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新教师成长路径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敏娜

  【摘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中课程标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直指教育的真實目的:育人。而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自身的素养。本文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教师,聚焦教师队伍中的新教师,探讨新教师如何成长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182-01
  一、新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
  教师,特别是高中英语新教师,年轻、充满活力、接受和适应能力强、善于学习并接受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全国新课改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新教师凭借自身的众多优势,可以说是学习、实施新课标的中坚力量。
  二、新教师成长路径初探
   本文通过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新教师入职时的一些困惑,利用认识发展的规律,尝试总结出了新教师如何顺利过渡成为成熟教师的理论范式:理论入课堂,研修促反思,实践出真知,循环往复,教学相长螺旋式上升。(如图1)
  (一)理论入课堂(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矛盾)
  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无论是师范或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都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浸润,以及各种新教师入职培训课程。新教师的第一年就是一个所谓的“试错”过程,所有的对的和错的尝试都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新教师就凸显出双刃剑中的优势一面。新教师,把新课改的转向揉进备课之中,在讲课这个实践的试金石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改,要求新教师从一开始入职就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对课程改革动向的敏锐度,认真抓好备课的每一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新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研修促反思(研修学习和自我反思)
  对于新教师的培养,除了入学时的高校、课本上的理论就是入职后的研修和学习。培训课程,可以帮助新教师成长,如集体备课、去示范校听课、教学设计大赛、说课、写教学设计、做区级研究课等一系列研修活动。对于教师自身反思的思考,国内许多外语学刊的研究日益增多(吴宗杰,1995;甘正东,2000;高翔、王蔷,2003)。本文中指出的反思是跟“核心素养”紧密相关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式。辩证地、客观地、有自主见解地进行学习、思考、辩论与写作,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必要途径。把所学的知识化为内在的力量,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教师走上自主的专业发展道路做好铺垫。
  批判性反思,即新教师可以把每次研修后的反思进行总结,整理后进行思考、重新推翻、重新打磨课程和教材,这就是新教师的伟大力量之所在。正是因为新,所以去了解,本着一颗学习的心,带着批判性的思维,敞开备课的大门,让课堂闪烁智慧的火花,成为真正的有生命的课程。
  (三)实践出真知(反复实践和理论研究)
  当新教师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就意味着需要对之前的学习做许多新的批判性的尝试。而这些尝试的目的正如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的那样。新教师需要把每一堂新课当作是一次次检验的课堂。这对新教师的要求很高,原因在于新教师处在职业成长的起步阶段,如果一旦形成职业操作惯性,那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四)再次实践和教育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艺术,那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反思就是一段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到第四步就可以通过反复的实践上升到一定的教育理论的高度。所以新教师就要有一种新的觉醒,要担当起理论的实践者,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帮助教育家生成接地气、可操作的理论,这也是许多教育家的呼唤和渴求。
  (五) 循环往复,教学相长及哲学取向
  遵循了以上四个步骤,只能说是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历练,还在路上,只有螺旋式上升发展,才能达到教学相长,进而在教学中达到无往而不利的境界。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教师的界定、重要性分析尝试总结出了一条适合新教师的初期的职业成长之路。以期为高中新教师缩短角色调适的时间和新教师专业的成长周期,稳步高效提升新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2016(1):3-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4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