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文章以“东汉铜奔马——中国旅游标志”项目式学习为例,总结出围绕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即通过初观、细品、慎思、笃行四个环节,完成项目式学习。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 铜奔马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69-03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内容,不仅揭示了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的本质,也是教学实践的必然追求。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通过创设和生活相关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歷史学习和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实际体验、自主探究、内化吸收的过程中,以合作形式完成项目要求并达成最终学习目标的一种习得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个具体的项目主题,充分挖掘、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探究、合作、体验中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历史学习任务。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探索创新、团队合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体会、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出土于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江及其妻的合葬墓中,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东汉铜奔马的产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繁荣和西北多天马及河西走廊养马业的兴盛是分不开的。
  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览不同的历史教材,立足项目主题和活动目标,分析、比较、选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将其整合到项目式学习的内容之中。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时既要遵循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的逻辑,强调遵循学生学的逻辑。课程的运作着重在四个环节:初观、细品、慎思、笃行。
  一、蓦然回首——初观作品
  以《东汉铜奔马》一课为例,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地建立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初观即课堂的最初阶段,即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最初印象,从学生的视角去认知这个美术作品。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呈现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美丽之处:或艺术地位、或情感寄托、或思想表达、或历史写照、或时代意义。以下是《东汉铜奔马》第一个环节的课堂呈现:
  在初观环节,展示东汉铜奔马仿制品,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作品。教师设置了连环问题。问题1:这是一幅什么作品?你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个作品?问题2:知道这个作品叫什么吗?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东汉铜奔马的外观一一铺陈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物说史。
  在鉴赏铜奔马的时候需要了解铜奔马的出土地点,通过历史与地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有空间感知意识。课中设计的初观环节均是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让学生观察美术作品,以物说史,让学生在与作品初次见面之时形成自己对该作品的理解。而教师的设问和引导只是搭建思维的梯度,可以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发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作品的新认识。
  二、灯火阑珊——细品作品
  细品,这是《东汉铜奔马》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此环节既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呈现,以历史与社会教师或美术教师的讲解为主导,更以学生为主角。该环节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铜奔马的技法、历史地位等知识,侧重于美术的专业性,突出美术的含义,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铜奔马微微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汉代雕塑虽然不如秦代的高大与细致,但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写实性,相比秦代雕塑的静穆,更多了些运动感。东汉铜奔马也是如此,比例匀称,造型精准,虽然没有过多细节的刻画,却概括性地传达出其基本形体与动势。人们在驻足观赏时,都为此设计惊叹不已。铜奔马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气势,恰恰是大汉民族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以上教学环节从美术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东汉铜奔马的力学之美。铜奔马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行空天马与飞雀。马踏飞燕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使之蕴含着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表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
  三、格物致知——慎思项目
  慎思,即谨慎的思考,这是《东汉铜奔马》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此环节是课堂的重点,也是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在慎思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把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成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和探究的项目,让学生对项目问题进行解决。这需要教师在之前的教材编写中下苦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支撑来链接美术元素和历史价值,挖掘美术元素中的历史价值。以下是《东汉铜奔马》第三个环节的课堂呈现:
  师:对于铜奔马,同学们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生:它是怎么来的?它的外形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
  师:对于同学们的提问,我们将它概括为外观造型、制作工艺、历史由来、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并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东汉铜奔马》。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挑选我们所要研究的项目。
  学生选择项目后,师:请组长先在纸板上写下你们组的问题,结合教材,以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你们组的项目,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
  师:通过项目活动,我们的探究也有了一些成果。先秦时期马的艺术造型多显敦实质朴,到汉代,高大俊逸的“天马”形象开始出现在各类雕塑与绘画中。下面请第一组从外观造型角度欣赏东汉铜奔马的美。
  第一组,汇报。
  生: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东汉铜奔马的外观造型。铜奔马嘴巴张开,昂首嘶鳴,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具有稳定性。
  师:感谢第一组同学,带领我们从外观造型探寻了东汉铜奔马的前生。郭沫若是铜奔马的伯乐,他曾写道“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
  生:我们组认为东汉铜奔马的美,在于力学之美。
  第二组,汇报。
  生: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制作工艺。青铜器马踏飞燕的铸造工艺一直有争议,其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方法。一为雕砂模铸造,就是在两块砂模上雕刻出两个面后合在一起再浇筑铜液,冷却后打磨掉两片砂模留下的接缝处的痕迹。二为石蜡法铸造,先用石蜡雕刻出成品的样子,放入湿砂成型模,然后浇筑铜液,由于铜液温度很高、重量大,注入的时候直接把石蜡融化流出模体。
  师:感谢第二组同学,带领我们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探寻了东汉铜奔马的前生。
  问:为什么铜奔马的肚子是空的呢?
