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域文化教育价值 还原情景课程体验实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峰华 吴建良
摘 要: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有一定教育价值,对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从小处在溇港文化包围中的学生而言,如何让溇港文化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情景体验课程就是很好的载体。本文结合溇港文化科技馆建设,创设跨越时空的溇港文化情景,为他们提供亲身参与、亲身感悟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现实或模拟的情景中主动观察,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让溇港文化精神留在学生的心间。
关键词:地域文化;教育价值;情景体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1B-0016-02
近年来,溇港文化已成我校的办学特色。何为溇港文化?它是一种地域文化,因地处太湖溇港而得名。溇和港,是家乡人民对那一条条与太湖沟通的小河的雅称。太湖流域河道纵横,湖泊甚多,汛期洪涝严重,对农业生产与百姓生活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千百年来,在与水患斗争的过程中,太湖溇港先民创造性地设计了位位相接、棋盘化农田水利系统——塘浦圩田,催生了太湖溇港“鱼米之乡”的美名。2016年11月,太湖溇港塘浦圩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让这块神奇的土地蜚声海内外。审视荣耀的背后,是溇港人民为了生存,不断与自然抗争的历史。他们面对困难,没有退缩,凭着勤劳、勇敢、智慧,创造出溇港文化,催人奋进,召人奋发。
2018年,学校主课题《“溇港文化”情景体验课程的校本研究》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情景体验课程的核心是体验,因为体验到的东西使学生感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可以随时回想起亲身感受过的历程。特别是近代以来,溇港地区环境变化巨大,大量资源已经或正在丧失,通过体验课程建设,以丰富的手段让情景再现,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溇港。
基于此,我们打算结合学校科学特色课程,建设溇港文化科技馆,使校外资源微视频化、场景化、校内可视化。彰显直观生动、体验式、愉悦多彩的科普教育科技创新功能,寓教于乐,提高我校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力度、科学普及科技创新面和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效率,同时也使课题落地生根,研究有抓手。
一、溇港寻根展览馆
展览“塘浦圩田”的前世今生。介绍塘浦圩田是一种古代圩区水利技术,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展现历史和现实的塘浦圩田的图片资料,太湖背景、江苏省东太湖湿地背景、太湖岸线、太湖滩涂、湖泊漾荡图片资料,横塘纵浦的图片资料,古湖塘路和南太湖大道的图片资料。构建5×3=15㎡的大型模盘,立体展示太湖南岸七都段3横塘56纵浦(溇港)的水脉分布、位置和形态。同时展示七都段陆路大动脉4横(古湖塘路和南太湖大道、七都大道、230省道)7纵(万宝路、苏龙路、巨龙路、望湖路、望山路、吴越路、西环路),展示七都境内的大小圩围(自然圩、联圩、片圩),展示七都塘浦圩田里的港、浜、兜、湾、汇、扇、荡、滩、潭、池、圩、田等实体模型。让学生接受地域知识、本土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家乡的过去与现在。在寻找家乡根脉的过程中,普及塘浦圩田科学知识,增强乡愁记忆,使学生找到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全方位认识塘浦圩田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经典。
二、复演经典探究室
塘浦圩田(溇港圩田)将防洪、除涝、灌溉等多种功能整合在一起,综合解决了防洪减灾和水利资源利用的问题,也客观妥善解决了治田与治水、航行和水利的矛盾,千百年来滋养着溇港人民。
沿太湖南岸线在史前农业时期是一片沼泽,塘浦圩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完善,是历代太湖南岸线人民在沼泽上造田、养田、保田、种田的成功范例和得意之作。这套水利系统始筑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样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功用,被誉为中国第二个“都江堰”。
塘浦圩田工程体系,千年积淀,科技人文的遗存很多,有古塘、古浦、古圩、古堤、古渠、古道、古闸、古桥、古船、古宅、古亭、古埠、古驳岸、古寺庙、古庵祠、古牌坊、古碑刻、古水阁、古更楼、古银杏等,凝结着历代先辈的智慧和汗水。还有水车、风车、丝车、榻车、砻磐、盘磨、菱桐、摇车、布机、蚕埭、蚕匾、蚕笪、蚕梯。体现出先辈们的生存智慧和科技意识。
丰富的历史遗存用喷绘展板、图片张贴、实物陈列等方式展出,让学生观察、观摩,调查了解,研究性学习、确立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实践活動。回顾、操作、复演前人的经历,开展操作实践活动,自主获得溇港文化资源库里的科普知识。按我校以往经验整合文化板块(单元),即塘文化、浦文化、湖泊文化、池潭文化、圩田文化、湖塘路文化、 桥文化、船文化、房宅文化、稻作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丝绸文化、水产文化、渔猎文化、蟹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俚语文化、特产文化、庙宇文化、寺庵文化、塔文化、亭文化、弄堂文化、廊巷文化、婚俗文化、丧祭文化、时节文化、木门文化、埠驳文化、牌坊文化、 湿地文化、名人文化、形胜文化、江村文化、木偶昆曲文化、渔歌文化、亨通文化、习俗文化、孝悌文化等。以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综合推进科技实践活动。活化“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共同体。
