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州区大进镇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介绍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茶叶生产、加工现状,以及新科技推广应用现状,分析大进镇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进镇茶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茶叶;产业现状;对策;建议;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0.012
  大进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镇(乡)之一,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北部山区,集镇距主城区61 km,环山拥抱,海拔299~2 218 m,在大巴山南坡与重庆平行岭谷结合地带,多丘陵、中高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6.2 ℃,年降水量1 260 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照时数1 200 h,年无霜期250 d,绝对最低温≥-3 ℃,≥10 ℃的年积温
  5 000 ℃以上。大进镇地域广,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高,特有的山地、丘陵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是国家优质的高山生态茶产地、重庆市开州区茶叶主产区。目前,茶叶产业已成为大进镇三大骨干特色产业(茶叶、蔬菜、中药材)之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产业现状
  1.1 生产现状
  开州区大进镇产茶历史悠久。据《华佗食经》记载:“(茶树)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益州,中国古地名,古代九州之一,其范围覆盖现在的四川省、重庆市全境,陕西省南部,云南省西北部[1]。大进镇属秦巴山区,系南北朝刘宋时期巴东郡巴渠县所在地,是古代巴蜀茶产地的一部分,境内山多林密,溪沟纵横,土壤肥沃,南北差异性气候在此交汇,有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是巴渝产茶历史最悠久的镇(乡)之一,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茶叶种植面积最高曾达1 333余公顷,年产干茶1 000余吨。
  茶叶是大进镇的传统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在海拔500~1 200 m,茶叶遍布在各村。茶树栽培方式多样,山地特征明显,种植方式有条栽和丛栽,以条栽为主。种植模式有净作和旱地间套作,其中套作形式多样,包括“茶—粮”“茶—蔬”“茶—果”“茶—豆”和“茶—林”等。主要品种是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到2017年底,全镇现有茶园333 hm2,可采茶园200 hm2,产量98.2 t,产值491.7万元。同时,新建茶园上规模、见成效。开州区紧紧抓住脱贫攻坚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契机,集中人、财、物,立足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大力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2017年8月开始筹建,12月启动建设,用2年时间建成了以大进镇红旗、年华、群和3村为核心的重庆市最大的单体高质量生态茶园,面积400余公顷。主要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蜀永2号和特色种黄金芽。
  1.2 加工现状
  大进镇有3家小型民营茶叶初制加工企业,均已经营20多年,集中在集镇。茶企规模不大,均为绿茶加工企业,年加工名优茶5余吨,大宗茶80余吨,所加工茶叶色绿、香高、味醇味爽,品质较好,深得消费者喜爱。全镇茶叶品牌5个,其中包括历史沉淀厚重、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巴渠”茶叶品牌。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从近几年重庆市及全国茶叶产品的抽样检查结果显示,大进镇茶叶农残检出率基本为零,但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滞后。
  1.3 新科技应用现状
  近年来,开州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脱贫攻坚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契机,在重庆市委组织部扶贫帮扶集团、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等部门的倾力指导、帮助下,开州区上下一心,坚持科技兴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按照“茶树良种化、茶区园林化、茶园水利化、栽培科学化、生产机械化”的要求,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扶贫产业。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开州区用2年时间建成了以大进镇红旗、年华、群和等村为核心的万亩依山连片生态茶园,初步形成茶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并于2019年9月25日在基地成功举办了以“千年茶龄吐新芽,产业扶贫见成效”为主题的开园采摘活动,深得业界专家、领导好评。
  1.4 主要成功经验
  1.4.1 科技支撑,加速茶园投产
  依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和开州区茶叶专家顾问的技术支撑,围绕“生态、安全、优质、高效”发展思路,集茶树良种、合理密植、地表覆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于一体的高产高效技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物资、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实施,部分茶园已完成3次定剪,提前1年陆续投产,效果显著。
  1.4.2 培育新型主体,创建专业合作社
  因地制宜采取行政引导,专业合作社独立運行,群众自愿参与,以“土地折价入股+现金入股+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入股”的模式组建了开州区红旗、年华、群和等7个村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让全村农户都有固定分红和收入,调动了农户种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1.4.3 茶旅融合发展,助推脱贫增收
  合作社依托新建万亩茶园,拓展农业观光、采摘、制茶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村民增收增效。通过“强化利益联结”“务工增收”“承包茶园管护”“免费技术培训”等方式,使贫困户增收减贫。
  1.4.4 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耕制试验与示范为抓手,以高产模式攻关田块示范为载体,积极开展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快良种、良法、良制的应用普及,加快推进生产标准化。在生长关键季节,组织开州区各乡镇农技干部、科技示范户、种茶大户到现场观摩学习关键技术。   1.4.5 培育产业龙头,打响茶叶品牌
  按照《开州区大进镇有机茶叶基地项目核心区项目建设规划(2017—2020年)》,在大进镇红旗、年华、群和3个村各建成1个集收青、加工、仓储、检验等设施于一体的茶叶加工厂,年加工鲜茶叶4 000 t(规划区2 200 t,规划区外1 800 t),年加工名优茶100 t(干茶),目前项目正在扎实有序有效地推进中。开州区政府正在加紧研究制订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进、培育1家国内现代化知名企业来镇投资兴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渠道拓展、知名品牌引领、茶旅融合升级,积极推动茶品种、品类、品质、品牌一体化,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打响茶叶品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条件薄弱,综合效益低
