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才让 蒋海花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由于父母出外打工,孩子有祖辈或亲戚照看,农村儿童与正常的父母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在生活、学习、健康、道德品行等方面潜在着一定的“阴暗”问题,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隔代教育倾向
如今农村80%的儿童都在留守,并且留守从幼儿就已开始。随着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年轻父母进城务工,由祖辈们充当父母的角色,孩子从小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偏离了家庭教育的正确轨道对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出现了一些孩子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品德。如我家访到涛家,涛是一名四年级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是一名留守儿童。六月份的天气日落时间比较晚,我到他家时快八点了,涛看到我才慌忙铺开作业打算做,经过询问得知爷爷奶奶在村子附近修路打工,房间里一片狼藉,炉子还没生火,可见涛一直在玩。不久,爷爷奶奶回来了,进门跟我打完招呼,边聊边忙着生火、喂猪……做起了家务,没有对孩子不做家务而教训,也没有责备为什么这么晚才写作业。也许是力不从心,也许是过分溺爱,无原则的满足、包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错误包庇、袒护,无形中孩子养成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惯。
2.推责依赖倾向
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隔代亲”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祖父辈对孩子格外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多的恶习,进而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甚至为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埋下隐患。孩子父母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远离家乡在外打工,除了给孩子一定经济补偿外,未能给予孩子陪伴和良好的教导。在此背景下,孩子家長无奈之下,只能将家庭教育的重任寄托于学校,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学校的责任,一旦孩子出现思想、行为、习惯上的错误,便是学校、教师的责任,而非家长的责任,辉是一名单亲学生,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娇生惯养,养成了一系列的恶习,在村里是淘气鬼,在学校就更别提了,作业经常按时完不成,生活懒散,爱说谎话,但精通各种游戏。有次我专门去他家与家长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沟通,当我们谈起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时,爷爷、奶奶没有虚心倾听自己孩子的错误,而是愤怒的将责任推卸到邻家的孩子身上,滔滔不觉地说了一堆邻居孩子的不好。还有的家长(爷爷、奶奶)一听到老师打电话联系,干脆说你把他教育一下,我们已经没办法了。往往使家庭监护教育的主体责任落空,人为造成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和隔断。
3.教育简单粗暴倾向
边远山区的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陈旧,不懂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了解教育的发展,不懂得教育的规律,不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或错误时,不能做到先询问,先了解、先调查,而是对孩子简单粗暴地进行体罚教育就算是教育了。学生昊是一名单亲留守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学习态度消极,生活习惯也懒散,几次向家长反映了孩子的问题后依然如故,不见好转,后来在一次家长会上得知,每当老师向他反映情况后孩子就遭一顿毒打,打完就算教育了,孩子只知道是老师向家长告状了他就得挨打,至于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问题,他错在哪里?一概不清楚,长期下去孩子对家长对老师的积怨越来越深,不仅影响学习情绪,而且师生之间还会产生矛盾。
二、农村留守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更新理念,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新世纪的农村家长,要摒弃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最为关键、根本的方法是适当增加家长陪伴留守儿童的时间,增进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联系,以亲情引导、督促孩子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尽量选择距离离家较近的地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家长与孩子的见面频率,增强与孩子的语言与情感交流,及时与学校老师和家庭临时监护人不定时地沟通,了解孩子的情感状况,并及时有效地解决,帮助孩子塑造健康阳光的性格。
2.精心培养,使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在关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了解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便于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孩子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学习育儿知识,以优秀人物激励和引导孩子,培育孩子形成良好的修养和高远的志向,以家长的高雅的志趣和博大的胸襟影响孩子,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棍棒之下出孝子”教育理念,将教育孩子视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负担。作为孩子的父母,应当肩负起自身责任,不能盯着手机或搓麻将,更不能遥控指挥孩子,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注孩子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3.担负责任,优化家教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于少年儿童的影响,正如鸡蛋与温度。没有适宜的温度,鸡蛋永远也变不成小鸡。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长应不断优化家庭环境,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拓展孩子的视野,发现并培育孩子兴趣,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类户外运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指导孩子观看有益的电视或网络节目,给孩子选购书籍或报刊,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家长应肩负起自身的教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以自身人格魅力和品格影响孩子,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4.互相沟通,家校共建桥梁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永远不能完成教育任务,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孤掌难鸣”,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建立班级微信群,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学生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不断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努力营造优良的家教环境,家长与教师共建桥梁,精心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效的结合,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素质,实现育人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