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型推进名著阅读的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的整合,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外部相关学科的整合。项目式学习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比较可行的策略。在项目式学习的驱动和指向下,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化和浅表化。基于项目学习的《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教师在分析《朝花夕拾》的文本特质的基础上,通过四大课型,多个任务群来推进教学。关注学生任务驱动意识下的“真读”,强调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自主性、主动性,关注学生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在整本书中将言语实践、生活实践互通互联,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四种课型;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6-0010-02
  【本文著录格式】虞颖婷.课型推进名著阅读的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以《朝花夕拾》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16):10-11.
  读整本书在教学实践中举步维艰。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大,学生无暇读书;有的学生急功近利,读书只是为了考试,背背人物情节就万事大吉,这就造成学生阅读量小、面窄、质差。教师层面也存在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如何细化每天的读书任务,如何使读书真正走向深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如何导读,如何促读,对于不同文体该使用哪些有针对性的策略。这使大部分教师缺乏“必须做”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勇气与动力,更缺少“懂得做”的策略,行动的开展远远滞后于理念的普及。
  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统编教材“名著导读”所介绍的《朝花夕拾》一书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建构阅读课程,通过四种课型推进、组织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改变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制定阅读目标,在通读文本后有更深刻的思考,拓展延伸。
  一、思维导读课——激发兴趣,明确阅读计划
  思维导读课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活动,让学生粗略感知整本书的内容,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借助与本书相关的影视作品,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可以巧拟谜题、故设悬念,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读序阅跋,浏览目录,提取要点,了解概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是调动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参与读书活动。
  兴趣的“保鲜”需要合理的计划支持。在感知全书概貌的基础上,我通过制订阅读计划来分解整本书的阅读任务,真正做到有效阅读。于是我将前期阅读本书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阅读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阶段目标、阅读建议、阶段评价。以下是阶段一的范例展示。
  阶段目标:快速阅读全书,感知作品主要内容,了解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经历;初识鲁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阅读建议:用一周时间快速阅读全书,了解十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罗列一下书中出现的人物(阶段二的目标是精读全文,对人物描写进行批注)。
  阶段评价:阅读方式评测,回顾本阶段的阅读,从四个方面对自己的阅读做出评价,前三项在相应的括号内打钩;知识内容评测,基本内容积累型,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      ”“       ”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①批注式语言赏析型: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说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品析策略推荐:推敲修辞、推敲词语、推敲句式、推敲标点等。
  ②表达看法型,在文学作品中,把作者情感传达给读者的媒介有很多,作品的色调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色调有冷暖之分,读完《朝花夕拾》,觉得这本散文集的色调是怎样的?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设计目的:搭建合理支架,帮助学生会读、读懂、读好,培养阅读的关键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格。
  二、过程指导课——有效监督,提升阅读质量
  《朝花夕拾》的主题阅读有很多方面,在阶段三的通读指导,我是根据课文要求的“梳理人物形象和情感”这一专题,进行形象梳理,以人物小报、思维导图、撰写心得、朋友圈制作等方式呈现对作品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作品庞杂的信息分类归纳。在过程指导中的具体步骤如下。
  阅读任务:罗列书中的人物,并将其分成:男人,女人,动物,鬼神四类,共九个重要形象;再次精细阅读原文,画出人物有关的句子,并做上批注;概括与人物有关的情节;找出人物相关的背景和身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创作任务:在精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九类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分别制作小报;理解了人物性格特征之后,通过指导要求学生“以百草园为基点,以鲁迅的名义发朋友圈,根据各色人物形象,输出他们的评论,活用人物形象”。
  这样类似的任务还有很多,要根据名著的特点来设定,如《西游记》就可以设定画神仙小报,妖怪扑克牌,取经路线图,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孙悟空取经是失去自我还是找回自我”的辩论赛;《骆驼祥子》可以写小传,出人物展览;《海底两万里》写航海日记,潜水艇简易图展评等形式理清思路。
  设计目的:通过通读指导题调动学生的兴趣,明确阅读范围、阅读任务和重点能力指向,通过阅读任务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自主阅读,并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重点突破课——凸显价值,实现内容统整
  筆者借助2019年下半学期越城区开展的阅读指导课这次机会,以“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借助思维导图探究鲁迅情感中的爱与憎”这一主题,展开阶段四的项目,引导学生在之前理解了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以下简述我的教学设计。   1.成果回顾
  2.明确本课探究主题,以阿长为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探究阿长的性格形象、事迹以及鲁迅对她爱与憎的不同情感。
  3.深入引导,挖掘主旨,思考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情,爱和憎的更深层意义是什么。结合文本历史语境,读者阅读语境,作者创作语境,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情感和这种人物或感情背后的象征意义。
  4.掌握思路,学以致用,借助这样的思考方式:“人物事迹——人物形象——作者情感——结合背景——人物和情感的象征性探究”,小组自由讨论,绘制其他主人公的思维导图。
  5.呈现任务安排(时长安排20分钟左右,展示15分钟),方法链接:思维导图、比较阅读、结合背景;工具运用:充分结合名著、课本阅读提示、旁批、前三个阶段任务表、A4纸、不同颜色彩笔;活动形式:六人小组为单位;活动内容:分析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爱憎情感,联系背景身份地位,理清象征意义;各组展示作品和构思:你认为你的作品好不好?好在哪里?是否清晰?如何调整?
  6.经验总结,在多篇目链接材料,批注中横向分析人物形象;借助思维导图等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纵向探究作者情感价值和象征意义;明确项目式研究是一个专题的过程,为开拓其他专题做范例。
  设计目的:重点突破课以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在巩固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在互动碰撞中,实现内容的统整,让文本生发出丰富的创意,让学生深入把握这一专题的作品内涵。
  四、专题拓展课——深入探究,架起多角度桥梁
  以上三种课,对名著阅读的一个专题做了深入探究,但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远远不止于此,鲁迅的作品是深邃的,也是错综复杂的,其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多面体,对其一生文学与文化活动所涉及的任何一个分支的解读和认知,如果只注意到其中一个方面,免不了掩盖和遮蔽另一个方面。因此,基于文本的实际情况,笔者又一次开展了阶段五——“专题创设活动”,要求每位学生自定义一个较好的专题,写好专题理由、意义、探究的目的、探究的方式等,在两个班中选取最好的七个专题,结合课文中的三个:“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共组成十个专题,分成十组进行探究,再次进行读书汇报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以下是所执教两个班最终确定的十个专题。
  设计目的:对于《朝花夕拾》类的散文集阅读而言,用类比、对比、互补方式关联文本,既是文本之间外部关系的建构,具有主动而自觉的教学价值,更能彰显阅读任务的群聚关联意义。多篇参读的互文走向多元多维的群文阅读,教师可以在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结构艺术等多个方面建构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指向特定的学习任务。根据需要和自己的研读认识,学生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主动积极学习,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有机结合,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效果自然不同。这样的任务群,是基于架构性、诠释性、评论性的分析性阅读框架,从阅读进程的导控、阅读任务的设计、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支持。
  通過以上课型,几个阶段,教师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中进行的项目式阅读策略指导,每次指导都有相应的阶段性目标,阶段性实施方法,阶段性评价策略,阶段性方法指导以及阶段性的成果展示。以阅读策略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目的不单单指向文本本身,更重视教会学生思考与追根究底的策略,而这些策略等于给他们提供了培养个人阅读习惯的利器,更会使名著阅读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学习中发挥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莉霞.活动理论框架下的基于项目学习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刘春文.初中语文读写教学探微[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
  [3]萝拉·罗伯.阅读教学实战策略[M].台北:天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6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