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角下高校古筝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传媒、音乐等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音乐再次被人们重视。其中,古筝作为中国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想要真正优化古筝教学的效果,文化认同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及以往古筝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文化认同视角下使高校古筝教学更加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古筝教学;文化认同;高校学生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类高校中以其作为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为数不少。虽然近年来古筝这一类传统乐器的教学逐渐被人们重视,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包括教学的表面化、学生个性化特征培养的不足等,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古筝所包含的文化的陌生与不了解,由此可见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1 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
首先,缺少文化认同的高校古筝教学是单一化的,多数学校和教师只针对基础性的弹奏技巧与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未来的发展存在较强的局限性。然而,很多经典的古筝作品源自民间,与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文化等存在紧密的联系,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古筝音乐,只有了解了古筝曲目的内涵,学生才可以更加熟练灵活地演奏。同时,在补充了此类文化知识后,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缺失文化认同的练习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被考试限制,部分高校学生虽然在初期抱有较高的学习欲望,但久而久之则会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无论是自身的理论或技能都停留在“及格”標准左右。把文化认同融入古筝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更容易受到激发,演奏时情感也更加投入,个性化特征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学习更加积极自主。
最后,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古筝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对所有乐器而言,学生从技术的掌握到舞台实际的表演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和挑战。不单是演奏技术本身,舞台的实践更是一项重要的课程。把古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是舞台表演的真正表现。文化认同可有利于学生把古筝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到实际表演中,最终克服表演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这是因为学生对古筝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实际的演奏时,要做到对曲目内容的精准掌握,同时还需要把扎实的技术基础与深层文化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最终使自身的肢体动作更加协调,全面增强古筝演奏的感染力。
2 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问题
我国各类型艺术高校所设置的古筝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方面既有相近性又有特殊性。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是当学生获得学位、完成学业后所达到的演奏能力和专业的应用能力之间的区别,而相近性是都应重视对学生专业教学、技能实践和专业应用的教学与培养。
近年来,高校古筝专业教学存在3个问题,第一,部分学生基本功较差,包括理论基础与技能基础,缺少基础性知识与技能的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多的漏洞,特别是在演奏方面,部分学生对某种类型的古筝曲目的学习较困难。第二,部分学生拥有了一定的演奏能力,但缺少古筝曲目内容的积累与实践的积累,不能灵活地运用专业的演奏技巧。第三,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演奏技能和实践经验,但因为对古筝所代表的文化不了解,所以演奏停留在表面,即能够顺畅无误地弹奏,但缺少足够的感染力,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2.2 教学的问题
多数高校古筝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多元化不足,二是教学设计单一。通常很多院校和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被磨灭,无论是对古筝的理解或演奏都呈现较严重的统一现象,在此情况下不单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古筝文化的进步与推广。而教学设计的问题在于多数教师只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复制性”教学,没有结合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文化的发展,没有考虑传媒、音乐、教育等领域的变化而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令古筝、教学、学生与实际相互脱离。
3 文化认同视角下高校古筝教学的有效对策
3.1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古筝教学,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演奏效果,同时把古筝作品的文化与思想传达出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令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包含的故事、情感与文化,最终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演奏时把作品的内容表达出来,感染他人。在古筝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自主练习和演奏,或是示范指导,都需要通过运用演奏技法强化情感与文化的表达,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加深对曲目的感受。针对学生情感与思想上的教学难度相对较高,教师往往需要事先做好全面的教学计划。首先应根据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拉近学生与古筝的距离,从而加深彼此的文化交流。例如在教授《梁祝》时,首先教师应详细讲述该故事,包括男女主角自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与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这一曲目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次,可以用联想法,让学生想象自身处于曲目的故事中又该如何,以此增强学生对该曲目的认同感,这样可以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更便于学生日后的练习与演奏。
3.2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很多高校学生在古筝教学的初期都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减少,部分学生会慢慢失去对古筝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并不拥有足够的主体性,在自主学习、创新意识与个性化特征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有一定的缺失。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在古筝教学中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这是为其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例如在鉴赏《枫桥夜泊》的过程中,教师应赋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与空间,不应急于纠正学生的观点,而是引导其更加深入地体会与赏析,逐渐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保障其对学习古筝的积极性。
3.3 有效的教学情境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古筝教学不单只是一种音乐表现,教师还要营造符合曲目内涵文化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题,更加精准地把握古筝作品的意境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首先,情境的创设要保持与古筝作品的风格和文化一致;其次,多媒体等电子教学设备是营造音乐情境的有效工具,利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设备,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与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临安遗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与岳飞抗金相关的图片与视频短片,包括岳飞的生活习惯、行军时士兵队伍的样貌、抗金的辛苦等,以此让学生更加了解曲目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古筝的距离。
3.4 优化互动式教学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改变学生一味依赖教师学习的情况。首先,应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通过分析研究,找出根本原因,探析解决方法。例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纸质书籍或互联网查阅与古筝文化相关的内容,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以教学内容为查找的中心点。之后学生在浏览过程中把自己遇到的难题整合在一起,教师则在课堂教学中为其解答。其次,可创建古筝文化公众号或微信群,一方面可以定期定时发布教学相关的小故事,另一方面学生可自由表达个人的所感所想。
3.5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乐器古筝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表现形式与曲目的风格比较多样,因此高校古筝教学应保持多元化的特征。例如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弹奏古筝曲目,其中包括融入演唱、舞蹈和对白等情节。其次,在教学的中后期,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古筝演奏技巧,可让其利用古筝演奏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和其他古典、民族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古筝演奏不被“古筝”二字限制,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拥有更加自由的成长空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古筝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古筝,最终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强化其技能与知识,是现代古筝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周春蕾.我国高校古筝教学的弊端及改革[J].北方音乐,2016(13).
[2] 吴楠.高校古筝教学的缺失及路径选择[J].才智,2016(24).
[3] 陈红.浅析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之路[J].戏剧之家,2015(18).
作者简介:吴燕菊(1988—),女,山东兖州人,中共党员,助教,江苏宿遷学院古筝教师,研究方向:古筝演奏与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