  生:为了减轻马的重量保持平衡,我们组认为东汉铜奔马的美,在于工艺之美。
  第三组,汇报。
  生: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承包的项目)是历史由来。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说道,“武威的这件铜奔马是一件特殊的青铜器,它不是一个实用的器物,同时它也不是专为殉葬而制作的一件随葬品。它所象征的这种形象是‘天马’,也就是‘汗血马’。这是从汉朝开始开辟的通向西域,一直通向欧洲‘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特产”。可见东汉时马在丝绸之路上为促进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点说,“马踏飞燕”的出现,见证了东汉时代丝绸之路的文明和河西走廊的繁荣昌盛,更说明铜奔马在丝绸之路出现的时候就存在,历史久远。
  师:感谢第三组同学带领我们从历史由来的角度探寻了东汉铜奔马的前生故事。马在古代历史中常用作军事战争,马还是商业往来的交通工具,因此马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我们组认为东汉铜奔马的美,在于历史之美。
  第四组,汇报
  生: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东汉铜奔马的现实意义。马是古代陆地上速度的象征,而燕子是天空中速度的象征。马踏在飞燕身上,有一种“天马行空,无所羁缚”的感觉,充满体现了自由与开放。“马踏飞燕”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马踏飞燕”现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既体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我们组认为东汉铜奔马的美,在于速度之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程研究的重点。在慎思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提问并归类,转换再归纳成项目,然后申请项目进行合作探究,最后进行小组汇报,在此过程中要突出研究性。其中,涉及信息获取、概括能力、提问能力、合作意识等要求。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堂材料支撑来链接美术元素和历史价值,挖掘美术元素中的历史价值。在课前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情,在课的设计中做到有梯度,层层推进。在课堂中抓住生成及时追问,特别是在转换项目、项目设置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点拨,培养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高层次思维。比如,通过理解、综合、应用、评价和创造等,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特别是批判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得到培养,从而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这也是本课程研究的意义。
  四、知行合一 ——笃行
  笃行,是《东汉铜奔马》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本课的归纳总结,属于反思提升阶段。笃行是项目式学习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典型特征,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通过再现简易版的“失蜡法”来感受古老的文明。具体步骤如下: 1.将15毫升的水倒入量杯中。 2.用画笔沾一些颜料,使颜料与水溶解。3.将袋子中的40克石膏粉倒入量杯内,搅拌均匀。4.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5.静等石膏小马凝固脱模。6.形成脱模后的石膏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无法让自己重新置身于历史现场之中,但可以在笃行中感受历史的氛围;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历史的真实,但可以借助历史还原尽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的真实。笃行,可以让我们跟历史面对面。了解历史魅力,是感受历史之美的最好方式。笃行从实践层面了解所学内容,化理性为感性,拉近与所学内容的距离,无疑是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服务的。本次实施策略是制作铜奔马的学习小组对他们所研究的项目进行描述,并且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作品可以反映出他们在项目式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
  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项目参与过程中,学生由个体的被动学习转向协同的能动学习,由表层学习转向深入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其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探索性的学习不断深入。学生作为历史结论的发现者、综合者和陈述者,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科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养成。
  [   参   考   文   献   ]
  [1]  雷铭,朱立明,武丽莎 .融入与充实:从核心素养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8(2):76-81.
  [2]  魏翔行.也谈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J].社科众横,2007(8):140-141.
  [3]  田红彩.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变迁”项目式学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8(2):37-42.
  [4]  倪梁怡.基于项目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PBL在陶艺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12):99-100.
  (责任编辑   袁   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