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的特点及成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留守儿童聚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暴力事件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寄宿制学校的现状
  城乡结合,留守儿童聚集是寄宿制学校的最大特点,各种不同层次的家庭背景学生混和,基础知识千差万别的学生汇聚一起,学生人数多,老师短缺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现状。
  1.留守儿童的认知
  寄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很被动的,家教的缺失真的很令人头疼,一个班上留守儿童约占了一半,年复一年的这些孩子也习惯了没有父母的陪伴,也就有一部分学生变的懒散了,家里的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很难管教孩子的,管的严厉些,有些父母不愿意,尤其孩子的妈妈会觉得把孩子说骂了,心理难受,因为他们常年在外,只有过年才回来,这样他们自己内心也觉得内疚,只能极大的满足孩子的一些个人要求,而这样的爱是极不平衡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走向两个极端,好的会更加懂事,理解父母的不易,而另一部分孩子则会变得自私,偏激,同时自卑心理也会慢慢的生根发芽,比如同班的孩子父母都在,如遇到大型活动父母来到现场鼓励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一部分父母在外的孩子就会极度自卑,结合上面两个因素,一方面爷爷奶奶管不了,一方面自卑心理加剧,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下滑,可以说这样的孩子离校园欺凌又近了一步。
  2.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偏差,社会情感教育缺失。
  寄宿生的许多家长他们对于孩子未来的教育缺乏认知,觉得考上了大学回来后还是就业不了,于是家长从心理也就慢慢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了,孩子对未来前途目标渺茫,学习缺少梦想。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对家庭、社会没有感情,缺少爱和责任。这是寄宿制孩子教育的现状。
  二、校园欺凌成因分析
  校园欺凌事件不仅对被欺凌者的身体上有“外伤”,而且在其内心留下了严重的“内伤”,甚至成为一生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1.家庭因素
  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正是社会情感教育缺失的主因。寄宿在校的学生在学校的言行,无不带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在激烈的现代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受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变得浮躁、虚荣、功利和世俗。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孩子是家长的事,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孩子吃住在学校,责任应该由学校承担,他们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学校,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打电话让家长来校了解情况,部分家长,满口粗话,家庭暴力不断,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不用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的心理和习惯;让孩子在成长中不懂得爱和感恩,慢慢的孩子对亲人、同学和社会缺少感情,甚至是畸形的心理,也是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
  2.学校因素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方面,大部分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还处于“以看管为主,以不出事为原则”的低水平,学校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心理状况往往缺乏关注和引导。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24小时都在一起生活,这就为校园欺凌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
  3.社会因素
  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影响和干扰。有些寄宿制学校处在郊区,周围有不少小卖部,店员偷偷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有些移动商贩隔着校园围墙给里面的学生兜售食品或其他物件,学校值班教师、领导驱赶干预效果甚微;商业性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校园欺凌解决对策
  1.家长重视
  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既要教导孩子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处理问题和珍爱生命,又需让学生明白,必须为自己欺凌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友善教育,这粒友善的种子就会逐渐在孩子心灵开花结果,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全的个性。自然而然,这些孩子将来能在学校以友好的方式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愉快地学习与相处。
  2.学校教育教学要渗透社会情感课程
  孩子对家庭、社会缺少爱正是社会情感教育的缺失。因此开设社会情感教育课程,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社会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作为教育管理人员和老师,要密切注意在校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多多深入到班级,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状态,遇到学生厌学、胆小怕事、同学纠纷、情绪变化异常等情况,或接到学生的反映、求助时,一定要认真、及时、有效处理,拿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对于出现欺凌苗头的一定的进行打压、批评教育,必要时沟通家长共同处理。如果老师和学校对于欺凌现象视而不见或者处理不当,一方面往往会助长欺凌者嚣张气焰,欺负他人有恃无恐,变的无法无天,另一方面对于受欺凌者是二次伤害,使受欺凌学生无法得到学校、老师的保护而对学校、老师失去信心,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所以学校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的社会情感教育课是很有必要的。
  3.社会教育與预防
  社会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氛围。学校欺凌的防治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督促中小学安全教育、安全风险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发生的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的事件,要从有利于恢复孩子身心健康、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学习的立场出发,理智、冷静的处理和看待争端,避免情绪化宣泄和媒体的过度曝光,对欺凌者,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对于受欺凌者,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1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