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谈名著阅读导读教学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让中学生享受到优秀的文学艺术的熏陶,还能让他们体悟人生的经验与智慧。在语文考试中,素有“得语文者得天下”之说,学生要想在语文科目上取得高分,广泛的阅读是关键。我国的古典小说文学水平虽高,但初中生受知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阅读名著小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导致他们对名著的阅读往往兴趣乏乏。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古典小说的兴趣?笔者以《水浒传》节选章节《智取生辰纲》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阐述,希望通过“以问促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论”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水浒传》整部小说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名著阅读;导读教学;以问促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论
  《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四大名著,以其独有的思想与艺术魅力饮誉于世,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但初中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往往对此类名著小说兴趣乏乏。如何提高学生对古典小说的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乐趣,扩大阅读面?下面,笔者以《水浒传》节选的《智取生辰纲》的教学实践为例,谈一谈在教学中用“以问促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水浒传》整部名著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其余章节。
  一、以问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授课伊始,笔者就板书几个问题:1. 杨志的外号是什么?2. 梁山好汉人人都有外号,书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你能叫出几人的外号?3. 智取生辰纲的“智”体现在何处?问题1较为简单,学生纷纷抢答:青面兽杨志。问题2稍微难一点,只有两位读过绘画本、连环画版《水浒传》的学生能说出“智多星吴用”“托塔天王晁盖”的外号。而“入云龙公孙胜”“赤发鬼刘唐”则无人知晓。“三阮”里谁是“立地太岁”、谁叫“短命二郎”、谁绰号“活阎罗”也无人清楚。问题3的难度更大,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一遍后,他们的回答还是较为片面。
  笔者收集了一些人物卡,通过PPT将课文里出现的九位梁山人物向学生展示,内容是各人的人物形象、外号、姓名,进而引出《水浒传》里描写了一百单八将,还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的排行榜。大家耳熟能详的“及时雨宋江”“武松打虎”“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乃至“西门庆”“潘金莲”等,都出自《水浒传》,学生对《水浒传》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教学中“以问促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名著,通过问题引出节选章节以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整部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以读促思,提高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智取生辰纲”主要体现吴用的“智”。笔者让学生深入阅读一遍主要情节后,再分四个小组交流讨论,选智用“天时、地利、人和(人心)、计谋”中的一个因素,思考吴用“智”在何处。
  经过初读、带着问题深读以及小组讨论后,选到“智用天时”的小组能很好地概括出“天时”选择的时机非常好。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时值六月正午、天气炎热,押送生辰纲的队伍行走了很长时间了,正是又累又渴,最希望得到休息的时候。
  选到“智用地利”的小组也能说出“地利”好在哪里。
  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黄泥冈方圆七八里都没人家,时常有强盗出没,正是个打劫的“好地方”。
  选到“智用人和”的小組则回答得较为简单,只指出了杨志和众军汉的人“不和”:众军汉想休息、想买酒解渴,杨志却要继续赶路,担心酒中被下药不让众人喝,“人心”不齐。
  笔者进一步扩展了“人和”的概念,让学生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除了杨志和众军汉的矛盾,还点出了扮作酒贩的白胜和杨志的“矛盾”、白胜和吴用的“矛盾”,画出了几处描述他们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分析作者通过这种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能清晰而深刻地突显人物的个性。
  选到“智用计谋”的小组概括得也比较片面:用演戏的方法骗了杨志他们上当。至于怎么演?精彩在何处?具体是哪些“计谋”则不能详细说明。笔者借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三计”向学生概括这场戏:
  1. “以逸待劳”——晁盖等人早早就等在松林里乘凉了(逸),而杨志他们却是又热又渴(劳)。
  2. “瞒天过海”——七个人扮作卖枣的,货物车辆都准备的妥妥当当,让杨志误信他们真是“枣贩”,将注意力放在了后面才来的“酒贩”白胜身上,担心他买下了蒙汗药的酒,而放松了对晁盖七人的警惕。
  3.“偷梁换柱”——“枣贩”甲首先“贪小便宜”,喝完掏钱买的一桶酒后,又在另一桶新酒里多兜一瓢酒故意喝给杨志一行人看,以证明该桶酒“没问题”。趁“酒贩”去追时,另一个“枣贩”也从松林里走出来,学前一个用放了药的瓢去舀酒,却故意给“酒贩”机会夺走手上的瓢将酒放回桶里,不漏痕迹就完成了投药。
  短短的几行文字,就将两个“贪便宜”的“枣贩”(刘唐和吴用)、“小气”的“酒贩”(多一瓢酒都不肯送)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整场戏也一气呵成,让杨志和众军汉丝毫没有联想到“枣贩”是“酒贩”的“托”。
  通过“以读促思”,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感受《智取生辰纲》语言明快、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字魅力,提高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水浒传》其余章节的阅读期待。
  三、以思促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讲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其中固然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好汉行义,但也不乏杀人不眨眼的凶徒行恶。《水浒传》宣扬的虽然是“侠肝义胆、替天行道”的主题,但初中生缺少人生阅历,思想相对单纯,容易冲动,看到书中打打杀杀、除暴安良的故事,不自觉就会模仿,很难看到其表象背后百转千回的人际关系和尔虞我诈的算计。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观点,用来劝谏青少年别走歪路。
  课前笔者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下背景:杨志一行人押送的是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送给蔡京作为生日礼物的十万贯金珠宝贝。临近下课,笔者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晁盖一伙人的行为?学生讨论的气氛很热烈,但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种意见:一是抢得好,梁中书活该;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抢劫不好,不应该抢。
  笔者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说起,简单阐述了一下社会环境和仁义道德的关系,提示大家注意小说的写作背景。特别指出《水浒传》构造的社会,是一个民不聊生、法制被破坏的社会,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也是天下大乱的时代。我们不能完全用当代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的法理和道德标准去评价水浒中的人和事。笔者先给学生打了预防针:小说和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不一样,电视连续剧里的梁山好汉是被编剧美化了的英雄好汉,而小说《水浒传》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好汉们虽然“行侠仗义”,可坏事也干了不少,就连打虎英雄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时也杀红了眼,连妇女小孩都不放过。例如本节课里,晁盖一伙抢的虽然是梁中书搜刮百姓的“不义之财”,可他们的行径却也不算“劫富济贫”。如:
  (第十四回)吳用道:“……聚几个好汉向山凹僻静去处取此一套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
  他们劫了富却并未救济穷苦大众,目的也是花天酒地图自己快活。
  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笔者用“以问促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论”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整部《水浒传》的兴趣,引导他们感受古典小说的文字魅力,又将小说的背景进行客观分析,避免小说中的糟粕影响学生的三观。这样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稼雨.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逻辑关联[J].明清小说研究,2005(02).
  [2]陈建平.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马晓虹,张树武.论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与传播的当代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5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