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学校德育精准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潮林 何宇惠
摘要:大数据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学校德育实现个性化,并提升德育工作效能。面对大数据的冲击,学校德育应从精准德育过程、精准德育预测、精准德育干预、精准德育评价等方面构建精准德育工作新模式,同时从理念引领、平台搭建、制度建设、队伍打造等路径去推进学校德育精准化进程。
关键词:大数据;学校德育;精准化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12-0100-03
当今社会,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刻影响人类社会,使人类社会从信息时代向大数据时代迈进。大数据具有大容量、多样性、速度快、价值性、可变性、真实性、波动性、可视化等特点[1],并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这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教育变革中的促进作用。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推动学校德育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学校德育精准化是以精细化、准确化为教育目标,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学校德育精准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教育理念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数据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能够突破传统经验的局限性,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二是教育方式从集体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学校德育进一步尊重人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教育;三是管理方法从阶段性管理向全過程实时监控转变,德育管理的时间间隔不断缩小,推动德育管理过程不断精细化,实现对德育全过程的实时监控。
一、大数据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2]大数据在学校教育上的应用,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1.实现德育个性化
学校德育长期被当作是一种知识教育,主要以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形式在课堂进行集体教学,侧重教育的统一性,而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不足,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认同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利用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线上线下的点滴行为,通过挖掘分析海量学生表现数据,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品德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2.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效能
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德育的悄然结合,学校德育逐渐呈现智能化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德育数据无感采集方面。借助物联网感知技术、视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采集学生的上课情况、图书借阅信息、饭堂消费信息,以及在校内的活动轨迹等现实表现数据。另一方面体现在德育信息智能推送方面。结合主题教育活动、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节日等契机,主动给学生推送各种学习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可以把德育教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个性化德育,同时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德育力量,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效能。
二、利用大数据构建精准德育新模式
面对大数据这个发展契机,学校德育应从精准德育过程、精准德育预测、精准德育干预、精准德育评价等方面构建精准德育工作新模式,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1.精准德育过程
在德育中引入大数据,可以忠实、详尽地记录学生在校园生活、课堂学习、文体活动、上网等方面的真实情况。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环等设备的普及,以及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学生现实表现数据采集的颗粒度越来越细、精度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渠道越来越多。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挖掘分析,能够精准掌握每个学生在思想状况、学习走向、行为轨迹、社交群体、心理状态等方面的信息,做到思想状况实时呈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走向一目了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行为轨迹清晰明了,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社交群体及时了解,教师家长知情放心;心理健康随时预警,教师家长及时干预,避免意外发生。从而可以精准诊断每个学生的道德困惑和需求,并加以个性化辅导,实现德育过程精准化。同时,利用网络爬虫、语义分析等技术,抓取和分析校内外各类社交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网络舆情走向,精准掌握学生群体的主要思想动态。
2.精准德育预测
德育预测是进行德育决策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对于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实现新时代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数据预测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德育预测借助一定的分析算法,挖掘和发现学生海量表现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前推测某个德育事件发生的概率。德育预测以采集到的所有数据为基础,也就是以全体学生全部的现实表现数据为分析样本,所以预测的精准度很高。通过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降维、数据标准化、分类模型训练、模型评估等步骤建立各种可靠的德育预测分析模型,精准预测学生品德发展趋势、行为发展趋势、心理发展趋势、课程不及格概率、校园舆情走向等。德育预测可以帮助德育教师实时、动态监测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并建立道德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从而减少学生失德行为和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精准德育干预
大数据技术提供了精准的德育预测方法和途径,我们还需要针对德育预测的情况,建立精准的德育干预机制,保证学生道德品行正向发展,避免不良道德事件的发生。 建立德育联动机制,形成以德育处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年级、科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育人工作机制;建立德育引导机制,发挥教师师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自觉提高品德修养;建立德育互助机制,开展同伴互助,实现学习互助、行动互补、共同发展;建立品德矫正机制,创新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建立德育共振机制,密切家校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同步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4.精准德育评价
传统的学生德育评价存在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标准单一片面、评价方法主观等问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绩往往来自班主任教师的总体感觉和印象,有的将评定等级分为“A”“B”“C”,有的甚至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依靠大数据技术,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建立德育多元评价体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第一课堂评价与第二课堂评价、在校表现评价与在家表现评价、线上行为评价与线下行为评价、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促进德育评价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提升德育评价的精准程度。
精准德育评价以多种德育情境为背景,不断获取、整合、分析学生德育发展全过程的思想品德、情感体验、心理变化、行为表现等多种数据,来制定评价方案,生成评价结果[3]。通过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综合各方面数据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精确评估学生素质发展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基于数据的德育评价,可以形成以数据分析为中心的学生德育数据化认知,弥补人的直觉和印象评价的不足,评价方式更加客观、科学,评价维度更加全面、细化,评价结果更加精确、有效。
三、利用大数据推进学校德育精准化的路径
