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少年儿童在进入校园后赋予一种光荣的身份---少先队员。少先队员身份认同,是儿童思想意识发展的关键,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着价值观和信念的熏染,对少年儿童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展产生影响。本文以强化身份认同意义为线索,通过少先队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了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路径,从而为推动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发展和少先队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身份认同 少年儿童组织
  中图分类号:D432.5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化的主体是有“自由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思想意识的认识,形成和改变自己思想意识的能动过程 。儿童社会化是通过媒介进行儿童思想意识认知,明确其身份,培养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的过程。少先队培养教育中,注重少先队政治属性这一特殊性质,强调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不仅对少先队思想意识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同时也为教师看待儿童社会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促进少先队进一步的发展。
  1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内涵及意义
  1.1身份认同的内涵
  身份的认同是多重的,多重认同是分层次的。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得出的观点主要为了研究:一是对“我是谁”的认知研究;另一个是对与自己所在某一群体或者具有相同一致性的事物属性认知研究。身份认同的研究即一个人关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知并且在自己所属群体中对自己身份的认可,并伴随其认知上建立起的情感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少先队员身份的研究,根据少先队的特殊属性可以获得,少先队员身份是指儿童进入少先队这一组织所获得的一种身份,具有政治性。只有少先队员对自身身份有清晰地认知和高度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实现少先队组织教育目标。通过对自身身份的明确,才能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支持,少先队员身份是一种符号,将这种符号转化为内在的认同则是需要培养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感,主要表现为少先队员对于这一身份产生的归属感,责任感,光荣感等。增强少先队员身份认同,促进少先队组织更好的发展。
  1.2强化身份认同的意义
  儿童时期是思想意识形成的启蒙阶段,儿童政治社会化是指通过对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推动思想意识发展,培养其正确的情感及行为,形成正确的意识态度及价值观。学者张立波指出,儿童时期政治心理的构成,到成年时会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要把握儿童期发展的关键性。强化少先队员身份认同对少先队组织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一,少先队教育通过儿童日常生活中植入正规的组织活动进行社会价值观和信念的熏染,使儿童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人,形成少先队员身份认同,可以更好地帮助队-团衔接时身份的转化,在政治启蒙阶段奠定其思想意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身份认知,奠定基本的情感和行为,规范自身行为,实现自我教育。第二,使少先队员明确自我身份,主动意识到自己是组织中的一员,自愿产生对组织的情感倾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及自我身份的反思和实践,来提升少先队员主人翁意识,使其更好地发挥少先队员主体性,有利于提升少先队员参与少先队活动的积极性,是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领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意识的培养。第三,通过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在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后,使少先队员对自我身份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对自身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
  2少先队员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
  2.1少先队员主体性缺失
  少先队教育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组织教育方式,少先队员是少先队组织中的主要成员,因此少先队员应当在少先队的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不论是活动创造或是拓展,都应该以少先队员为主体,少先队员在少先队组织中应当发挥主人翁意识。就目前少先队活动而言,大部分的少先队活动中少先队员只是作为参与者,完成活动。少先队理论活动开展以德育说教形式为主,中队活动的开展基本上是以中队辅导员为主,计划活动内容,确定活动方案,安排活动任务。这种活动形式没有起到少先队员主人翁的作用,使少先队员仍处于受教育者的状态,无法发挥主体能动性。
  少先队员主体性缺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第一,人们忽视儿童独立性与主体性。第二,教师在少先队组织中对自身身份意識错误,在少先队组织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少先队员进行引导和帮助。第三,少先队活动体系建构不完善。少先队活动是最能够体现少先队员的主体地位。在建构完整的体系下少先队员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性。
  2.2少先队员对身份意识缺失
