逐渐形成了个性化演奏风格,比如潮州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山东筝派等几大门派类别在现代古筝演奏中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尽管地域门派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对情感表达的要求。学生若想切实提高自身演奏水平,不仅要磨炼演奏技巧,还要理解筝曲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只有真正将曲中情感表达出来,才能打动人心,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对此,学生在演奏之前可以对不同门派的筝曲特点进行分析,根据表现形式调整演奏技巧,从而为更好地表达情感奠定基础。
2.分析创作背景
情感是演奏者与聆听者利用音乐进行沟通的关键,为了能够将筝曲中的思想情感全面传递给聆听者,演奏者必须保证自身真正理解筝曲内饱含的情感。通常情况下,思想情感与创作背景紧密相连,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筝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等,了解该筝曲的创作意图与作者的思想变化,如果没有对思想情感进行深入解析,即便全部音節弹奏正确,也无法引起聆听者的共鸣。故而,教师要重视创作背景分析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必要性,要求学生在弹奏筝曲之前必须对该曲目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潜藏的情感因素,并根据自身理解与感悟将其弹奏出来,以此实现打动聆听者内心的目的。例如,在弹奏《晓雾》时,学生应明确该曲的创作时间(2006年)与创作背景,找到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两种风格的融合点,确保弹奏出来的筝曲既带有现代气息,又兼具古典风范,切实为聆听者铺开一卷生动自然、诗意朦胧、婉约质朴的晨雾画卷。
(三)重视呼吸节奏
呼吸节奏对古筝演奏效果具有极重要的影响,演奏者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的方式提高气息的把控力,比如利用深呼吸缓解紧张,令内心逐渐变得平静,一般只有在平静的心态下才能取得良好演奏效果,这是演奏者无障碍地将筝曲思想情感、艺术特征等内容全面表现出来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筝演奏时,应格外重视呼吸节奏的掌控方法,同时加大演奏动作、情感表达、面目表情、演奏风格的训练力度,要求学生在演奏时根据筝曲情感变化调整气息与表情,一方面可以令聆听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能够提升演奏效果,一定程度上还能帮助学生超水平发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筝这种艺术价值高且传承历史悠久的音乐形式,对演奏者的演奏功底要求十分之高。因此,为了演奏好古筝,演奏者必须明确并掌握演奏要点,做好日常基础训练,通过分析筝曲特点与创作背景锻炼情感表达能力,同时,对控制呼吸节奏加大重视力度;古筝教师应结合现代发展要求对教学模式与方式进行革新,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雅星.古筝演奏中气息的把握方法浅谈[J].北方音乐,2019(13):66,69.
[2]杨媛.互联网时代下关于高校古筝教学现存问题及完善对策探究[J].北方音乐,2019(13):145,147.
[3]熊威威.浅析古筝左手摇指技巧的训练要点[J].大众文艺,2017(4):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9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