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会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质量下降,除了自然灾害,病虫害也会令水稻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这对农业生产、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还有水稻黑条矮缩病这一病毒的存在,这种病毒是由飞虱所传播,目前已经成为水稻病毒流行性病害。此种病害一旦发生便会在田间大面积扩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病情。本文将结合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方式,以此能确保能够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进行有效防控。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措施
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染病特征
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在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可能感染上黑条矮缩病,并且根据水稻不同的生长期所表现出的病状也各不相同。通常在感染前期是无任何病症发生的,但在染病后的15~20天时才会出现染病症状,而这时病毒的感染已经能使水稻的产量减少,若是染病更为严重的种植区域,减产量更是会达到50%以上。
水稻在秧苗期感染上病毒后,会在移栽后出现明显的病理特征,具体表现为植株高度明显矮缩,整体高度连正常植株高度的1/3都无法达到,而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直接枯死;水稻在分蘖初期染病现状主要表现在染病植株出现矮缩情况,高度为正常植株的1/2,并且无法抽穗;而在水稻分蘖中期、后期和拔节期感染黑条矮缩病时并无明显的矮缩情况,虽然植株会正常抽穗,但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空秕粒现象。通常情况下感染上黑条矮缩病的水稻植株叶片会呈深绿色,且叶片与健康植株相比更为短小,并且能够在叶片上观察到有凸起的皱褶,染病植株茎秆处也会有白色或黑色的瘤突,用手触摸时会有明显的粗糙感,并且染病植株的根系通常都并不发达,根系颜色呈不健康的黄褐色。
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原因分析
(一)寄主农作物品种较多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不仅仅只寄生于水稻,同样也寄生于小麦、高粱、大麦等农作物中,尤其是水稻和小麦都极其适合黑条矮缩病病毒的寄生。并且由于这类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较为广泛,数量也居多,对病毒和飞虱的传播和感染来说,是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传播媒介较多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依靠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等种类的飞虱。飞虱若是在环境适宜的地方一年便可以生长繁衍至六代之多,往往生活在田间农作物与杂草之中。飞虱本就是依靠吸食汁液来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而一旦飞虱身上携带这种病毒,那么它的一生都会在不断传播病毒。尤其水稻在晚稻时期时正是飞虱数量的巅峰时期,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感染黑条矮缩病毒。
(三)水稻品种抗毒性较低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感染和发病对植株的品种的抗病、抗毒性也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植株在感染病毒后的潜伏期在14~23天左右,若是想减少水稻大面积感染黑条矮缩病毒,可以大面积种植抗病毒性较强的水稻品种,这样能够有效抑制黑条矮缩病的快速蔓延情况。
(四)水稻的耕作制度
以往在南方地区种植水稻时所使用的耕作制度是先在种植春冬两季的农作物、再种早稻,最后才是杂粮。使用这种耕作制度,前期在冬春两季所种植的农作物由于种植面积较小,并不适合黑条矮缩病毒的寄生,也就无法大面积感染病毒。但目前南方的耕作制度使用的是“新三熟制”,也就是先种植小麦、再种植早稻,最后种植晚稻,这样就造成了全年所种植的农作物都极其利于黑条矮缩病毒的寄生与传播,并且随着病毒与寄生媒介的不断累积,导致种植时病毒感染和传播的面积更为广泛。
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措施
(一)水稻种植前期
若是水稻在早期就感染上黑条矮缩病毒之后便无法正常生长,所以需要在前期就做好基础的病毒防控工作。在进行播种工作前先将水稻种子混合药物拌匀,以此来提高对病毒的抵御性。尤其在飞虱越冬时,能够有效的将黑条矮缩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进行有效控制。
在水稻种植前期,需要对水稻幼苗展开一系列的培育,例如挑选幼苗品种等等,可以使用塑料膜覆盖育秧,这样能够对幼苗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育秧过程中及时剔除不合格的幼苗,对幼苗进行针对性地药物喷洒,以此来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或是在土壤内喷洒药物,让幼苗在生长阶段便对黑条矮缩病毒具有抵抗性。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以及环境选择适合的、且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进行种植,通过药物防治与提升种植品质等方式来从源头降低黑条矮缩病的感染风险;若是在之前种植时有感染黑条矮缩病毒的田地,在选择下一季度的种植位置时就应当挑选远离病田的位置,并且在种植前做好一切飞虱防控工作,力求切断传播途径。
(二)水稻拔节期
当水稻步入拔节期时就应当开始做好飞虱的防治工作。在稻田周围布置好防害虫屏障,例如防虱网来展开全面的防虱工作,防虱网能够有效隔绝飞虱与水稻的直接接触,避免水稻遭受到病毒的侵扰以及蔓延。同时还可以使用杀虫剂在稻田周边喷洒,或是展开人工扑虫,通过多种方式降低飞虱密度。
(三)水稻种植中后期
在水稻种植中后期要定期对稻田进行管理和水稻排查,一旦发现有水稻感染黑条矮缩病就及时进行拔除处理,防止病毒蔓延感染其他健康植株。水稻生长期间要确保田间水肥补给充足,保证水稻能够正常生长。针对无法发苗的稻田则需要使用药物进行病毒防治、及时补充肥料,降低水稻的发病概率。尤其在进行抚育管理时,不应当过度深耕、使用过量的除草药物,这样不利于增强水稻的抗病性;同时要对稻田进行严格管理,控制植株的生长密度,通过控制植株之间的密度减少植株感染黑条矮缩病毒的概率。尤其在水稻成熟收获之后,若是种植稻田内曾有植株感染病毒,需要对稻田进行药物喷洒,便于新一轮的水稻种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种植期间发病率高、涉及范围较广。需要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条件、特征及染病原因进行全方面的分析、研究,并且基于此基础上展开有效的防治措施。只有不断完善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治理方案,才能降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概率,令水稻产量和质量得到保障,确保我国农业发展顺利。
参考文献:
[1]颜松毅,陈冰,等.粤西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J].农学学报,2017,7(10):14-18.
[2]贾华凑,徐红星,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侵染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25(02):77-80.
[3]周如昭.蕉城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措施[J].基层农技推广,2019,7(05):73-74.
[4]陈冰,陈观浩,等.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J].植物保护,2016,42(02):204-208+224.
[5]陈观浩,陈冰,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与防控研究进展[J].生物灾害科学,2018,41(01):11-15.
作者简介:甘仙凤(1985-)女,广西扶绥人,本科,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9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