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任务清单”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曾霞玲
摘要:科学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学科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借助“任务清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良好实践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任务清单;探究活动;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融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乐于观察、实验、思考?借助“任务清单”开展探究活动是个较好的实践途径。
一、创设条件 充分准备 小组合作
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他们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准备好实验器材是开展实验探究的关键。教师应提前做好教学准备,设计好“任务清单”,让学生提前预备实验材料。
如罗老师执教二年级《不倒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准备材料有困难,于是网购了一批小不倒翁发给学生。学生十分兴奋,兴致十足地投入探究并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一次探究活動要用较多材料,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人准备一部分。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把各自准备的材料合起来一起合作探究。在合作过程中,操作、观察、记录等均有分工。教师分组时还要注意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学强弱搭配,共同提高。
对探究任务的设计,关键在备材料和备活动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事先了解每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清楚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有些容易出差错的实验,教师要先亲自做一做,掌握实验的整个操作过程,才能制定科学的探究任务。如陈老师执教二年级《纸陀螺》,为了让纸陀螺能平稳旋转,老师对纸盘直径的大小和轴(竹签)的长短,先后做了近十次不同的尝试,找出较佳的材料和尺寸,然后才布置学生去准备材料。虽然在活动过程中,仍然有个别学生的纸陀螺转不起来, 但原因就相对减少了,可以从制作手工方面去寻找:竹签太松?孔不在圆心?纸盘不圆?同时,为了探究“怎样转得更久?”,让学生对大小不同、纸盘高低不等的4种纸陀螺分别进行多场次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
二、大胆猜想 规范操作 指导探究
任务清单的导入方式主要以“以疑激趣”为主。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指导探究前可先“诱发”,唤起学生心理效应,激发求知欲望。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探究方式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混乱。因此,制定活动规则是必须的,如活动开始前不得擅自摆弄器材,探究中注意爱护器材、注意安全,探究结束后把整理好器材摆放整齐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直观规范的示范操作能取得良好的引领效果,而视频演示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让所有的学生看得懂、听得明。吴老师执教二下的《喷气小车》,她通过教学视频给学生呈现如何制作“小车”,使复杂的制作过程清晰化,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作。
在“比一比谁的车子跑得快?”的探究活动环节里,吴老师通过任务清单,把制作顺序和注意事项作了提醒。由于本环节操作较多、耗时较长,学生通过任务清单,能及时引导自己的各项操作,整个探究场面有条不紊地进行。
任务清单对活动的设计要体现“由浅至深、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阶梯发展式,一步一步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不断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敢于质疑 突破难关 归纳总结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任务清单的设计并非越“满”越完美,要有留空处给学生质疑问难。
如余老师执教二下《菜叶上的蜗牛》,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任务清单的“外出寻找观察蜗牛”环节,跟随老师走进学校植物园。谁知,来到植物园即使在植物丛中,大家都找不到一只蜗牛,学生开始吵起来啦。“为什么没有蜗牛?”余老师反问同学。学生议论纷纷,一位女生说: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但今天又晒又热的,蜗牛都躲起来啦。“哦,原来是这样啊!”大家才不断点头。了解了无法找到蜗牛的原因后,余老师让学生拿着任务清单,等下雨后,再到植物园寻找并观察。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这次找蜗牛的探究任务印象深刻,从而对蜗牛的习性也牢记在心。
利用任务清单促使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就是要善于捕捉和放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印象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有效激励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对相关探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如陈老师的任务清单设计了“等大不等高”、“等高不等大”等多组纸陀螺转动情况的探究任务,并在最后让学生总结:怎样的纸陀螺转得更久?因为有了最后的总结任务,同学们对纸陀螺的转动观察得特别仔细,也特别认真思考纸陀螺转得久的原因。
任务清单设计归纳总结环节,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产生探究动力,促进思考、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借助“任务清单”开展探究活动是低年级科学课的新尝试,这有助于低年级学生清楚自己的探究任务,从而有序有效落实探究活动,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又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小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2011 (11).
[2]杨汉兵.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探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 (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7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