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障视域下中本贯通教育的基本命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质量保障视域下,重点探讨了几个问题:中本贯通教育是“分段”與“一体”的有机整合,开展中本贯通教育是回应各方的迫切需求,中本贯通具有明显的固有优势和劣势,也存在衍生的优势和劣势。从抑制劣势,发挥优势的思路出发,提出后续发展的质量保障建议,希冀为中本贯通教育的实践带来启发。
关键词:质量保障视域;中本贯通;优势;劣势;基本命题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中本贯通教育质量保障研究”(项目编号:B1805)
作者简介:刘磊,男,主持工作副所长,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评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7-0001-05
为响应国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各省市纷纷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贯通(衔接)培养模式试点(为方便起见,以下简称中本贯通教育)工作。任何教育形态的存在,其价值都体现于教育质量,中本贯通也不例外,本文从质量保障的视角出发,探讨中本贯通教育的基本内涵,探讨为什么要开展中本贯通教育,中本贯通教育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后续发展中如何抑制劣势,发挥优势等问题,希冀通过理性思考和探究中本贯通教育,为中本贯通教育实践带来启发。
一、是什么:“分段”与“一体”的有机整合
目前,中本贯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模式存在,亦或是作为项目得以推进,并未形成固定的学制。其主要做法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过7年长周期一体化的培养,一般是中职3年,本科4年,学生通过转段考试,修完全部学业后,可获本科学历。实质上,中本贯通教育的基本内涵体现于“分段”与“一体”的有机整合。
1.“分段”,即中本贯通教育采用分段式的形式,体现贯通的手段性。中本贯通在学段上和培养主体上并没有突破,还是按照现有的学段和培养主体进行培养,3年的中职阶段由中职学校进行学籍注册和培养;3年期满后,经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和本科院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完成转段;4年的本科阶段由本科院校进行注册和培养。这种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培养模式对现有管理体制的冲击。
2.“一体”,即中本贯通教育所预期达到的效果,体现贯通的目的性。虽然培养的主体和学段是分段进行的,但目的和指向不是分段而是一体的,并且中本贯通教育在设计之初就强调其一体化属性,其典型做法是中本贯通教育需要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开展有关人才培养工作,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路径,重构一体化的新的人才培养路径。一体化需要贯通来实现。
贯通体现于该项工作所有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首先,是顶层设计的贯通。这要求两个培养主体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实训保障等均进行一体化设计。其次,是师资层面的贯通。虽然是两个培养主体开展分段培养,但要求中职和本科院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要求配置师资,换言之,本科教师可能去中职阶段授课,中职教师也可能去本科阶段授课,从而打通师资流通上的障碍。再次,是课程层面上的贯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基础,因此,要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设计。最后,是教学管理层面的贯通。这要求两个培养主体加强教学管理沟通,努力做到教学管理的一体化,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
二、为什么:回应多方的迫切需求
只有理解为什么要开展中本贯通教育实践,才能在根源上更好地思考中本贯通教育的质量问题。开展中本贯通教育本质上是回应利益相关方合理诉求的一种方式,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上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任务肇始于2014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此后,国家层面多次发文提出贯彻落实构建现代职业体系的战略任务,其主要意图是打通职业教育内部的上升通道,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渠道,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进而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的有效对接和合理衔接,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而中本贯通教育则是打通职业教育内部人才培养通道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对于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二)手段上多样化人才培养路径的需要
从现有学制来看,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3年制、4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3年制,应用本科教育的4年制,以及近年来中高职贯通教育的5年制等,均为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为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支撑。长期以来,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较难进入本科阶段就读,即便通过考取大专,再以专升本的方式获取本科学历,也会出现培养衔接不畅,培养成本不经济等问题。而中本贯通教育的出现则是多样化人才培养路径的一种尝试和创新,是把原本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路径通过一体化设计分阶段实施的模式,形成一种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对于丰富多样化的人才路径,特别是探索特殊人才的培养路径提供了创新视角。
(三)客观上适应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需要
以往在学制衔接上出现较多的问题是,学习内容重复或难易程度倒挂等现象,即中职升入高职(大专)或升入本科后,课程设置雷同、学习内容重复率高,技能训练水平还低于中职等情况。近年来,虽然经过努力情况有所改观,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中本贯通教育则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从特殊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来看,有些人才需要经常长时期、不间断的技术技能训练,有的专业人才需要从低年龄开始培养,而传统的人才培养路径无法有效满足这些特殊人才的培养需要,中本贯通教育则应运而生。 (四)策略上适应现有管理体制的需要
如果将中本贯通教育的内涵分别定义为“一体化设计、分段培养”和“一体化设计、一体培养”两种模式,很显然,后者在培养过程中避免了两个培养主体沟通不畅、衔接不紧等问题的可能性,更有优势。但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可见,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无法将“一体化设计、一体培养”的中本贯通教育模式置于中等职业学校或本科院校开展。所以,开展中本贯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策略性地适应现有管理体制的需要。
