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促进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的建构游戏教育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同伴之间的合作,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果儿童在幼儿阶段更懂得合作,那么其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就有可能更好地适应,并且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而不懂得合作的儿童,则更有可能在社会交往中遇到麻烦,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影响其个人成就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合作行为的发展不仅能够影响到儿童当前的心理活动,而且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有重要的预测性作用。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比小、中班幼儿发展得更快,具体表现为大班儿童主动合作的次数增多、合作水平更高、合作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游戏。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性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与发展。与他人友好相处,能够合作、谦让、助人等亲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所有的游戏类型中,建构游戏是幼儿为了某一个建构目标,共同利用积木、纸盒等各种不同的建构素材,构造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建构游戏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进而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针对我园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合作情况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合作的性别问题:女孩高于男孩,同性多于异性。 (2)合作水平问题:高水平合作不多。(3)合作意识问题:先完成自己的任务,再合作。(4)告状问题:经常发生告状。
  因此,我们在分析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特点,为改进建构游戏促进幼儿合作行为提供相对科学的指导性建议。
  一、设置不同建构主题,促进幼儿异性之间的合作
  由于性别意识的产生,使得儿童更愿意选择同性别的同伴进行合作,而这种合作形式并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根据不同性别儿童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建构主题,促进不同性别幼儿之间的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从游戏一开始,教师应尽量避免将同性别的幼儿分到一组,将不同性别的幼儿分为一组,鼓励、表扬不同性别的儿童合作。在游戏主题的设置方面,尝试设置异性交往的主题游戏,促进儿童异性之间的主动协商,相互帮忙。通过主题建构游戏的没置、使得儿童将不同异性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变成一种习惯,促进儿童之间的同伴交往。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介人,根据主题建构,指导异性儿童之间的合作。幼儿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言语评价来引导幼儿多与异性同伴交往,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分别对男孩和女孩进行评价,經常表杨男孩善于探索、勇敢品质,女孩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品质等,让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彼此有更加积极的认识,更愿意合作。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对整个游戏活动进行总结概括,强调同伴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并及时调整建构游戏的设置。
  二、合理设计建构主题,促进幼儿之间高水平的合作
  通过对自由游戏和建构游戏活动的对比可以发现,建构游戏中幼儿的高水平合作行为发生次数多于自由游戏,由此可见,建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但是,在建构游戏中,高水平的合作行为发生次数并不多。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建构主题中,幼儿能够积极地思考,在有准备的基础上,大都能够完成任务,与其他小朋友配合,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增进了合作能力。但是,不同的主题对于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在主题建构游戏“各种各样的房子”中,幼儿之间的合作并不多,因为该主题以具体事物为主,而且比较简单,限制了儿童之间的交流,儿童更多的是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去寻求合作;而在虚拟的建构游戏中,促使了儿童之间的交流,儿童更多地是一开始就寻求合作,之后再独立完成。因此,不管哪种主题,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利弊,建构活动尽量要多设置不同的主题,在各种各样的主题中,促进儿童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建构游戏的主题,有意促进儿童之间高水平的合作。
  三、科学介入建构活动,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通过观察和教师经验总结,我们发现儿童的合作意识并不强,特别是在建构游戏一开始的时候。儿童合作意识将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直接影响合作行为的发生与否。因此,教师在游戏的一开始,就应该适时、科学的介入建构游戏,仔细观察幼儿正在做的事情,倾听单独游戏幼儿的自言自语和幼儿之间的对话,了解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在了解了幼儿的意愿和他们之间的中心话题之后,教师以"伙伴”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主动帮助儿童解决正在面临的困难,或者邀请别的儿童参与合作,潜移默化地教会儿童合作。因此,教师参与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适时介入,不能看到问题就马上参与,而是要选择时机;第二,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幼儿之间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第三,身教大于言传,如果教师仅仅用言语告诉幼儿应该合作,互相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当以“同伴"或“伙伴”参与到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四、科学处理告状行为,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构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告状行为,甚至有幼儿会哭着来找老师。告状行为虽然是幼儿的一种常见现象,但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反应了儿童合作行为的中断,是对合作行为发生的一种干扰: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幼儿还不能够很好地自己解决问题或冲突,不利于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但是由于他们的“以自我为中心”,还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冲突,于是就会向权威“告状",而此时,他们的“权威”—幼儿教师如何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告状行为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充分的耐心,与发生冲突的儿童进行沟通,而且这种沟通应建立在对幼儿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其次,在解决冲突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需要,理解幼儿的目的和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后,尽量让发生冲突的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在集体交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让幼儿融入集体,学会同伴间的社会交往。在此基础上再慢慢引导幼儿间相互合作,从被动合作到主动合作,从学会合作到善于合作、乐于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乐趣,获得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1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