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师比:基础教育带来更多底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9年5月,教育部发布《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数量持续增长,生师比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生师比改变,给基础教育带来更多底气。
“生师比”原则
“生师比”是指学校教师人数与培养学生人数的比例关系。国家按照规定的生师比,下达学校教师编制。测算学校师资需求量的数量指标,也是反映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由于经济、教育发展状况不同,生师比标准也不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不同,生师比亦不同。一般情况下,同一时间办学条件基本相同的同级同类学校中,平均每名教师负担的学生多,则教师工作量大,人力资源及财力资源的利用率高;反之,每名教师负担学生少,说明教师的工作量小,人力资源及财力资源的利用率低。
目前,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是根据2014年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设置的方法和标准,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核定。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机构编制部门要求教师编制应根据学生数的变化,定期进行核定,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中小学教育专项编制的核定,是根据各学校的实际在册学生数,按照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5∶1、初中为13.5∶1、小学为19∶1的比例,进行核定。或者根据学校3年内的学生平均数核定。对一些规模较小的乡村小学、教学点,可以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或者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核定。为了保证充足的一线课堂教学力量,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核定一定比例的教辅人员和工勤岗位编制,寄宿制学校应多核定1名宿管员编制。根据学校病、孕等特殊情况,从实际出发,考虑多核辅助编制。
中小学教育专项编制由省级机构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分配各市县使用。市县根据教育实际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向农村中小学校倾斜。市县根据区域内中小学生数,在每个阶段编制动态调整后,多余的编制应向乡村适当倾斜,或者用于解决代课教师、特岗教师、支教人员、公费师范生等政策性安置人员服务期满后所需编制问题。出现编制缺口的,应及时逐级上报,向省级机构编制部门申请统筹调剂。
按照编制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时,要严格区分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4类员工,重点保证教师比例,压缩其他人员编制,教师与教职工的比例在小学要占到91%以上。各级财政部门依据编制主管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根据《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数据,生师比进一步优化。近15年来,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数量持续增长,从2003年的1098万人增长到了2017年的1369.97万人,增加271.97万人,增幅为24.8%。小学、初中及普通高中阶段的生师比实现了进一步优化,均优于教育部公布的标准。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3.3:1,进一步缩小了与教育部标准之间的差距。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基础教育各阶段专任教师数量均实现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2018年,学前教育阶段专任教师258.14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973.09万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609.19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63.90万人),普通高中阶段专任教师181.26万人。与此同时,基础教育各阶段的生师比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其中,小学阶段生师比为16.98:1,初中阶段生师比为12.52:1,普通高中阶段生师比为13.3:1。
在生师比达历史最好水平的同时,教师性别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女性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中占比逐年提高。近8年来,学前教育阶段女教师占比一直维持在97%至98%,变化不大;小学阶段女教师占比从2010年的57.95%提高到了2017年的67.19%,上涨约9个百分点;初中阶段女教师占比从2010年的49.48%提高到了2017年的55.64%,上涨约6个百分点;普通高中阶段女教师占比从2010年的47.66%提高到了2017年的53.07%,上涨约5个百分点。
女教师比例扩大,尤其体现在女性专任教师占比增长明显,男女教师比例进一步拉大。且教育阶段越低,男教师比例越低,小学男教师屈指可数,幼儿园男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当下学校师资配置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业内人士认为,解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问题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通过宣传改变职业选择方面的性别偏见,相应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