三、优势分析:属性优势与边际优势并存
对于中本贯通教育优势的探讨有助于加强认识,在质量保障实践中强化导向,更好地发挥优势。开展中本贯通教育必然有其特有的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本贯通教育模式本身的属性优势,为开展中本贯通教育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二是开展中本贯通所衍生的边际优势,为成功开展中本贯通教育带来了新的利好。
(一)属性优势——提供可能性
优势是通过比较获得的,与普通高中参加高考升入本科院校的模式相比,我们可以发现中本贯通教育固有的属性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培养周期保证充足的训练时间。对于技术技能要求高,需要长时期反复训练的长线专业来说,7年的长培养周期无疑提供了充足的训练时间。一方面,长培养周期是从初中毕业生开始,较低的年龄符合技术技能养成规律,诸如学前教育的弹、跳、唱等技能的培养,从初中毕业生开始培养会比从高中毕业生开始培养更有优势;另一方面,7年不间断的技能训练周期比从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展技能训练更加有助于培养能工巧匠,因为有些技术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长时间反复训练才能获取。正如有学者指出,对技术型人才来说,其形成过程则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规律,它不仅要求从较早的年龄开始,而且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专注于某一领域。[1]
2.不参加全国性的高考学生压力较小。与需要参加竞争激烈的全国性高考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中本贯通的学生不用承受高强度的备考复习,身心压力会倍减,从而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于专业学习之中。但中本贯通的学生也不是毫无压力,他们也要面临转段考试。转段考试分为文化课考试和技能考试,文化课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统一命题,学生需达到基本要求;技能考试由对口的本科院校自主命题;最后,两者加权形成最终分数,达不到基本要求的不予转段。可见,这种设计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考试压力,另一方面也保留了一定的准入门槛,让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压力和动力。
3.一体化设计培养路径更合理。中本贯通教育在理论上彻底避免了学习内容重复的问题,因为将两个层次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前期的整合和设计。遵循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可以做到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学习不断线,培养路径更加合理。理论知识学习可根据专业的需要分阶梯进行,如工科类专业对数学和物理有特殊要求,商贸类专业对外语有特殊要求,可对数学、物理和外语等进行合理化改造,使其满足专业的需要,同时进行长周期的学习,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技术技能学习则根据学习规律开展分层次分阶段的认知、模仿、整合、熟练等,使得技术技能水平持续稳定提升。
除此之外,中本贯通教育中两个办学主体能发挥各自所长也是属性优势。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特长是基础技能的训练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本科院校的主要特长是理论学习和高水平技术技能的养成训练,两者在合作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特长。
(二)边际优势——带来新利好
中本贯通教育在承载了属性优势的同时也衍生了边际优势,一是对职业教育带来新利好,二是对合作院校的师生带来的发展机遇。
1.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近年来,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强烈愿望,中本贯通教育的初衷并非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但从实践来看,中本贯通教育无疑大大增強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以上海市中本贯通教育为例,2014年,中本贯通专业招生分数线均在区重点以上[1];2016年,中本贯通的报录比10∶1[2],其“越来越吃香”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这种现象表明,中本贯通教育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社会逐渐认为中本贯通教育也能成才,并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2.增进合作院校的沟通与成长。随着中本贯通教育的深入推进,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沟通越来越多,实训资源、企业资源等涉及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程度也越来越深。在这一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合作院校的师生,通过联合教研活动,教师之间思维互相碰撞,眼界更为宽阔,学生在中职阶段就能聆听本科院校教授的教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中本贯通教育,使得部分本科院校越来越认可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加之政策导向也极大地促进了本科院校的转型,为培养更多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力支撑。
四、劣势所在:属性劣势与边际劣势同在
中本贯通教育的劣势也是不得不讨论的问题,通过深化对劣势的认识,有助于在实践中尽可能地规避。劣势主要包括模式本身固有的风险点和运行带来的问题点两个方面。
(一)属性劣势——固有的风险点
属性劣势主要包括两个培养主体和长周期分段培养带来的风险点。
1.两个办学主体,存在协调难兼顾的风险。中本贯通教育的两个办学主体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一方面,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可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但由于两个办学主体本身的差异,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本科院校的学科性根深蒂固,与职业学校以技术技能性见长的类型冲突;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则重点培养面向岗位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冲突;课程教学组织的冲突等。[3]这些均为中本贯通教育的沟通协调带来难以兼顾的风险。另一方面,两个办学主体还面临实践上的现实困境,如两个院校师资的配置,校区之间的地域距离问题,课程开发及相关研究的成本问题等,都需要两所院校共同研究解决。[4] 2.长周期分段培养,存在贯通形式化的风险。中本贯通教育的长周期是其一大特点,同时,长周期也是一把双刃剑。把学生固定在中本贯通专业之中,容易产生倦怠和动力不足,从某种意义上看,属于剥夺了学生再选择的机会,而且长周期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容易与变化较快的产业发展形成矛盾和冲突。再者,分段培养带来的问题是容易形成贯通的形式化,表现为:虽然两个办学主体制定了协调制度和沟通机制,但执行力度不足,造成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各自为政,依旧按照原有的思路培养中本贯通学生的风险。
(二)边际劣势——带来的问题点