学校德育精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引领、平台搭建、制度建设、队伍打造等方面去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用大数据驱动学校德育工作精准化。
1.理念引领:利用大数据驱动德育创新
面对大数据技术的冲击,学校德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以新的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发展。要善于发现教育教学活动数据背后内在的教育规律和学生品德发展规律,以数据管理推动科学决策,利用大数据驱动学校德育创新发展。
一是从数据角度重新认识德育对象和德育过程。这体现在德育对象数据化和德育过程数据化。德育面对的虽然是一个活生生和学生个体,但是能够用数据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立体的呈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教育过程是师生间信息和数据的交换过程。教师通过数据认识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再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利用数据信息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二是从经验驱动式德育转向数据驱动式德育。大数据能够突破传统以经验为主导的德育工作模式的局限性,德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都基于真实性的数据,将德育过程在数据的支撑下进行,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从而推动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发展。将数据嵌入到德育工作中,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将数据融入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环节中,充分发挥数据育人功能,实现数据育人目标。
2.平台搭建:建立学校德育大数据平台
德育大数据平台存放与学校德育有关的各种数据,是开展精准德育的重要基础。利用云平臺技术搭建学校德育大数据平台,建立学生德育数据中心。通过采集数据、数据接入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可视化查询,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学校精准德育中的推动作用。
一是建立德育数据中心。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学生各种现实表现数据和记录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接入所有跟学生有关的应用系统,并将数据全部抽取到数据中心,包括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规范学生德育数据治理,将从各应用系统抽取过来的数据放在操作数据存储中,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形成数据仓库,再按各个数据主题域形成数据集市,从而形成干净、准确、权威的学生德育数据源。二是开发德育大数据应用。围绕各个德育主题开发大数据应用,不断拓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建成“学校德育大脑”,使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利用大数据算法发掘学生德育数据的价值,分析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品德发展状况,并将结果以图形化、图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学校德育提供决策支持。三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德育教师通过教育平台实施课程教学、作业布置、对学生的评价反馈,学生则在上面提交作业、意见或建议,进行在线讨论,并通过师生交互处理学生实际道德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4]。
3.制度建设:保护隐私和保证数据安全
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学生隐私、合理利用数据和确保数据安全成为很重要的问题。这需要通过完善学校的制度建设给予保证。
一是合理分析利用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得出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但这是以隐私让渡为代价的。如果过度地进行数据挖掘,就会过分地暴露学生的隐私。如果过多地进行预测分析,也会亵渎学生的自由意志,剥夺学生道德选择的自由,甚至造成数据独裁[5]。这需要制度来限制数据挖掘和数据预测的边界,平衡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数据预测与自主抉择之间的关系,合理挖掘、合理预测、合理分析、合理使用数据。二是确保数据安全。建立定期备份机制、容灾备份机制,防止数据丢失。合理划分平台管理员权限,严格规定管理员的岗位职责,提高管理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利用技术手段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并使重要的数据操作都在监控下进行。加强服务器管理,完善日志机制,所有操作可倒查、可审计、可追责。加强数据监管,规定数据存放时间限制,避免数据永久存放对学生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4.队伍打造:建设信息化德育工作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实现学校德育精准化的关键。当前德育教师普遍存在数据意识不强、数据素养不深、信息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大数据德育应用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发展情况进行实时和精准的分析和预测,这对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德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数据分析预测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素养。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通过加强培训,让德育教师一方面认识到大数据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推动作用,主动学习大数据,研究大数据,提高数据意识、数据素养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积极参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并将大数据运用到德育工作实践中。另一方面要认识大数据的局限性,提高数据安全意识和数据伦理意识,避免数据预测带来的数据独裁。此外,还要引导教师结合大数据开展德育工作研究,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内容、载体和途径,不断优化德育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姚乐,朱启明.赋能大数据教育: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教学经验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152—153.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9.
[3]杨现民,田雪松,等.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16—2017:走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3.
[4]于颖.大数据时代的学校德育:机遇、挑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5(3):98—100.
[5]邹太龙,易连云.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4):81—86.
Research on the Precision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Big Data
LI Chao-lin1a,2, HE Yu-hui1b
(1.a.Center of Network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 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Big data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aking school moral education personalized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big data,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hould construct a new model of precision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recision of moral education process, precision of moral education prediction, preci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nd precision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ecision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hrough such paths as concept guidan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am building.
Key words:big data; school moral education; precision
(责任编辑:陈树)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32
收稿日期:2019-03-18
作者简介:李潮林(1980—),男,广东普宁人,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学校教育与管理研究;何宇惠(1993—),女,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2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