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践是重构经验结构的唯一标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新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教育而言,人民对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这种需求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满足,这就导致了各层级升学竞争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现象。
  为了提高孩子的升学竞争力,家长特别是城市的很多家长很早就开始密集、高压地规划、监管、参与孩子的学业。在从小学高年级到升入大学之前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要在学校、家庭和培训机构中全身心学习与升学考试直接相关的书本知识,学习几乎成为很多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较少参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人际交往也不全面、充分。这种只有学业没有实践的状况,导致他們缺乏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孩子苦学,家长焦虑,教育的竞争性遮蔽了教育的教养性。
  一般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生是从行到知,即人是从生存与实践中积累、建构经验和知识的。而学校教育贯彻的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论:教育认识论,即从知到行的认识论,学生主要学习结构化的间接经验,简约、缩影式地经历人类认识史,从而高效、快速地掌握人类文明成果。这是教育认识论的优势,不过它也有劣势:间接经验成为知识学习的全部内容,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教与学逐渐放弃了对直接经验的建构与积累。实际上,先行积淀广泛而丰富的深度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代表的间接经验的基础。为了弥补上述劣势,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步骤应当是不间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广泛积累丰富的深度直接经验,在学校的知识学习中用深度直接经验活化、消化间接经验,然后将掌握的间接经验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深化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并重构经验结构。
  教育认识论的劣势在应试教育中被放大,因为应试教育在知识学习的内容上存在间接经验偏好,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以抽象思维和逻辑关系来串联知识点,强调书本知识的识记、迎合标准答案的解题训练以及成绩排名。学校也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通过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参与实践、实际动手等方式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深度直接经验,学生的时间基本上被学业占据。学生浅显的直接经验对要掌握的间接经验的消化和支撑能力不足,很难形成对间接经验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导致知识学习中存在大量牵强附会现象。这可能会带来一种教育病:学生由于缺乏精神生命成长必需的基本元素(通过广泛、深入地融入自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以积累丰富的深度直接经验)而导致对教材知识与意义的消化不良。
  系统的解决办法是,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学生深度融入自然、劳动、实践、交往中所具有的育人价值和深入理解书本知识的价值;学校教育应尊重劳动与实践并体现其内涵和要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劳动、实践以积累深度直接经验,并基于此经验开展教育、教学和评价;各级考试与招生制度应体现劳动与实践的内涵和价值,注重考查学生基于实践对知识与意义的深度理解、体验和运用,引导一种正确的教育观:基于劳动、实践、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学习。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