1.高校强势下中职话语权式微。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原本是两个地位平等的办学主体,但实际上,在合作过程中,本科院校表现却异常强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往往把高校意志强加给中职学校,如有的高校把有些成本较高的专业课放在中职阶段,有的高校给中职阶段的定位是夯实文化课,这显然有悖于中本贯通教育的初衷。而且对于中职学校而言,由于中职学校话语权的式微,还会导致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不足甚至倒退,因为在中本贯通教育实践中,中职所实施的不是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要求中职强化文化课,专业课势必会弱化,长此以往,教师专业能力会令人堪忧。
2.实践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学生问题。一是学生的身份认同问题。处于中职阶段的中本贯通学生,既不同于中职学生,也不同于本科学生。与中职学生相比,中本贯通学生属于“准本科生”,不用参加竞争性强的高考,心态和压力均不相同;而与本科生相比,中本贯通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所以极易产生学生的身份认同问题。二是学习动力问题。由于入学时成绩优异,再加上“准本科生”的心态,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学习懈怠、动力不足的问题。
五、发展建议:着眼于质量保障系统设计
通过以上中本贯通教育的优势和劣势的研讨,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系统设计,抑制中本贯通教育劣势,有效发挥其优势,以期提供强有力的质量保障。
(一)严控中本贯通教育的入口关
鉴于中本贯通教育的内涵和属性优势,严控入口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严格按照中本贯通教育的需求遴选专业,应选择技术技能含量高、训练周期长、招生就业稳定,且需要低龄开始技术技能训练的专业,而非为了招生的需要进行选择。专业遴选是中本贯通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中本贯通教育的优势建立在其特有的内涵基础上,也就是针对部分专业才能发挥其优势,不能推广至所有专业。而且,膨胀的招生规模势必冲淡中本贯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膨胀的招生规模导致质量平庸化”。[4]
(二)强化中本贯通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衔接体系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实质内容与真正难点。[5]中本贯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把课程建设作为贯通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况且,针对中本贯通教育实践中高校强势、中职劣势导致的课程设置问题等均需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加以解决。建议中职和本科院校成立联合课程委员会,成员由校级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人员、教务部门人员等组成,负责课程规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的开发、课程实施的监控,从而建立稳定的课程建设与运行机制,保证中本贯通教育的培养质量,避免可能面临的形式化风险。
(三)严格执行转段考试管理规定
中本贯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院校在制度机制、师资配备、实训条件等方面给予了特殊的关照,各省市也给出不参加全国性考试的利好政策,但如何保证学生前3年后具备本科阶段学习的基础和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况且,实践中学生表现出的身份认同问题、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均提示我们要严格制定和执行转段考试管理相关规定。对于文化课考试,省级行政部门应针对中本贯通学生的实际,单独命题、单独考试,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选拨的导向性。对于技能考试,各高校应周密设计考试大纲要求提前公布,体现职业能力和学生素养的转段要求,以期对中本贯通学生前3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和引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形成跟踪评价联动机制
针对中本贯通教育的属性劣势,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跟踪评价机制尽可能地加以消解。构建新的跟踪评价机制,覆盖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跟踪学生成长轨迹,以评价机制促进过程管理是有效手段。出台省级中本贯通教育规范管理文件,以政策的形式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落实,政策中着重评价机制的构建,评价的对象主要有对校级层面管理机制的评价、两个办学主体沟通协调机制的评价、对试点院校师资配置和联合教研活动的评价、对试点院校课程管理状况的评价以及对某届学生在两个阶段的成长过程评价等方面。[4]对于每个方面都应制订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和奖惩制度,确保中本贯通培养过程管理的有效,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中本贯通的合理性[J].职教论坛,2015(9):1.
[2] 劉春霞.中本贯通越来越吃香上海今年报录比10:1[EB/OL].(2016-07-18).http://sh.eastday.com/m/20160718/u1ai9536105.html
[3] 夏建国,赵军.从结构到建构:论中本贯通的实践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6(7):14-16.
[4] 刘磊.培养质量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实践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4(10):35-37.
[5] 徐国庆.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87-191.
Abstra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assurance, the focus is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ub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urtherm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 of education is in response to the urgent needs of all parti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obvious inher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lso has deriva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tarting from the idea of restraining disadvantages and exerting advantages, this study proposed quality assurance 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development and also hoped to bring inspiration to the practice of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perspective of quality assuranc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dvantage; disadvantage; proposition
[责任编辑 曹 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6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