三、徜徉时尚体验厅
现代社会,塘浦圩田被注入了新元素。太浦河节制闸和太浦河泵站的相继建立和不断提升,接纳了塘浦圩田自身发展的新要求,为塘浦圩田在新时期的更新和利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七都溇港的圩围已从“一环、二环”走向“三环、四环”,形成了“层级式”圩围,创造性地发展了塘浦圩田。七都,一个现代版的塘浦圩田出现在国人、世人面前。
我校依托区位优势地域发展特色,开展科普时尚体验。以太浦河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主题,组织学生体验“场景设计”。体验厅内展出太浦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景点的图片,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利用风景区景点的组合,仿真和创意《浦江源头的“都江堰”》。
新时代给溇港岸线注入了新活力。现代的塘浦圩田相继出现了亨通湿地公园、七都湿地公园、浦江源头湿地公园和沿太湖水岸楼盘。体验厅内将展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参观揣摩,尝试动漫体验以太湖山水为主题的“场景设计”,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家乡美。 七都塘浦圩田中文化实体最集中的要数古湖塘路和现今的南太湖大道。道路文化和汽车文化是两个亮丽的文化板块(单元)。《路与车的启示》,是我校溇港文化背景下家乡好孩子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科劳技实践活动多年来的宏观课题,也是眼下时尚体验厅的全校学生体验活动的重头。
为普及安全避险知识、健康生活营造科普氛围,通过“全国科普日”“科普活动周”“科普大讲堂”宣传路与车给我们的启示。开展车模特色活动,仿真各种车辆,创意各种车辆,借助信息技术、机器人编程遥控车模。以车模为车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真车的真实再现,以缩小车辆比例的方式展现其中的结构,感受现代科学文明,领略新时代七都塘浦圩田的魅力。
四、科技创新“小小堂”
科技创新是我校科普教育的亮点,有21年江苏省获奖和9年全国获奖的经历。我们的理念是把科普教育办成科普创新教育。“小小堂”是我校小小“发明家”的“殿堂”,挂一些科学家的头像、名人名言,展示我校21年科技创新成果,放置动手操作的设施和器材(含电脑、机器人等)。
1.技术发明类,从“学生金点子”采集,辅导提升,扩大科技含量。主要是创新技法的传授,培养学生扩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组合思维、质疑思维、逻辑思维等。
指导8种创新技法:组合法、移植法、联想法、设问法、列举法、灵感法、头脑风暴法、综摄法。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的办法,重组结构,成为创新作品。配备场地和设施,有助于动手实践完成作品。
2.科学研究类,根据国家一年一度的“爱鸟周”活动,做强做大“鸟类监测”系列研究。在人间天堂打造鸟的天堂,了解太浦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浦江源風景区、百里湖塘(塘浦圩田)、东太湖湿地、太湖溇港灌溉工程(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区栖息着的84种鸟。充分利用苏州市林草局在溇港岸线上设立的“鸟类监测点”,伴随七都全域旅游、生态旅游、观鸟旅游的进程。
认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南太湖岸线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学习全域旅游、生态旅游、观鸟旅游和怎样进行鸟类监测及保护鸟类的科学知识,科技创新“小小堂”实施鸟类科学传播项目,传播“天堂腹地”与“天堂之鸟”的关系的科学知识,传播“天堂之鸟”在“天堂腹地”生存现状的科学知识,传播让“天堂之鸟”乐居“天堂”的科学知识。为此配备场地和设施,开展以鸟类为主题的生命科学研究(创新实践)。
溇港文化科技馆建设,使我们全校师生深入了解溇港的历史变迁,溇港的地域风貌、人情风俗……利用图片、实物、场景模拟等手段,建设跨越时空的溇港文化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让溇港文化精神留在我们学生心间。
参考文献:
[1]周源.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方儒浠.地域文化在城镇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广东工业大学 ,2018.
[3]孙静玉.基于地域文化下的沈阳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17.
[4]付博文.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16.
[5] 邱德华.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 2009.
[6]俞梅芳.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景德镇城市形象研究[D]. 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2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