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城市更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区域带来经济的提升,社会快速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优化。对老街区更新的规划设计更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程。对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主要围绕理念与技术等方面开展。通过对“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空间应当尽量满足社会人性化需求”的思考,“多元、复合”理念、“嵌入”与“织补”策略等技术手段被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
  关键词:城市更新;钟楼湾社区;社会人性化需求;多元复合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
   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和城市社会空间的更新,目前国内对城市老街区更新的研究总体上较分散,多数老街区的更新也只是在不断尝试中,当地文化特色与理论应该有效地结合。在研究方法上,通常通过分析单个案例来进行街区更新的解读;在研究内容上,目前存在的文献研究程度有待提高,对城市更新中的保护思维应该贯彻始终。
  1   钟楼湾社区基本情况
   钟楼湾社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西南部,东起宝钞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西城区),南起鼓楼东大街,北到王佐胡同。总占地面积约20.9hm2。社区常住人口总户数2698户,常住总人口7162人,外地流动人口约700人(数据来源:东城分局安定门派出所,2012)。
   社区内主要以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为主。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钟鼓楼”就坐落在本社区,社区内著名的小吃“馄饨侯”“炒肝”也吸引了大批游客。
   由于原社区范围较大,且地块内有明显的钟鼓楼轴线,本次调研将其分区处理,以轴线为界将地块分为东西2部分,选择了其中的东部片区进行调研。
   东部片区地块占地面积约为12.8hm2,其南侧为南锣鼓巷,北侧为保留胡同,西侧为钟鼓楼,东侧有若干现代建筑。
  2   调研概况
   调研时间选在2018年1月1日,从14:05开始,至16:07分结束。全程步行,并利用户外助手软件完成了对调研情况的记录。
   本次调研总用时122min,标记有效信息151个,其中地块内135个。
  3   信息录入
   通过将上述坐标点导进Google Earth,并利用global mapper和ArcGIS进一步处理,绘制成钟楼湾社区东部片区的平面图(如图8)。
  4   信息汇总分析
  4.1   建筑分析
  4.1.1  住宅。社区内的住宅建筑多为一层砖瓦平房,部分民居为二层,且多为私自加盖,有的做成小阳台,有个做成简易房,也有的搭建了鸟笼。通往二层的楼梯多暴露在街道上,影响街道美观(图9)。
  4.1.2  商业。受到南锣鼓巷的影响,社区内的商业多集中在南侧和东侧,以特色餐饮业为主。在社区内部还分布着一定规模的零售和餐饮,但反响一般。如地块中心处就有一处与传统风格相违背的现代咖啡馆(图10),调研当天门可罗雀。
  4.1.3  文教娱乐。社区内文教娱乐设施只有4处,西南角有1所幼儿园和阅览室,社区东部有1座二层棋牌室,在北侧豆腐池胡同南侧有一围棋教室(图11)。
  4.1.4  文保单位。在社区内有杨昌济故居和旧宅院2处文保单位,分别位于地块西北角和东南角。其中杨昌济故居(图12)位于豆腐池胡同15号,民国时期建立,是民居建筑。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迁居至此。
  4.2   交通分析
   通过对社区的道路系统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社区断头路现象较为严重,仅12hm2、3个胡同就出现了6条断头路。严重割裂了社区的整体性,也影响了游客的观赏感受。此外,社区内只有1处集中停车场,位于医院南门,其余均为路边停车,这也使得本来就十分狭窄的道路,通行性更差。
  4.3   基础设施分析
   在基础设施方面,在调研过程中对卫生间和垃圾站的分布及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在社区中共有卫生间12处,垃圾回收站15个(有误差)。且两者大都合并布置,使用情况较好。
  5   更新模式探究
   在后期的资料收集中得知,社区内的胡同始建于明清时期,自那以来,道路和街坊的形式基本没有改变。但其中的建筑大都经历过翻修和重建,保留下来的古建所剩无几。从2001、2017年的谷歌卫星图可以看出,近15年间不论是建筑形式还是道路肌理都未发生较大变化,社区格局日趋稳定。
  6  发展建议
   ①对当地社区建筑年代、建筑现状、建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是应该保留、修缮或重建。②对增建、扩建民房等现象进行管制,并排查安全隐患,对于严重影响街道美观的应勒令拆除。③与社区整体风貌完全不相协调的建筑,应加以管理和修改。④对社区内堆放的公共自行车进行整治和管理。⑤在社区周边增设一定数量的地面或地下停车场,限制机动车在社区内部的停放和穿行。
  7   结论
   像钟楼湾社区长期建筑形式和道路肌理都未發生较大变化的社区,应该更加注重社区内公共以及市政服务设施的建设,让曾经原有的空间格局能更好满足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老街区改造建设中保护现有文化、地区特色应该放在第一位考虑,同时做到技术理念与权力协调的统一。树立好保护意识,老街区的更新改造其实就是文化的再生过程,每个街区有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建设年代和文化的特殊性,保留原有特色,着重强调致力于文化价值的发掘。做好城市文化的保护、保存和修复。让街区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获得新生,让文化特色延续传承。强调公众参与,通过在街区生活的原住民的反馈来梳理改善意见,不单单局限于政府和专家意见。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首先要保护好当地街区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坚决不破坏现有的生活形态。在老街区的城市肌理改造中,保留老街区的街巷系统,在遇到具有历史价值意义的建筑选择保留,并在历史街区和周围街区的交界处,做到适当过渡,填补一些具有原地区传统建筑特点又和周边街区有结合的建筑变体来梳理城市肌理。保障历史街区在现有环境中历史、人文情怀上的保留。(收稿:2019-08-27)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北京旧城保护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5,1:20-25.
  [2]陈舒.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模式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J].特区经济,2013,4:3-5.
  [3]于今.城市更新:城市发展中的新里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4]陈丽玲.漳州市旧城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研宄[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5]李颖伯.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及发展研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
  [6]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皇城保护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阮仪二,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4
  [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山版社,2003:25-27
  [9]刘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D].重庆大学,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9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