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学科发展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美艳 其其格
摘 要: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重大传染病得以控制,经典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但出现了更多与感染病学科相关的新问题,表现在各种新发传染病、再现感染病的威胁及不断出现的细菌耐药问题。现有的学科设置已不能完全适应疾病防治需求, 学科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感染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既离不开医学科目区分的整体性及合理性,又推进了传染病学的发展进程。感染病学医生应符合医学发展与疾病变迁的学科道路,深入和拓展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将感染病学医疗、科研及教学研究推入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传染病;感染病;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0B-0117-02
感染性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疾病,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原体感染所引起得临床症候群。在感染性疾病学科研究中,我们主要探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特点,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探究更为安全、有效、合理的预防和诊疗方法。感染性疾病病种繁多,不断有新发传染病出现,以及原有病原体变异、耐药、突变等原因,使疾病谱发生改变,严重威胁人民大众身体健康,临床工作者需要积极加以研究。笔者查阅了与感染病学科相关的研究报道,深入探讨我国感染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各类典型传染病、 新发感染病、抗生素和细菌耐药以及医院感染作为研究方法, 分析感染性疾病学科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一、传染与感染,传染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
传染指传染源借助某种途径感染易感者, 依照易感者发病人数可以体现此类传染病的流行及散发。感染具体指在某种状况下,病原微生物侵进宿主体内寄生、繁殖,且同机体免疫系统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过程。感染属于单一个体情况,可无传染性,传染隶属于感染这一范围,相反就很难成立。感染性疾病广泛来说,是指病原体(微生物和寄生虫)突破人体防御屏障,在机体内寄生、繁殖,导致局部或者全身性病症,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传染性疾病具体指病原微生物(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朊毒体、衣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以及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我国感染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人类感染病领域疾病谱也发生着巨大变迁,经典传染病发病率已大幅下降,而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現,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断产生的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峻,以及真菌发病率的增多,驱使传染病学以及传染病学科变革及进步。国内一些综合医院的传染科改名叫做感染性疾病科 (或者感染内科),教学医院教授的“传染病学”也在逐步被“感染性疾病”所取代。国内传染病领域,目前在不舍弃经典、常见传染病外,也逐渐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无传染性的感染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这种传染病科诊疗疾病变迁所体现的是医学科学的进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以及人类病症谱的重大变迁。感染病学在近十多年的学科变革中,获得了显著成果。 我院将传染科改名为感染性疾病科,设立肝病门诊、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针对感染性疾病与院内其他临床科室进行分诊,这样做有效地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及提高我院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作为感染科医生自身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传染病与感染病,消除社会大众以及一些医务工作者对传染病的害怕心态及错误理解;熟悉及掌握传染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调整工作心态,提升工作成效及医疗质量。目前,在我国,感染性疾病科是独立的科室,在医学领域填补医院科室空白,诊疗疾病范围深度及广度显著提升,与全球同行语言沟通明显增强,将感染性疾病推入一个新阶段。
三、感染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感染病学主要研究各类型感染病特点, 根据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以及病理生理等探讨疾病的治疗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①常见传染病。这一类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流感、水痘、麻疹、风疹等因疫苗接种,疾病得以控制,虽然发病率早已明显下降,但依旧不可大意,尤其是病毒性乙型肝炎、结核病,依旧属于感染病学着重研究的内容。②新发感染病。如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甲型流感病毒(H7N9)、寨卡病毒感染、埃博拉出血热、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感染、人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对各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细菌感染临床中最常见的以肺炎而言, 肺炎链球菌独占鳌头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肠杆菌属、军团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大幅增加,引起全球卫生工作者关注。病原体感染所致流行病学的演变与病原的进化,也将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推入一个新的阶段。③抗生素的应用及细菌耐药。近年来,临床抗生素滥用及在动物喂养过程中广泛使用抗菌药物,使得细菌耐药成为当前抗感染治疗中最为严峻的问题, 也是我们广大感染科医生急需处理的临床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报告显示, 目前药物失去作用的速度与科学家发现新药的速度相当,监测细菌耐药以及分析细菌耐药发生机制,研发新的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感染的预防,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④院内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住院前获得的感染、住院时在潜伏期内,于入院后发病者不在医院感染范畴。院内感染可由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所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全院各个科室,严重者可引起死亡。防控院内感染是医院重要的核心部分,也是临床科室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⑤各种机会性感染。机会性感染指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寄生在正常人体时不致病,只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感染,出现临床症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人的增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放射治疗等治疗的普遍应用,以及创伤及应激、抗生素应用致菌群失调、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等情况,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需要予以足够关注和重视。
