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意义与价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繁荣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十分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并将环境治理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监测工作是开展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才能推动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本文就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意义及价值进行全面探讨和分析,希望为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促进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1-0-0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has brought serious impacts on the harmonious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and economy. Chines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gar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government work.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and 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refore, only by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can we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hina.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oping to provide necessary reference and help for practitioners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testing;Environmental governance;Promotion
  1 环境检测的重要意义
  环境检测的意义在于对环境监测的质量数据进行研究,并且利用有效的环境检测和样品检测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了解,之后根据样品检测得出的分析结果,制定出与环境治理相符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当前我国在发展工业过程中排放的废物废气以及消耗的能源,对环境的治理工作产生了一定阻碍。为此,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高耗能行业及高污染行业的检测能力,通过第三方单位进行定期检测工作,通过科学的检测使工业废物废气的排放达到国家和各地区的相关标准。另外,通过环境检测得出的分析结果,可以及时反映出我国不同阶段的环境污染情況和环境质量状况,这可以对我国将来环境发展的整体趋势进行预测,并且为环境治理和环境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 环境检测的定义和分类
  2.1 什么是环境检测
  环境检测是由制定单位根据相关流程和有关规范的要求,对影响环境质量和环境发展趋势的各类环境因素进行专业性测试,并且通过测试得到全面的数据分析报告。
  2.2 环境检测的分类
  (1)根据环境检测的目标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常规检测、定点检测和分析性检测。常规检测范围是污染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通常情况下,这种检测手段主要用于定期和长期的检测,之后利用相关设备记录检测到的结果。定点检测主要是在出现污染事件时,对事故发生地区进行检测,在污染源的位置确认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定点检测还可以检查出废弃物的扩散状况,了解废弃物的扩散趋势,有效预测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分析性环境检测主要应用在科技研发上,由于进行环境检测的根本目的是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数据,因此分析性检测也是为了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
  (2)根据检测区域分类:分为地区检测和工业区检测。地区检测主要针对旅游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检测;工业区检测主要针对污染较重的厂区,有可能存在有毒气体排放量超出的状况。
  (3)按照检测介质分类:常用的检测介质不同,具体包括震动、废物和噪声等,通过检测这些介质中的成分和含量,研究其前后的变化趋势,从而确定环境是否被污染。
  3 环境检测的研究对象和相关内容
  3.1 环境监测的研究对象
  环境监测的对象通常包括生物环境、废物废气、土壤属性、水质环境、噪声伤害、放射性物质等等,环境检测利用生物、物理及化学技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提取和检测,从而对环境污染物的具体构成及属性进行分析研究、定量定型,最后根据得出的检测数据,全面的显示出环境质量的整体规律变化。
  3.2 环境检测的目标和任务
  进行环境监测的目标就是能够正确、迅速、综合地将具体的环境质量情况体现出来,进一步为环境计划、环境治理以及控制污染源提供科学的、可靠的证据。环境监测的工作任务包括两点,第一:是利用环境检测工具对环境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便于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第二:对环境检测的数据信息进行定期检测和整理,通过科学、有效的数据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保护方案以及应急预案。   3.3 环境监测选择的相关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包括各类检测研究技术、各类样品的采集、数据的分析等,环境监测技术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作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化学研究和仪器分析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且要结合物理学、地理学以及生态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运用科学的方式及专业的设备对环境污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严格检测,一定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通常情况下,环境检测工作步骤依次为:样品收集、样品保管和处理、样品定性检测、样品定量检测、数据分析和研究。环境监测采用的技术方式很多,检测的领域较为广泛,而且我国的环境检测技术发展快速,常见的化学分析方式包括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容量分析等等,目前最先进的环境检测方式需要利用生物传感器,这个仪器在检测水质方面的科学价值很高。
  4 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意义与价值分析
  4.1 实现环境检测系统的智能化
  近几年,随着我国环境检测技术的快速提高,我国在环境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检测体系,可以对各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动态监测,从而使检测系统达到智能化水平。目前,随着我国环境监测系统的升级和改进,检测的能力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极大地提升了环境监测的整体能力,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 针对不同区域要差别对待
  环境检测包括企业区环境检测和区域环境检测两类,由于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环境污染问题也出现了一些差別。实际上,就是要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加以区分,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检测,能够按照该区域出现的重点环境问题进行有目的性的预防和调整,从而增加该区域环境的抗污染能力。
  4.3 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环境检测不但要应用优良的技术方法,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选择有效的化学方法对环境污染元素的含量进行研究和检测,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首先,需要合理选择样品,之后对样品进行保存和处理。接着开展定性和定量检测,最后做好数据的研究和处理工作。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环境污染检测过程中,大大提升了环境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环境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环境治理工作的进行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
  4.4 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决策的科学性
  随着目前环境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从而实现了24小时全天侯、智能化监测。因为过去的环境检测都是针对某个区来进行的,技术手段相对陈旧,从而难以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方式,环境检测很容易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导致了检测的效率不高。随着目前我国的环境检测技术迅速提升,环境检测能够达到智能化检测的目标,检测的数据从初期的收集和后期的处置都达到了网络化管理,而选择多媒体信息手段也可以提高检测报告的编制效率,这可以对环境检测实时动态有效地捕捉,为环境治理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支持。
  5 结束语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利用科学的检测技术为环境治理工作服务,从而更加精确地获得各类污染物和污染指数方面的数据信息,从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提供理论论据,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孟香琳.探究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意义与价值[J].科技风, 2018(21):125.
  [2]李玄玄.浅论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丝路视野, 2017(36):158.
  [3]李贞宇,路伟,李静,等.浅谈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10):49.
  收稿日期:2019-12-07
  作者简介:倪晓芳(1983-),女,汉族,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环境检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5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