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景贺淑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微课开展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如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微课教学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地养成数学学习思维。希望此研究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微课教学活动中开拓学生的学习智力,通过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家校共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5-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5.0039
   由于微课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教学视频作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微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意识。微课可以将精彩的教学内容呈现到视频中,极大地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借助微课来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并在教师搭建的数学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教师通过微课技术结合家校共育的教学策略,能够深度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智力。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时,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展开科学的教育,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小学生在家庭中也可以借助微课自主的学习和探索,提高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微课理论概述
   微课是以短小的视频为载体来展示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微课时间主要控制在5-10分钟,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观点,语言与思路能够被大众所接受。教师可以选用喜欢的方式或者是擅长的方式制作微课内容,可以选用摄像机与Office办公软件结合的方式,也可以用手机拍摄手写解题思路与过程。教师可以发表想法和意见,随意创新创造出更加多元的微课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能够被学生易于接受且学习。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应用微课进行辅助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只有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喜闻乐见的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短暂,缺乏持久性,也严重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栩栩如生的学习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微课视频,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展示太阳、月亮与地球这三颗星球的运行规律,然后引领学生进入奇妙的宇宙世界,感知年月日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对微课演示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从而迫切地想探究新的知识点。
   三、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实践做法
   (一)运用于课堂讲解之前
   在教学之前应用电子课件,主要是引导学生熟悉本节课堂即将讲解的内容,也能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此类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增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学习,了解到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使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向教师进行发问从而得到答案。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知识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去认识钟表,但是这可能会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呈现出快乐的动漫形象——孩子一天的时间安排,搭配钟表予以展示,并在课程结尾设置问题,如“小孩在7:30做了什么,什么时候起床吃饭”等,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微课视频,尝试寻找答案。学生在回忆与思考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于钟表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此种学习方法能够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
   (二)应用于课堂互动之中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完全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有效应用微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也是教师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使学生在感觉疲惫时运用微课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制作简单趣味的小视频,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問题。学生也可以将视频当做放松和娱乐享受,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发现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应当构建符合学生思维模式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例如,小学阶段学生刚接触数学知识中的混合运算,会感觉十分的困惑和吃力。教师如果仍旧采用枯燥的讲解方法,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逐步失去课堂学习注意力,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集文本、图片、声频、视频为一体的趣味视频,促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普通的算式时,便可以应用动态的图像以报数的形式呈现出来。此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了解解题顺序,通过丰富趣味的方式予以表现,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掌握知识点,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又如,在引领学生学习轴对称概念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应用Flash软件制作视频,注重体现轴对称相关知识点,如展翅高飞的蝴蝶是轴对称的,使学生能够逐步了解到轴对称的概念和定义,并且根据这一现象启发总结出众多轴对称的实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后应用微课视频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
   将微课应用于课后之中,实现家校共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微课的引导下,积极踊跃地学习知识,加强知识的查漏补缺。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学生的爱好,以及学习层次,为学生设计一些家庭作业,并为学生发放相关视频资料,供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应用视频的方式展示数学内容,可以将视频上传值班级群文件之中,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下载,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与家长探讨,也可以在线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通过重温微课视频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后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同时教师应当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向,以家长会为核心,采用以家访为辅的方式引导家长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数学教学管理之中,有效实现家校共育。例如,教师应当引导家长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的进行微课视频学习,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复习巩固习惯。教师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获取高分更为重要。教师应当做好家长会内容,制作微课视频,为家长进一步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提供保障。教师还可以通过家校共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能够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领导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由于小学生在成长阶段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呵护和引导,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教师也要以学生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家长端正态度,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认知能力,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借助生活中的事例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相关知识点。所以,我就以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来进行分析和探究。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家长与教师应当保持双向交流模式,沟通语言必须要简练亲切,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要确保沟通信息及时顺畅,才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学生学习存在问题时,家长应当积极地收集他们的课后学习情况,向教师进行反馈,同时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微课视频内容,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通过家校积极沟通、密切配合、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共同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从而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良好的教育是全面综合性教育,家校必须要通力合作,通过积极沟通,紧密配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应当认识到微课教学不仅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应当应用于课后巩固之中。在课后部分,教师应当引导家长发挥督促与监督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微课学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技能。
   总之,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家校共育结合微课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微课能够放松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渗透,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相关知识点。教师也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从而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此外,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统一思想与学生家长相互配合,共同为小学生发展注入爱心和細心,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修洁.微课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6).
  [2]周贤波,雷霞,任国灿.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项目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小学数学,2016(1).
  [3]刘尚学.“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3).
  [4]王宁.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应用及教学方式探究[J].考试周刊,2019(44).
  [5]陈尚炬.基于微课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8(8).
  [责任编辑 杜建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6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