四、临床工作中感染病学的实际应用 (一)疾病评估
在感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经典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与诊断治疗工作中,要结合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疾病病原类型、感染途径以及多种综合因素,如:患者个体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 在疾病的进程及防治中,不能仅局限于临床症状与体征,除了要关注潜在性的感染因素,更要及时排查感染风险,在感染病的防控过程中,隔离感染源,阻断各类传播途径,评估易感人群的感染风险,针对不同类型感染病的特点,做好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预防工作。
(二) 治疗药物的选择
在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选择药物治疗很常见,尤其是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抗病毒及抗真菌药物。抗感染药物在长期临床使用过程中产生耐药问题,不仅导致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差,同时还会增加临床不良风险。临床工作中抗感染药物由临床药师、临床医师共同讨论研究,对所选治疗药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如药理毒力基础、作用机制、毒副作用、所入选临床诊疗指南共识等,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首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抗感染药物。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疗效,还要避免产生耐药性,即注意单一的抗感染药物不宜长期、持续的使用。混合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不明重症感染疾病治疗中,免受耐药性的影响,建议采用广谱抗生素+窄谱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方式,可依据病情延长用药时间,提高疗效。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的抗感染治疗中,需要充分沟通,权衡利弊,慎重使用药物,监测药物副作用,以保障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感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加强患者管理和传播途径控制的同时,需要更多关注易感人群的情况。感染病的易感人群,不分年龄、有无疾病基础以及孕产妇等,原菌侵袭,而诱发疾病。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感染病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等相关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就诊科室门诊及病房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以及通过本院网络媒体“医院健康知识大讲堂”等,宣讲各类感染病防病知识和方法,尤其是对大众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着重说明。通过多途径、多方法的宣教,讓更多的患者及易感人群了解感染病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疾病防治方法,除病原药物治疗外,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因素、营养状态,为其制定充足营养和能量的科学食谱,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力,同时进行心理干预,鼓励患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降低易感人群的感染风险。
与此同时让患者及易感者认识到抗感染药物滥用的危害性,做到能够正确使用药物,减少抗生素耐药发生。
(四)提高医护人员业务能力
科室、医院对医务人员,尤其是一线临床医生进行定期培训,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通过学习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加深掌握感染病学科知识,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能力。在实际的治疗工作中,作为感染科医生,救治本科室各种病原体所致感染病患者,同时担负着我院特殊抗生素合理使用专家组成员参与我院特殊抗生素合理使用会诊及点评专家、以及全院各种感染病会诊,严格审核抗生素使用治疗方案,详尽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合理选择抗生素,个体化精准治疗,使患者真正的临床获益。通过抗生素会诊及专家点评,不断积累宝贵的临床诊疗经验,丰富自身感染病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被疾病困扰的民众。另外,医院感染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不容忽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方针路线,充分发挥感染病学专业技术人员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积极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作为临床一线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为患者及人民大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五、结论
感染病学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在这大变革的时代, 每一位从事感染病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感染病学医生既不能像以前那样将研究领域局限于常见、经典的传染病, 也不单纯地负责医院感染病会诊, 在不放弃传染病诊疗基础上,扩大感染性疾病诊疗范畴,使感染性疾病科符合医学发展与疾病变迁的需要,让整个学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这样一个关乎学科兴衰的历史时刻,感染科医生应加强自身的继续医学教育, 全面提升理论基础,强化临床专业能力, 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感染性疾病给人类带来的挑战。
基金项目: 内蒙古医科大学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YJXGG2017024)。
参考文献:
[1]杨东亮,唐红.感染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梁伟峰,李兰娟.中国感染病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11).
[3]李兰娟. 感染病学临床诊治2016 年度新进展[J].浙江医学学,2017,(8).
[4]翁心华.对感染病学科现状的思考[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
[5]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7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