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语文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作为语文教师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一、注重学生个性特点与人性光辉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也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给女儿的信》用一个寓言故事为人类的“爱”作了恰如其分的定性,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理解“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承担责任、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幸福感、成功感。
  二、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无不让学生心胸旷达、坦然处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苏轼的乐观豁达,坦率真诚;唐雎的忠诚爱国,不辱使命;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互动,合理地利用联想想象,可以外延文章的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发挥联想的作用
  在教学朱自清的文章《背影》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同学们自己的父亲,作同题作文《我的父亲》,比较父爱和母爱的区别,体会作者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父子深情。从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细节,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为自己所做的平凡琐事。这样的联想及参与,让学生更深地了解父亲,对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所包含的父子深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2.利用想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以诗歌为例,比如《沁园春·雪》同学们根据诗文,再现北国风光:冰天雪地,群山绵延,大雪纷飞,翩翩起舞,仿佛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天晴后,阳光下夺目的白雪……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3.组织学生参与行动上台演讲
  教师要创设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参与中进行情感体验。当同学们去扮演喜极而疯的范进时,他大笑着说:“我中了,我中了。”在轻松的表演中,对那个朝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嬉笑之后,也许会产生更深沉的同情、批判、感慨。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學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张楚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3.《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北京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