  第一,少先队员身份定位迷糊。进入校园的少年儿童第一身份是一名小学生,在经过入队仪式等相关内容后,被赋予了另一重身份——少先队员。少先队员身份定位是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关键,少先队员身份定位模糊导致少先队员角色体验不到位。例如:在少先队入队仪式中,第一次对少先队员这一身份进行体验你,激发的少先队员角色情感,通过你仪式感,让少先队员体验角色,使少先队员感受到身为少先队组织中一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而这种情感的迸发,随着仪式的结束呈逐渐淡化的趋势。同时,对于在少先队组织中但任少先队干部的同学和没有任何职位的少先队员进行对比,发现,少先队小干部通过参与活动等获得情感体验,更容易获得身份认同,更愿意投入导少先队活动当中。而没有担任职位的少先队员在组织中充当配角,不仅对自身身份模糊,同时对参与活动的性质也模糊不清。
  第二,少先队员身份知识薄弱。少先队理论知识是少先队身份认同的基础,少先队身份认同首先要对其身份有更好的理解,在被赋予少先队员这一身份后,少年儿童年龄尚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少先队组织,自身责任和义务缺乏认知,例如:大部分少先队员对队徽,队旗,队歌都有认知,但对于队旗的规范使用,敬队礼的标准姿势认知一知半解。对于少先队的队史,队章含糊不清。进而导致部分少先队员对自身身份不够理解,身份认同度较低。少先队员理论认知薄弱,理论认同感低,对身份认同也产生了影响。   第三,少先队员对自身权利与义务认知不清。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是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核心。少先队员自身到底拥有什么权利应当完成什么义务存在懵懂状态,缺乏系统,明确的认知。不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以及可以行驶的权利。
  3构建少先队员身份认同路径
  3.1加深少先队员理论认同
  大力加强少先队理论知识教育,加深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组织的认知。第一,少先队史体现了少先队从建立到发展成熟的各个历史阶段,可以激发少先队员情感认同,增强组织归属感,使少先队员因拥有这一身份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要在各个方面渗透少先队理论知识,了解队章,队歌,队徽,及少先队组织结构。第二,不断更新新内容,与时俱进,可以组织讨论或老带新等方式,将少先队发展内容渗透到少先队当中,加深少先队认知,增强归属感,继而增强身份认同。第三,发挥榜样作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认为观察者可以通过榜样学习达到一定的目的。“榜样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尤为重要。通过榜样的力量,利用先进事迹或身边的优秀事迹进行教育,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更好地促进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的认知,加深少先队员身份认同感。
  3.2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意识培养
  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进行思想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少先队生命所在。少先队员因年龄的不同在组织认知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呈现阶梯式思想意识启蒙教育,就目前而言,少先队活动的开展主要存在于集体,组织,国家三个层面进行思想意识培养,道德行为养成等。活动内容的实施缺乏层次性,活动内容并不适用于每个年级阶段,没有详细规划与设置。在很大程度上,绝大部分少年儿童并未理解少先队活动真实目的,从而达不到活动目标,缺乏活动体验,对自身身份意识淡薄。因此,促进儿童意识的培养,要结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情感认同发展规律,让儿童更好地融入少先队活动中,更好地体验少先队活动,才能更好地体会自身的权利与义务。通过不同的权利与义务中进行自我身份的反思,提升自我意识,养成一良好的行为习惯。
  3.3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
  少先队文化包含了鲜明的政治文化和组织文化兩个方面,因此在社会化进程中,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提升校园物质文化,优化校园环境。校园是少先队发展的主要阵地,是影响少先队身份认同的主观因素。例如,在开展少先队活动是,校园的布置要以少先队活动为主,体现少先队活动主题。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少先队员能够更好地进入活动状态,转变身份。第二,规范少先队制度文化。少先队制度是保障少先队活动有序进行的关键。优化少先队组织结构,规范少先队制度文化,有助于少先队的管理与教学。第三,做好少先队文化宣传。例如: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身份的象征,将红领巾以“商品”的形式进行宣传,误导少先队员对红领巾的认知,致使文化认知错误,从而对自我身份产生怀疑,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全社会应当帮助少先队营造良好的文化宣传,以正确的文化宣传引导儿童意识的发展,对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负责,从而促进少先队员成长与发展。
  综上所述,少先队身份认同能够更好地促进少先队发展,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少先队员正确的思想意识,从而加强少先队身份认同,在少先队组织中不断严格约束自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好地推动少年队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57.
  [2] 宋杉岐,张立波.流浪儿童政治社会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6):12-14.
  [3] 王晓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江苏教育,2018(40):38-41.
  [4] 全国少工委.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2015-09-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1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