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雪丹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教师更准确的把握教学进度,是师生互动最有效的教学学习方式之一。提问关系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提问的目标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所以,笔者将在以下章节中,就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展开探讨,并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提问题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132-02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始终坚持的教学思维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能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并在潜意识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运用,以“学习主人翁”的心态向老师提问题,让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以提问的方式体现出来。怎样让学生积极提问并且善于提问呢?笔者在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营造宽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
正如上文所述,课堂环境氛围是影响学生提问行为产生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关系也同样是信任融洽的。学生在老师跟前能够畅所欲言,老师就像是自己的好朋友,是良师,更是益友。在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教学学习关系中,学生学习提问的主体地位更容易实现,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并且对学习数学的情绪也是积极主动的,而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務而学习。
比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态度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笔者的建议是要格外“关照”后进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往往更敏感,老师的“关照”会消除他们学习上的“不自信”,确立学习数学上更积极的心态。如教师可以常常问“你有什么想法么?”“关于刚刚学过的知识,有什么想说的么?”或者开展小组“对垒赛”,组员互相提问,回答问题……
二、教师有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提问
引导学生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笔者的建议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更高,提问的水平也逐步提升。这便是教师对学生提问题行为的有效引导。那么怎样引导呢?笔者的方法依然是遵循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小明有一天和妈妈去超市采购日用品,买了一个碗6元,一个高压锅138元,一个杯子4元。回去的路上,小明问妈妈,“妈妈,买一个高压锅可以买几个碗呀?”教师环顾学生,“如果你们是小明,还会有怎样问题呢?”片刻,有学生提问“老师,我会问‘买一个高压锅可以买几个杯子呀?’”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给予充分肯定。接着又有学生问“买一个碗的钱可以买几个杯子呀?”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的的答案是有余数时,会问,“老师余数代表的是什么呢?”“余数就是剩余的钱呀!”教师面带喜悦的回答。紧接着,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会问“那买两个碗的钱可以买几个杯子呢?”……学生提问题就像是连环炮一样,教师点燃了“头”,接下来的“好戏”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引导,用心观察启发。
三、教导提问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古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便是方法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提问学生,可以理解成“授人以鱼”,学生欣然接受自然是好,但如果对之排斥拒绝,则会让老师的“好意”打水漂。所以,授人以鱼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即使学生接受了,也往往不会去回味咀嚼“鱼”的味道,而只是“弃之”。这就体现出教学讲求方法论的重要性。在知识的讲授中,教师转变角色,不再是三尺讲台之上的“权威者”,而是走下讲台,和学生并肩学习的好伙伴。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知识时,通过教学课件视频,有的学生问,“老师为什么小猫钓的鱼比猫妈妈的少?”这样一个与知识点无关的问题,教师依然要“保持微笑”,首先要肯定学生积极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要抓重点,“因为小猫钓鱼的方法不对,所以钓的鱼少。”停顿片刻老师接着说“下面,学生们开动一下脑筋,有哪位同学能问一个‘数学问题’给老师呀?”老师在“数学问题”上加重语气,强调提问题不能跑题,要围绕知识点提问。
四、结语
课堂提问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其核心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是数学知识的起步,也是走进数学殿堂的基石。在素质教育教学精神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材和课堂都更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考试分数中体现,而是更全面的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上。
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能力培养进行了建议和阐释,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和关注。教师应该具有的教学心态是,学生只要能提问题就说明对数学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而这种积极的心态是值得教师肯定,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宇芬.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探析[J].教育界.2018(34):84-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