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国家线数据的农学研究生教育遇冷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家对乡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考研人数的日益增加却始终没有改变农学研究生教育遇冷的现状。通过考研人数增加、农学国家线数十年的数据以及其他学科国家线的起伏等现状来分析农学研究生教育遇冷的原因,再从农学工作环境与薪资、学校对农学研究生的培养和学生自己对农学的看法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国家线;农学;研究生教育;遇冷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年,国家虽大力实施农村建设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但农学研究生教育却始终遇冷。例如从2016年开始考研人数就快速增多(2016年考研人数177万、2017年考研人数201万、2018年考研人数238万),其他学科的国家线都在浮动,唯有农学国家线的走势使人迷惑。为什么在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且国家对农学的投资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但农学研究生教育却持续遇冷?
  1    从国家线看农学研究生教育遇冷的现状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再次兴起,学子们开始萌发出读研的愿望,然而读研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为了找份来钱多的工作。何为好工作可能就是那些工作体面、工资高的工作,农学理所当然不是广大学子们最佳选择。大环境中,农业也不被广大的中国人所接受,他们受历史的影响,认为学农不可以使国家富裕。还有很多从事农学工作的人,本来就没什么文化,他们的知识都是靠后天的实践得到。这些人认为,农学根本不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完全可以靠自己领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子们考研选择农学的概率就特别低。理所当然农学的国家线就成为这些学科中最低的。
  1.1    考研人数增加而农学研究生教育遇冷
  所谓的国家线就是教育部依据硕士生培养目标,结合本年度的招生计划、生源情况,确定报考统考、MBA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标准,当中包括应试科目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应届本科生和非应届本科生参加复试的最低要求。
  根据近七年的考研人数和录取人数来看,研究生录取人数基本稳定在50万左右,但是最近几年的报考人数却大幅度上升。例如2018年有238万人,2017年有201万人但2016年才177万人,报考人数的增加却没有让农学国家线上升,可想而知只是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增加,农学这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1.2    农学国家线数十年排名最后
  2008~2018年,这十年的时间内,农学国家线一直排在考研学科的最后。从2012年开始,农学国家线就是A区255分B区245分,一直维持到现在。从2016年考研人数的177万人变成2017年的考研人数201万人再到2018年考研人数238万人,农学国家线也没有上升而且还最低。哲学一般被认为是冷门的专业了,但是哲学国家线也有280分比农学高了近20分。工学理学这种工作环境相对很差的专业,在国家线最低的时候都比农学高。例如工学在2017年A区260分B区250分,理学在2015年A区285分B区275分都比农学这种在A区255分,B区245分的高,更不要说其他热门专业了。
  1.3    其他学科国家线基本都在变化而农学国家线常年不变
  从下面的表2可以看出,农学是近五年来国家线唯一一个不发生变化的学科门类。哲学、理学、工学和体育学这些一向比较冷门的专业,在近五年中也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只有农学专业的国家线不发生变化。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文学这些分数较高的学科,国家线在这近五年内都有起伏。那么多专业的考研中,农学不会因为考研人数的增加或减少而提升或降低自己的国家线。可想而知,那些增加的考研人数基本都是考热门专业的。
  2    农学研究生教育遇冷的原因分析
  在如今一年比一年多的考研大军中(2015年的164.9万人,2016年的177万人,2017年的201万人,2018年的238万人),
  农学似乎依然是一个不太被关注的门类,很多人可能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农学专业不好就业的观念。农学A区国家线255分,B区国家线245分,比文学国家线低了近100分,比起相对工作环境不好的工学也低了十几分。农学的国家线是是十三大门考研门类中唯一一个保持五年不变的门类。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农学研究生教育遇冷。
  2.1    就业环境差且薪资低
  农学专业毕业后的学生可以去制药企业工作,可以去海关部门做动植物检验,可以去涉农企业去做农业规划,可以去乡镇去工作等。这些工作的环境相对于那些文学和教育学来说还是很差的。这样的工作环境就会使本科选农学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考研,本科不是农学的专业更不会去考这个专业。农学毕业的本科生税前工资是4000元左右,研究生税前是6000元左右,对于这样的税前工资不但低还会使本来就是农学专业的学生放弃考研。就算选择考研也会更愿意去考那些理学、工學等工资高的专业或文学、教育学这些工作体面的专业。
  2.2    学校思想上对农学教育不重视
  无论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第一志愿选择农学专业的学生很少,绝大多数的生源都是通过调剂完成。对于被调剂的大一新生,学校没有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导致他们心里抵触农学并且学习农学的过程相对枯燥以至于大四决定考研的学生也不会再去考农学专业,很多毕业生也会跨专业就业。对于那些被调剂的研究生,他们的思想可能就是为了一张硕士文凭,很多学校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样等到他们毕业的时候,由于自己专业能力不强,没有办法找到好的工作。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导致学弟学妹对农学望而却步。这样更不利于农学类专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学类学校的提升。