  老茶园大多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标准低、质量差,茶园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差,茶园整体产出水平低。茶叶加工企业小、厂房陈旧、设备简陋落后,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连续化、机械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导致茶叶加工品质不高、不稳,茶叶品牌不大、不强,效益提升越来越难。同时,尚无精制茶厂、再加工茶厂、深加工茶厂,产业链条短,附加值没有发挥出来,茶叶生产、加工综合效益低。
  2.2 栽培、加工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
  茶农思想观念落后,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等知识严重缺乏,广种薄收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种植、加工技术不高,又缺少(或舍不得)资金投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难度大,种植生产基本靠人力,大多采用作坊式手工制茶,机制茶生产靠经验,生产水平参差不齐。
  2.3 经营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
  1)企业经营分散,效率低下。在经营过程中各企业各自为政,随心所欲,经营分散,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缺乏有效协作,没有形成一批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将市场和基地连接起来,使市场导向不力,政府行政推动难度大。同时,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实力不够,市场适应能力、安全生产能力、仓储加工能力、营销推介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较弱,推动茶业发展的能力不足,优势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导致经营综合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低。2)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茶叶企业规模小、品牌多而散,区域辐射窄,品牌推广落后,名牌缺失,没有国家、市、区(县)级知名品牌,影响力低,难以推广到区外、市外、国外茶叶市场。产地缺乏专业市场、专业营销队伍,茶叶营销主要集中在镇内和产地周边乡镇。区内外营销渠道、网络市场开拓不够,基本上还未走出开州。
  3 对策建议
  3.1 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以助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优化布局、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围绕绿色、质量、创新发展理念科技兴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茶叶基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适度规模化发展,提质增效,集成创新技术,整合茶业资源和优势。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产业效益化体系建设,倾力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市场品牌。拓展精深加工、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清洁化、机械化、智能化,全面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发展重点
  3.2.1 做大基地,进一步做亮特色
  根据大进镇生态环境区域特点、市场需求、种植目的和前期生态茶园打造成功经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破村界、社界,拓展万亩生态茶园,完善基础设施、设备,连点、连线、连片扩大种植规模。结合景观布置,融入旅游元素,做大、做强、做亮重庆市最大的单体茶园,实现品种专用化、种植加工多元化、产业融合化的高标准现代茶叶基地,科学配置规范茶叶加工厂,壮大茶叶特色产业。
  3.2.2 加快引进推广节本高效技术,进一步增产增效
  加强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培训,优化组装、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大力开发无公害、生态有机绿茶、红茶,建立高标准生态旅游茶园。有条件的地方加速推广应用小型农机配套技术,推广小型农机具进村入户,建立优质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化种植。同时,强化名优茶、大宗茶加工配套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制订茶叶生产、加工标准,优化茶类结构和产品结构,组织实施茶叶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促进茶叶高产稳产、加工上档升级、茶业增产增质增效。
  3.2.3 创新机制,进一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导、培育新型茶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或涉茶公司,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基地”等模式,推进规模化经营,壮大规模化生产,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依托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茶叶重点村扶持发展一批以机耕、机剪、机采、机防、田间管理指导等为主的专业化服务队,开展种苗统购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茶青统收统制、市场统管统销等服务,提高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组织化程度。
  3.2.4 强化宣传,进一步搞好市场营销
  1)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巴渠茶文化主题,挖掘巴渠茶文化丰富内涵和精髓,讲好巴渠茶文化故事,展示巴渠茶文化独特魅力,扩大影响,让广大消费者了解茶叶药用保健功能,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深度融合,引导消费者饮茶、购茶、购大进巴渠茶。2)依托区、市和国内成熟茶叶市场抓好市场营销渠道建设,通过直销、代销、电商营销、农超对接、连锁营销等方式,抓好市内外、区内外、城乡营销渠道。3)举办大型茶事活动、专题宣传推介活动、饮茶日活动,让“巴渠茶”进机关、进酒店、进社区;引导企业积極参加博览会、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营销。4)加快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落实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实施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健全源头管控机制、质量安全程追溯体系,抓紧抓细申报国内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一标等认证,通过现场体验、网红推荐等渠道扩大销售。5)狠抓品牌建设,突出质量立茶、品牌兴茶。依托区域茶产业联盟和三峡公用品牌“借船出海”,积极参加制订生产规程、加工工艺、品牌使用规则等,主动参与,抱团形成合力,与茶产业集群联动,全面提升自身运营能力,推动企业作为品牌经营主体,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商标注册,制订企业标准,推动技术创新,改良生产工艺,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塑造本地企业巴渠品牌核心价值,做实做强品牌营销。
  参考文献:
  [1] 郑宽明,李天芳,王东生,等.汉中地区茶叶产业集约化经营方法及途径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0-03-08
  作者简介:姚朝富(1966—),男,重庆开州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茶叶技术推广。E-mail: 2473904189@qq.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