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地区生态旅居特色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健康产业是今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大健康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培养符合民族地区生态旅居特色养老护理人才势在必行。通过研究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旅居特色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阐述了特色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以期能够顺应黔东南生态旅居养老的现实需求,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健康老龄化。
  [关    键   词]  生态旅居;养老护理人才;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22-0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2015年8月29日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5〕32号)文件,提出要支持黔东南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根据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及旅游产业发展计划的要求,要不断将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因此,创新和优化生态旅居特色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一支优秀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团队和管理团队,提升养老服务产业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对促进我州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黔东南职院护理系有着60余年的办学历史,从2010年开始就对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2013年被贵州省民政厅授予“贵州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2016年6月,护理(老年护理)专业被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成为省内唯一的获得此项认可的高职院校;2017年“老年护理教学团队”获得贵州省优秀教学团队;2019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和政府号召,适应老龄化产业对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依托黔东南生态旅游的优势和特色,在培养生态旅居特色养老护理人才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生态旅居养老发展现状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渴望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品质的提高,老年人外出度假、旅游、住老年公寓疗养已成为新时尚。“旅居养老”这种“候鸟式”“度假式”的养老模式悄然兴起,老年人把旅游与养老结合,在旅游中实现健康养生和开阔视野,这种养老方式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能为老人提供舒适自在的晚年生活[1],同时推动了黔东南旅游产业和养老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养老人才现状分析
   统计显示,黔东南州护理人员配置在千人口护士数0.75人;床护比1∶0.35;医护比1∶1.39。世界银行在《1993世界发展状况》中提出医护比应为1∶2至1∶4;《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注册护士要达到每千人口3.14人,养老服务业人才缺口巨大。老年服务人才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待创新。符合民族地区生态旅居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们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更是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三、民族生态旅居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明确培养目标,养老与旅游产业结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過深入养老机构、社区、医院、旅游机构调研,分析岗位需求,进一步明确旅居养老护理人才知识、素质、能力要求,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培养面向健康产业、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旅游业等行业(企业)的综合养老特色旅居服务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2],掌握护理专业基础理论、老年护理基本知识、旅游服务相关基本知识、营养膳食等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护理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能运用基本护理技术、临床护理技术、社区护理技术、老年护理技术、旅游服务技术在各级养老机构、社区、医院、旅游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
   为向医疗卫生行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旅游养生产业等输送高质量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构建“立足岗位,以人为本,面向医院、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服务生命全过程”的护理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前期,组建由医院护理专家、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者参与的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一同对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岗位开展调研,分析调研结果,确定养老护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领域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确定专业课程内容。依托课程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完善学生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素养结构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三完善、三提升”为目标,构建“两对接三服务”(对接职业标准、对接国家教学标准、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岗位需求、服务1+X试点)护理专业“人文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课程体系。
   四、民族生态旅居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旅居老人通常以酒店旅居、康养机构旅居、黔东南民俗旅居的方式结伴旅居。根据培养目标,岗位能力需求,创新性地构建了“养、游、护三模块贯通双领域、一体化联结三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围绕学生岗位能力为主体,模块式教学。“养”即养生、养老、修养,“养”的课程模块包括老年心理学、人际沟通、服务礼仪等;“游”即休闲、度假、安享,“游”的课程包括黔东南休闲与乡村旅游、菜肴文化与膳食营养、模拟导游等;“护”即保健、照顾、健康管理,“护”的课程包括老年护理、老年健康评估、老年急救护理、老年健康管理等。为了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选修技能服务、综合文化素养课程,如家政服务、园艺种植技能、客户文化背景、苗侗歌舞、音乐鉴赏等课程。“双领域”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领域;“一体化”指强调“在校学习即工作,养老工作即学习”,实现学习和工作一体化;“三证书”指学生经过学校2年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学习和10个月(临床实习8个月、养老服务机构实习2个月)的实习后,再返校参加为期2个月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或毕业考试考前辅导,最终获得毕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养老照护、三个证书。此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符合黔东南旅居生态养老行业需要,适应养老产业对专业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需求。    (二)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传统养老护理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旅居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旅居养老服务人才在岗位能力、就业环境、服务内容上存在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尝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教学法、实习实训法、摸拟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教学适度、实际应用加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教学、随旅游团岗位见习、旅居酒店跟踪服务等,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训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及练习技能[3]。
   (三)信息化课程建设与护士资格考试融合
   全面建设信息化教学课程,核心课程《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7门课程信息化建设完成,已投入使用。护士资格考试题库建成并投入使用,促进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校企合作拓宽实践教学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解决和落实了学生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学习衔接,使学生将工作岗位环节的知识通过实践而具体化。开展校企育人合作,与凯里中心医院养老院进行了“订单培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安排教学,邀请企业讲师到校上课和讲座,共同安排学生就业[4]。
   (五)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校内举办创新实践大赛,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开展就业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六)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监督教学过程、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有三个来源:普通高考(第三批次錄取)、中职推优和中职单报高职。进入高职学习后,他们出现了不主动、不适应、不追求的状态;根据高职学生的三个来源方向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经过设计、论证和实践,形成学习质量全程测量考核法,其核心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质量进行全面科学检测。如何做到全程测量考核,对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价,首先是缜密设计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案,特别是评价结果的质量控制。改变的亮点之一是评价人由过去的授课老师1人变成学生自己、同学、授课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共同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企业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亮点之二是方案公开透明、师生同知、可操作、可量化,把结果考核改变为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分阶段的考核、行为考核)组成。亮点之三是考核内容的除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专项技能、知识理论以外,加入思想道德修养考核。亮点之四是增加技能占分比例:技能占50%,知识占25%,行为占25%。
   参考文献:
   [1]魏薇,林茜.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建设特点和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7(7):54.
   [2]张桂红.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5(7):159.
   [3]许馨文,傅映平.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2):226-227
   [4]张凯,蒋玲钰,张宏,等.基于大健康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中医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65-266.
  ◎编辑 张 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