  2.3    报考人数不多且农学录取人数增多   虽然最近几年的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上升,但是报考农学的人数却没有实质性的增加。例如2018年有238万人,2017年有201万人,2016年才177万人,而农学国家线却没有上涨。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国家需要大量的农学人才,导致农学类专业的录取人数增加。上面种种原因就导致农学的国家线无法上涨。大家对农学的不了解,对农学信息收集的困难以及农学讲座的稀少等等都导致学生没有渠道去了解农学认知农学。所以报考人数的增加只是那些相对热门的专业,农学的报考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增加。
  2.4    广大学子对农学存在偏见
  相信很多同学对农学有所关注都还是在三四年前,在相当多的地方对于农业院校喊渴,农业院校纷纷改名弃“农”……这样的信息不断的在网上刷屏。上至家长下至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对农学有一定的偏见,高考填志愿很少有家长让学生填农学类的专业(农村的家长希望孩子十年寒窗走出农村,而城市的家长则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农业工作),等到考研的时候很少有学生填农学的专业(不排除少数喜欢的,大多数就算填了农学也就有名校情结的)。这样就导致在招生过程中,报考农学的人数过少,院校又对招生有人数要求,这样就导致农学分数一直提不上。
  3    改善我国农学研究生教育认知的对策建议
  1949年开始实行研究生教育,中途中断12年之后于1977年重新开始研究生教育已经有57年的时间。近看2012~2018年的各专业的国家线都有大大小小的浮动,就农学专业国家线稳如泰山。通过上文的原因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改善环境增加薪资
  农学专业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自然科学,涉及到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业、农学工程和农业经济还包括林业科学和水产科学。根据上面的农学的定义,大致就能感觉到农学的工作环境。
  国家应该增加农学的就业范围,除了可以到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科研、生产及管理机构等工作,最好可以和其他专业结合扩展就业范围。例如农学可以和互联网进行结合以至于可以改变传统农业;可以和工学结合推动农业的机械化;可以和计算机专业结合推动农业的信息化等。这样一来农学的工作环境也就变得相对好些。由于农学与互联网的结合、农学与工学的结合、农学与大数据的结合等,这些在改善从事农学专业人员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也无形中提升了从事农学专业的薪资。
  3.2    学校需用心培养学生
  针对被调剂的大一新生,由于他们对农学不感兴趣同时又没有任何的基础,学校首先应该全面的介绍农学让他们爱上农学,老师们上课也应该循循善诱。大学期间也应该让学生参加一些农学的论坛增加本科生对农学的喜爱程度,这样一来本等到他们考研的时候就不会大量的选择跨专业考研,毕竟跨专业考研相对于本专业考研的难度会大。针对被调剂过来的研究生,虽然他们顺利考上研究生了,但不代表他们可以顺利毕业。研究发现,大部分调剂生在学习农学的时候会比较吃力,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在研究生期间开设一些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那些调剂过来的学生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导师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些与本科专业和农学专业相结合的题目,这样一来不可以使学生顺利毕业还可以发挥学生本科专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学科的交叉性。
  3.3    适当控制农学研究生的录取量
  当前,我国正从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发展阶段,对农学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日夜增加,但是学校不可以随便的扩招。我们只是缺少农学方面的杰出人才而不是缺少从事农学的人,要是随意的扩招就会导致分数线上不上去,接收到学习能力不强的人。这些与当初的初衷是违背的,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做到宁缺毋滥。对于那些跨专业考研到农学的学生以及被调剂到农学专业的学生,高校应该慎重考虑这些学生的本科专业是否与农学相关,能否对将来农学的学习以及研究有帮助。而不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农学专业常年招不满学生,硕士点会被取消。只有这样选择农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才能从事农学工作,不然很多学生都是为了一张研究生文凭。这与国家培养人才的初衷相反,也不能达到使农学人才增加的效果。
  3.4    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农学
  虽然农学专业在中国开设时间悠久,但是至今为止人们或多或少还是对农学有着一定的偏见。现在的学生大多有从众行为,盲目的去报考那些热门的专业(何为热门专业就是工商管理、金融学、法律硕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等)而不去想自己是否真的喜欢那些专业。当今热门专业不能代表你毕业之后也是同样的热门,大量的人员去从事这些职务会导致这些职务出现大量的饱和状态。对于相对的冷门专业,不会一直冷门,从事这些专业的人员量少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机遇,没必要赶时髦去报考那些相对热门的专业。
  各大学校可以向家长和学生提供咨询平台,他们可以向这些学校的资深教授咨询农学将来的就业前景和薪资,让学生和家长可以理性的选择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判断。学校可以邀请已经参加工作的学长学姐过来,通过报告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弟学妹认识到农学毕业后的出路。也可以邀請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过来分享他们读研的心得,消除学弟学妹考研选专业的迷惑与偏见。让广大学子不再认为学农学就是出来种田以及回归乡村等。
  [参考文献]
  [1] 高翅,徐跃进,王平祥,等.系统构建实际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1(3):70-73.
  [2] 流传江,等.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金娜,等.论高校图书馆的考研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4(3).
  [4] 毕蕾.基于成就动机理论的大学生考研心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0-161.
  [5] 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1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