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快乐相伴 让兴趣作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业余器乐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共性问题,是教学必须破解的瓶颈。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长期跟踪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器乐学习 常见问题 解决之道
  众所周知,器乐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特别是对业余学习的同学,最大的困难是持之以恒,最大的障碍是半途而废。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让非专业学生喜爱并把器乐学习长期坚持下去,是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必须破解的实践难题。
  本文拟以我16年的琵琶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现象归纳、原因分析、规律总结,试图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器乐教学提供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
  一、业余学习器乐的起伏曲线分析
  业余学习器乐的同学因乐器的不同,其开始学习的时间或早或晚稍有不同。我们按照大多数取样原则,以琼音琵琶乐团历届学员(约100名)为样本,设定小学一年级为横坐标起点,以高中毕业为横坐标终点,以具体练琴时间长短为纵坐标,可以得出如下曲线图:
  如上图所示,这些琵琶乐团的学员随着年龄的变化,呈现具有共性的练琴时长、兴趣强弱的规律性波动。弹琴时间最长、最有保障、弹得也最好的学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比较弱的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高中生的演奏技术又有所提升。究其原因,这和学生练琴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小学三四年级组的学生每天基本可以保证一个半小时的练习。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变大,一般只能保证每周两、三次的练习,有的同学甚至于因为练琴太少而最终放弃多年学习的乐器。能够在高中坚持学习乐器的学生,算得上经受住了“考验”。因为是真正热爱。所以无论学业多么繁忙,他们都会时间练习,技艺也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以上情况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器乐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有一定的练习时间作为基础和保证。由于文化课学习任务的逐渐繁重,练琴时间容易被挤占。只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性、分步骤地开动脑筋、科学练琴,才能获得有质量、高效率的练习效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练琴中遇到的困难,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琴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关键。
  二、业余学习器乐学生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很多学生该练的曲目练了,该练得时间也练够了,但就是出力不出活、费时不见效,自己很灰心,家长也无奈。怎么办?还是要察病灶、找病根,对症下药、综合施治。
  病灶一:只愿意学琴不愿意练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琴的孩子在经过最初学习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开始进入艰苦的“爬坡”阶段,会普遍出现“只愿意学琴不愿意练琴”的现象,成为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而这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们克服这一困难。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练琴过程中家长的陪伴。从最先招生面试学生的同时,我们会对家长提出要求,每天至少陪伴学生练琴1个小时,上课也要陪同孩子共同学习,并做好笔记和录课。每天練完琴家长需要签字,下次上课学生需要交至少6次的家长签名。让家长体会孩子学琴的不易,孩子也可以感受到家长陪伴的乐趣,客观上起到督促作用,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所谓陪伴不是坐在旁边就行,而是要人到心在。有的家长孩子练琴,他坐在旁边玩手机,家长应付差事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不受重视,产生挫败感,进而催生烦躁情绪,弱化练琴兴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两个脑子一起动,总比一个好使。家长用心用脑帮助孩子,也有助于孩子克服困难。双方同心协力认真学琴,当后面遇到更大困难时,就不会轻言放弃了。所以每当学生琴练较好时,我都会学生家长一起表扬。
  病灶二:练琴只有数量没有质量。
  平时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盯着时间练琴、数着遍数练琴、和家长讨价还价练琴等“花样”。虽然耗费了很多时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给学生的建议是,鼓励孩子学会用脑子练琴。
  时间和遍数是数量基础,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为基础,质量达标就无从谈起;但光有数量并不会自然达到质量要求。数量多少归根结底要用质量标准来衡量,而不能简单机械地认为数量达标就万事大吉,否则就成了糊弄事、自欺欺人。
  基于此,我们让学生自己制定练琴计划表,包括练习内容、练习时间、练习遍数及练习要求,最重要的是练习小结和自我评价。每一项内容练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练琴进行总结。这样用脑子练琴、落实质量要求的意识就会逐步建立起来。
  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每周上课1小时,学生有时很难完全领会学懂。以琼音琵琶乐团为例,我们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微信群,平时练琴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对拿不准的音符、节奏等难点问题,通过网络得到老师的帮助。遇有重大比赛时,我们会要求学生每天上传比赛作品的练习情况,一方面督促学生练琴,另一方面检查练琴质量,确保练习有效。
  三、如何提升业余学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器乐学习不论专业还是业余,兴趣都是推动学习不断前行的动力。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秉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应该发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就算这个优点与弹琴无关,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帮助其树立自信,增强自我认知与自我激励。
  情相近才能心相通。孩子对一种艺术、一门功课的喜欢,可能是从喜欢那个老师开始的。让孩子热爱老师、热爱集体,从而更加喜爱弹琴,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
  16年来,我们开了6场琵琶专场音乐会,连续8届的北京市及东城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都可以看到我们琵琶学员的身影。这些大型活动我们都是全员参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会表演及比赛中找到体现自身价值的支点,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帮助的真情,体会到参与活动的乐趣。   2012年,在琵琶兴趣小组的基础上,我们正式成立了“琼音琵琶乐团”。之前的10年,我们虽未正式命名。但一直都有乐团。乐团主要负责各种重要比赛、演出及国际交流。2013年为了乐团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将乐团划分梯队,分层级建设。分别加设中级团和初级团,每周都会安排相应的排练。乐团的成立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了公约数和归属感。琼音琵琶乐团的很多学生,在少年宫一待就是十多年,与老师和同学建立了深厚情谊。他们在团队中快乐练琴、健康成长,激发出练琴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习动力持续释放。他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但也收获了成长和快乐,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而这一切都是琵琶带给他们的。我认为这才是推动学生练琴的最深厚也最持久的动力之源。
  四、通过搭建高水准学习平台,提升学生的视野与层次
  自古名师出高徒。作为老师,如果在教学中故步自封、孤芳自賞,只知重复而不懂创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容易出现知识落伍、思维固化等问题。能否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和开放式思维紧跟业界前沿翘楚,搭建更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层次和视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发展后劲。
  2013年,我们倾力打造的集琵琶教学、研究、学习于一体的新平台——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琵琶名家工作室正式挂牌启动。它为学生搭建起更为广阔的艺术发展平台。我们以定期邀请琵琶教育家、演奏家,通过专题讲座、音乐会表演、艺术团指导、音乐沙龙等方式,为那些对民族音乐感兴趣的学员和家长提供参加机会,实现面向大众的高水平艺术普及教育,让更多学生通过“琵琶名家工作室”这个平台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形成了以小组教学为塔基,以较高水准的乐团为塔身,以引进琵琶名家开展艺术活动为塔尖的三级宝塔型教学模式。最先受聘的四位专家分别是李光华老师(已故)、吴玉霞老师、陈音老师和兰维薇老师。四位专家给了我们很多有效地帮助,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高的艺术实践机会。之后,我们将聘请更多琵琶名家进入这个平台,将其作为一种机制固定下来,持续为琵琶普及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践是理论的土壤,发展的动力。进入新时代的校外教育器乐培训,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遇到不少问题困惑,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规律,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之道。本文做出的分析、给出的对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理念,尽管已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但其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探寻规律没有终点。在新的起点不断推动器乐教学迈上新水平、开辟新境界,更好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与光荣使命,也是我们的不变初心和执着梦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