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界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思考者。批判性思维,被公认为学生缺少而又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思维能力和品质。然而,对这一概念,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的系统推进,难以顺利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本文意在通过各种途径探讨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内涵,廓清迷雾,系统整合,以期对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方便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顺利推行。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 ;根本属性;理想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4-0131-02
【本文著录格式】顾生仓.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界定[J].课外语文,2020,19(04):131-132.
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要着力的重要内容。同时,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学生文章阅读与写作过程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中学语文界,对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尚存在表述不清晰的情况。
概念界定,即给事物下定义,是逻辑、思维的起点。而概念,就是借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的思维形式。概念界定一般需要准确把握此概念的根本属性。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就是因为错把“没有羽毛”“两足直立”这一人的特点当成了“人”的根本属性。在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界定上,也常有错把原则、理想特征当成事物根本属性的现象。
一
有的人认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的“从来如此,便对吗”即是“批判性思维”的最佳解读,进而指出,“敢于怀疑和否认现存的观点和论点就是批判性思维”。后文所举例证,又分明显示作者并没有真正努力去理解对方话语含义的诚意,而只是在默认自己正确的前提下,对他人思想观念简单否定。而所谓要“敢于怀疑”“挑战传统和权威的勇气”,看似正确,却只是彰显了作者的傲慢,看不到平心静气认真探讨的诚意。的确,不加辨析的盲从是批判性思维的死敌,同样,一味的质疑、批判也不是批判性思维的应有之义。
在陈之藩的《谢天》一文中,祖母虔诚地“感谢老天爷”与“我”“感谢老天爷”是“既多余、又落伍”的两种理念相冲突,而随着“我”阅历的增加,才明白了“谢天”的意义,逐渐理解并认同祖母的话语。对暂时不理解的言语思想,“我”并没有急着反对,而是用数十年的经历去理解对方,背后是做人的谦卑,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在行文中表现出了作者非常审慎的态度。当然,也有同学认为,作者在发现与祖母理念相矛盾时,采取的是搁置的态度,能看得出作者的谦恭,但很难说“谦恭”就是批判性思维。
综上,批判性思维,需要质疑,需要否定,但它不是只有质疑、否定;批判性思维,并不排斥审辩之后的“顺从”,它排斥的只是“盲目”地、一味地顺从;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与他人不一样,也不意味着就不能坚持己见,只要他能倾听不同的意见,并有辨别接纳对方的能力和胸怀;批判性思维,也不应该只有对对方的批判,对自我的批判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内在之义。
二
关于批判性思维,说法众多。它可以指抓住问题要领,依照逻辑规则,不断反省和质疑的思维形态(MBA智库百科);或是富于辨别力的回顾性反思(百度百科);或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维基百科)。谢小庆先生以“审辩式思维”来替代批判性思维的说法,并用其所称的“最简单的表述”来界定这一概念: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谷振诣教授称“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决断而能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
以上说法,无异都颇有见地,但或失之繁冗,或失之偏颇。而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的定义——“对思维展开的思维”即是批判性思维,如此简洁,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比较之下,可以发现,摩尔的定义没有把批判性思维陈述得高不可攀,而又确实把握住了批判性思维的根本属性,并同其他的思维形式区分了开来。而其他的定义陈述并非单纯的概念界定,而是把批判性思维的理想特点、原则或目的也杂糅了进来。谢小庆先生更是把思维手段、审辩态度和最终策略选择的整个过程都包含了进来。
谷教授在批判性思维领域做出的贡献无法被忽视,但笔者无法认同其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思维能力本身的说法。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首先应是一种思维活动。正如摩尔所说:“当我们考量某个主意好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在进行批判性思维。”同时,谷教授所说的“做出合理决定”或者“做出合理论证”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理想和目的,并非批判性思维活动本身。
梳理以上信息,笔者认为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可采用摩尔的说法,即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某种既存的理念或行为是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对命题是否为真进行判断,或达成做什么的决断,是其目的;言之有据、包容异见、敏锐、理性、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所批判对象等等是其理想特征或一般標准,不可与批判性思维必须的内涵属性相混淆。
三
有的人认为“批判性思维”一词与英文的“criticle thinking”原意存在较大距离,而主张采用其它的译法,比如谢小庆的“审辩性思维”,龚亚夫的“评判性思维”,刘淑仪、何汉权等所称的“明辨性思考”……然而,笔者认为采用“批判性思维”的说法仍然是最合适的,无庸改为其它。
英文“critical”(批判的)这个词源于希腊词“kritikos”,意思是“分辨力”“决断力”或“决策能力”。而“批判”二字组合,即有逐个分辨以定真伪优劣的意思。以“criticle thinking”和“批判性思维”来指称“对思维展开的思维”,都是非常合适的。
“批”,形声,从手,比声。“比”本义为“等列”、“逐个随同”。“手”与“比”联合,表示用手逐个拿取物品,做同样的连串动作。判,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说文》中解“判,分也。”有判割、判裂之意。可见,“批判”二字组合,“逐个分辨以定真伪优劣”是此词的自然之义。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批判”曾被用作对已经认定为“错误的”思想或言行进行批驳,或是出于某种目的的“找茬”之类。但我们不能就此抛弃了“批判”二字的基本意义,就像不能因为别人占了我们家的房子,就干脆将自家房子拱手相让了事。
而且,仅仅把“批判性思维”一词当作是对英文“criticle thinking”被动的翻译,忽视了“批判性思维”这一活动的自生性,好似批判性思维仅是我国人民缺少、需要向西方学习的品质。其实,根据摩尔和谷老师的定义,我国自古以来,都一直在进行着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吾日三省吾身”,“博学慎思明辩笃志”。我们是与其它语言文化群体各自找寻合适的词语来指称这种对思维展开的思维这一活动的。
综上所述,用“批判性思维”来指称“对思维展开的思维”这一活动,是十分恰当的。其它的一些“译法”,由于过于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理想特征和要求,反倒不如本来就是强调思维过程的“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来得清晰简洁。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谢小庆.审辩式思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3]谷振诣,刘振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美)Moore.B.N.批判性思维(第10版)[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美)Moore.B.N.批判性思维(第9版)[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美)朱迪丝·博斯,岳盈盈,译.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批判性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9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