有专家指出,生师比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是在小学入学人数长期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自20世纪末,全国小学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经历了连续下跌。而后,二者分别在2015、2014年迎来了拐点,开始小幅上升。2018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为1867.3万人,增幅为5.70%;在校生人数超过了1亿人,增幅为2.43%。
由此说明,教育投入切实增加了。自2014年起,全国普通小学教师人数迅速增长,2018年达到609.19万人,为197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其中,全国普通小学教师人数2014年至2018年分别增长了4.89万人、5.12万人、10.4万人、15.58万人、14.7万人。受移民搬迁及“撤点并校”政策的影響,全国小学学校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全国共有小学16.18万所,比上年减少5200所。剩下的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数都增加了,学校规模变大了。其中,教师增加幅度大于学生,显示规模化管理效益更高。
初中教育逆势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生人数下降期内,初中教师人数逆势增加。与这一趋势相对照的,是初中学校数量下降明显,学校集中化程度大幅提高,显示出规模化管理的优势。
近十余年来,全国初中在校生人数与招生人数变化趋势一致。全国初中招生人数自2002年开始连续下降14年,2016年迎来拐点,连续增长3年,2018年达到1602.59万人,较2017年增加55.37万人。自1978年以来,初中在校生数量在2003年迎来最高峰值6618.42万,随后连续下降13年,2016年开始回升。201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人数回升至4652.59万人,较2017年增加210.53万人,同比增长4.74%。 我國初中毕业生数量在2005年达到峰值2123.43万人后,连续15年下跌。2014至2017年初中毕业生数量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1400万人左右,2017年初中毕业生数量为1397.47万人。
与此同时,初中阶段教师人数在20世纪末经历了持续性增长后,在21世纪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随着近几年初中招生人数、在校生总量止跌回升,初中阶段教师数量在2018年迎来小幅增长,达到363.90万人,同比增加9.03万人,为10年来最高增幅。
规模化效益在初中师生比方面体现更加明显,初中学校数量的下降趋势非常明显。2018年全国初中学校共计5.20万所,相比2001年减少了1.35万所,降幅达到20.6%。这表明,在学生入学人数下降期间,规模更大的学校,也更容易保持大量教师。这种规模管理的效益,使得初中生师比的优化程度大于小学,形成了在学生人数减少时期,大幅提升初中教育质量的情况。
高考改革改变科任教师比重
近15年来,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量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2017年,普通高中阶段有专任教师177.4万人,较2003年增长了70.34万人,各学科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高考9个主要考试科目,即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思想品德来看,2010年至2017年,专任教师人数均有增长,涨幅排在前三位的科目是生物、地理、历史,分别为36%、27%和21%。
据了解,这与逐步推进的高考改革科目选考有关。在新高考改革中,学生被赋予了充分的选择权。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考生可以自由选择3门,有一些科目,报考人数就会过少,也就不需要现在这么多教师,但有一些科目由于报考人数变多,需要的老师数量还会增加。从调查结果看,生物是被学生新增选择最多的课程。一项针对高中生选科依据的调查显示,依据科目成绩选科的学生最多,占比69.99%;其次是依据兴趣和爱好选科的学生,占比为61.47%;而依据大学专业的选科要求进行选科的学生占比为42.28%。学生通常会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以获得更高的赋分,许多学生认为生物是自己能获得高分的科目。基于学生选考的科目组合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学校也相应增加了生物、地理、历史等相对容易取得高分科目的专任教师数量。
调查显示,现在教师的短缺,大多是结构性短缺,而不是数量上的。主要的原因是中高考改革,中小学课堂需要随之改革,中小学校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迫切需要教师能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应考的科目有限,有增加的,必然就有减少的。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教师,未来数年会在中小学校出现严重短缺。而从学生的选择看,政治教师的需求可能会减少。
我国中小学的生师比,很多年来都实行的是1:23,最新的统计显示,这个比例发生了变化。2018年是我国教育事业书写“奋进之笔”的进取之年。同年9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谋划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生师比的提升,为基础教育带来更多底气:这一年我国各阶段基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一方面,教育普及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2018年,学前教育入园率达81.7%,小学净入学率达99.95%,初中毛入学率达100.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8.8%。另一方面,国家整体教育经费投入不断上涨。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GDP占比为4.14%,这已是连续6年超过4%,但各地生均投入差距仍很明显。此外,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消除大班额、贫困学生扶助及乡村教师补助三个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就学人口快速向城镇聚集,乡村入学人数趋势性下降,新增校舍面积在不断增加;发达地区与城市就学人数快速增长,出现学校不足、学位不够的现象。为应对这一现象,我国各级教育部门需针对现实,及时调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