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能力最初的动因是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又来源于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长期运用、长期实践基础之上的特殊能力。只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地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就会让学生不断地发展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一、创新意识,同中求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很便捷、很高效、很优质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了本节课内容,这就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构建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打造了时空平台。教者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学生思维过程中闪现出的“星星之火”,施之“助燃剂”,让他们充分燃烧,以形成燎原之势。教者应在这平台上让学生排除思维定式的影响,去思考,去做一些“非分之想”。但它不一定有结果,也很可能是失败的,“荒唐”的,但也是大胆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者应予之、启之、赞之。
比如,在上六年级数学《认识正、负数》这一课时,教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很快理解了正负数的特点、用途和意义之后,可以说完成和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用时不多,还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方便的,快捷的。窃以为“意犹未尽”,教者还要让孩子们想:除了正负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生活中于此类似的问题?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仅仅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那未免“大题小做”而失之偏颇了吧?教者应及时抓住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后的“欲罢不能”,来“放手一搏”,讓他们“信马由缰”,做一回“庄子”!也可能正是这些看似荒唐的想法和做法中,会“闪现”出创新的“火花”。没有离奇的想法和做法,就没有爱迪生。
二、创新思维,打破规律
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其本身是独特的,是特立独行的。同一个事物,同一件事情,如果是孩子们独特思维下,没有在大人们的“正确”引导下,他们的看法,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成人可能是不一样的是完全出乎成人意料之外的,而这种‘不一样’正是人类所特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只不过是随着人的年龄不断增长,随着各种知识的不断积累,这些意识被先辈们创造的知识和经验更“扼杀”在摇篮中了。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加减法的认识》这一课之前,先直接出道算式2+1=3这样的题,因为这样的题,孩子们经过幼儿园、学前班、家庭教育早已烂熟于心,此时的教者在此不必画蛇添足,应“画龙点睛”。就是让孩子们充分调动沉睡的思维,发挥奇异的想象,自由说说1+2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3、或大于3、或小于3的各种情况。孩子们一时说不出,也可能会想不会说。教者可启之,导之,允许孩子们离奇古怪的想法,鼓励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
概言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就是对现有知识充分掌握的前提下的“重新洗牌”“重新组合。”即打破现有的知识结构去重新构建新知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多数情况下是“无功而返”“无疾而终”,但也正是这种打破规律的思维方式,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创新者。
三、创新能力,积微成著
正如我前面所倡导的“匪夷所思”的“无稽之谈”,如果假以时日,持之以恒的在失败中奔跑,在失败中追求,我敢相信,孩子们即使是“无果之花”“无源之水”,但对于他们的终身教育来讲,这些“失败”也许就是他们将来的成功之母。更何况新课改,新理念下的教学思想还特别强调要树立学生终身教育理念,而这种理念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从孩子抓起,从他们中提升。创新能力的生成是在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创新思维的条件下,积水成河,积少成多的。如果意识和思维的“积”,也就没有能力的“成”。
因此,教者应首先转变观念,树立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新理念,从每一课、每一刻抓起,不计成败,不计得失,一如既往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当然,创新意识可能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但并不是每个孩子就能成为未来的创新性人才。同样,这也不能成为我们教者不去搞创新教育的借口或留有,因为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大局的需要。
学生创新意识就是用新意识去覆盖旧意识,需要让教者去教学设计,去大胆求证;创新思维就是不同于惯常思维方式的特异思维,同样要求教师打破常规,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长期运用、长期实践基础之上的特殊能力。只要我们教者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地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就会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数学,2016,(5):12.
[2]杨兰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J].中小学教师,2018,(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5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