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课程无脊椎动物的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总结和分析了动物学课程无脊椎动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改革探索的基础上,从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以學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动物学;无脊椎动物;教学改革;科研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4-0157-02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等专业的必修课,主要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生物学、农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高校开设动物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与之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养殖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
动物学教学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2大部分。无脊椎动物是指不具有脊椎的低等动物类群。与脊椎动物相比,无脊椎动物种类更多,涉及更多门类,数量也是脊椎动物的数倍。在形态结构上,既有最简单原始的单细胞动物,也有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在营养方式上,既有光合作用形式的自养,也有渗透、吞噬等方式的异养;在生殖方式上,既有无性生殖、也有有性生殖,某些种类甚至还可以幼体生殖、孤雌生殖等。因此,在授课上,无脊椎动物内容更加丰富,知识体系更加庞杂。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顺利掌握该部分知识,必须在传统教学基础之上,紧随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步伐,有针对性地对该部分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无脊椎动物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内容庞杂、繁多 无脊椎动物部分包括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以及脊索动物门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以及下属纲、目、科等分类阶元,门类繁多,涉及知识点多且零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和主线[2]。由于知识点多,在教材编写中对相关知识点的阐述也不可能完全深入,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概念性理论多且抽象,且较多概念较为相近,容易混淆,学生记忆困难。
1.2 学生兴趣度低 无脊椎动物是动物中的低等类群,大部分形态结构简单,组织器官分化程度低,识别鉴定难度较大。部分无脊椎动物个体微小,不易观察,如原生动物,容易让人忽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些低等类群和疾病相关,如5大寄生虫病,容易引起学生排斥。相较于脊椎动物,学生对无脊椎动物更加陌生,传统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述为主,显得抽象而枯燥。此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知识点多,为保证学生尽可能掌握,容易采用填鸭式教学,与学生互动不足,这也是导致学生兴趣较低的原因之一。
1.3 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安庆师范大学动物学理论课的考核方式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2个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占30%,主要考察学生出勤与课堂表现。这种形式至少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反馈能力弱,由于知识点众多,卷面试题有限,很难反映出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二是由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占比较重,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望考试前临时突击押题,对于真正掌握知识不利。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无脊椎动物门类繁多,涉及知识点多且零散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授课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易混淆概念和术语,可采用横向对比法讲解,引导学生找出其异同点;在讲解不同门类的系统特征时,要抛开章节束缚,从纵向角度阐述其演化和发展的方向以及其生态学意义,引导学生抓住主线。对于教材中特定知识点阐述不够深入,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在备课过程中应多查阅资料,做足功课,其次是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对于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多采用举例说明和类比的方法,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慢的特点,授课教师可结合自身研究或当前科研动态,讲述与无脊椎动物相关的科研进展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讲述原生动物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时,通过讲述人类抗击疟疾、发现疟疾的致病机理、虐原虫的耐药性和抗疟药物的发展,以及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等为抗虐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课后自发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的文献,提高了对原生动物的认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轮虫时,让学生课后培育轮虫,人工控制轮虫休眠卵的产生等。此外,将所授章节内容与实际生活应用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例如,讲述环节动物时,通过讲述本实验室与企业关于蚯蚓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认知,使其意识到所学知识在服务社会中的作用。再就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大大激发了其主动学习的热情。
2.3 加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系 目前,高校的动物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师大多并不相同,产生的弊端就是理论知识容易与实践脱节。其突出表现是课程进度上不易匹配,由于理论课与实验课都是独立自由授课,很容易造成理论课滞后或过于超前实验课的情况,导致理论课所学知识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实验课中的实验原理也不容易被理解,只能被动地机械式模仿,达不到实验目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验课由相同的授课教师负责可较好地解决该问题,将知识讲解和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穿插进行;其次,理论课和实验课授课教师需加强沟通与交流,合理安排实验进度,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印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4 加强社交软件在课堂外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多局限于课堂,课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非常有限。对于学生来说,无脊椎动物部分有大量抽象化概念,授课过程如果没有完全理解,课后又不能及时得到解答,长此以往,问题会日积月累。随着互联网在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交软件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不仅可以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可以用来造福教育,尤其是课堂外教学[4]。首先,通过社交软件,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监督,使课堂授课效果得到提升。其次,通过建立课堂外讨论群,老师可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加直接和高效的反馈。再次,通过在社交软件中进行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5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參与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解决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可促使其熟悉和掌握教材知识,另一方面,促使其想办法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主动查阅资料,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5]。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参与水生生物调查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原生动物的采集、活体观察,数量统计和水质分析,促使学生在课后查阅有关原生动物的相关资料,加深了学生对原生动物的认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能全面了解科研工作的流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课后科研实践,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既巩固了课堂学习的成果,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6 完善考核方式 在理论课考试中,加强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考核,考察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考试前临时突击或押题。在平时成绩中,注重课堂表现、课后讨论、课后作业以及实验课表现,分别赋予不同权重。通过这些措施,力求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动物学教学中无脊椎动物部分的教学工作为例,及时总结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对教学进行了积极改革和探索,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进华,方杰,韩德民,等.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10(3):79-81.
[3]赵静.探究无脊椎动物教学新思路[J].生命世界,2010(5):101-102.
[4]黄慧.社交软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反思——基于课程微信群的使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4):83-86.
[5]王必尊,张敦整.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J].热带生物学报,1997(s1):19-21.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3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