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类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释放特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不同类型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共存重金属离子体系、有机质含量、沉积物粒度各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释放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各因素对沉积物吸附释放磷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0℃、15℃和30℃的增大速率分别为17.5%~23.7%和18.2%~38.3%;共存重金属离子溶液的加入加快了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减少了对磷吸附的总量;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存在会降低其对磷的吸附,太湖农场和湿地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其他点高,磷的吸附比降低了20.6%和22.1%;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释放会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沉积物吸附释放磷的影响顺序为温度>扰动>有机质含量>重金属离子影响>沉积物粒径。
  关键词:沉积物;磷;吸附;解吸
  中图分类号:X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9-0-06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9.070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adsorption and release in different types of sediments
  Yang Pengqiang,Huang He,Gao Rujun
  (Changjiang University,Jingzhou Hubei 434000,China)
  Abstract:Taking different types of sedim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adsorption and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oru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coexisting heavy metal ion system,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sediment particle size. Through use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it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adsorption and release of phosphorus in sedi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by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reached saturation equilibrium in about 10 hours,and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0 ℃, 15 ℃ and 30 ℃ are 17.5% ~ 23.7% and 18.2% ~ 38.3%,respectively.The addition of coexisting heavy metal ion solution accelerated the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 and reduced the total amount of phosphorus adsorption, that is, heavy metal ions inhibited the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 the presence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 would reduce its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Taihu farm and wetland sampling points have the largest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content.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points, the adsorption of phosphorus of these two  points accounted for 20.6% and 22.1%;the adsorption and release of phosphorus by sediment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particle size.The maximum release rate was 5.216mg/kg-1·h-1.The result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order of influence on the adsorption and release of phosphorus by sediments is temperature> disturbanc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heavy metal ion influence> particle size of sediments.
  Key words:Sediment;Phosphorus;Adsorption;Desorption
  土地、湖泊等生態系统中,磷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但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富营养化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磷的极大关注。沉积物是磷的主要存在场所,也是磷重要的“汇”与“源”。水中的悬浮物颗粒因受扰动与沉降等的影响,最终会沉积在底部,并且这些沉积物对溶解态的磷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同时磷的迁移转化也会随着沉积物的迁移、沉积物中磷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些固相中的磷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控制着上覆水中磷的含量。磷的吸附和沉淀被认为是水生生态系统中固相除去磷的重要机制。Sakadevan和Bavor[1]对湿地土壤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湿地生态系统的吸附作用能够去除污水中的磷,主要的作用有物理化学吸附、微生物摄取、植物吸收的方式。磷在水体中的吸附和释放与水体的扰动幅度、温度、pH重金属的含量、价态以及沉积物中磷的含量、磷的形态、有机质含量、沉积物粒度等因素有很大关联。相关研究表明[2],共存阴离子会影响氢氧化铌对磷酸根的吸附,共存阴离子之间会形成吸附竞争力,使得磷酸根的吸附量降低。胡红青等[3]研究表明,自然土壤中的有机酸是多组分的混合物,与单一有机酸和磷的作用效果往往是不同的。但单一有机酸与磷的竞争研究,为混合体系有机酸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相互作用机理。徐祥英等[4]通过盆栽实验研究表明,在低浓度镉条件下,施磷能够降低植物根系中镉的含量;高浓度镉条件下添加磷有助于在土壤中形成稳定的镉矿物,过量的磷酸盐可诱导Cd2+发生沉淀。   上述研究内容表明磷的吸附释放与存在的固相、液相有着复杂的交互关系,在沉积物中,磷酸根和重金属离子可能会发生竞争吸附,与有机质等、活性铝、铁、钙等氧化物可能发生螯合作用。但是对于综合各因素影响磷吸附与释放程度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采集不同来源的沉积物,通过人工制备一定浓度的磷溶液,进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释放实验探究,通过改变温度、重金属离子共存体系、吸附扰动时间和程度等因素,进行等温吸附和吸附动力学的实验探究,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处理与解释,进一步说明各因素在沉积物吸附释放磷的过程中的影响程度,为区域磷富营养化的治理与防范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实验所用沉积物样品采集于湖北省荆州市(112°14′20.39″E, 30°20′06.00″N),如图1。荆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6.5℃,1月平均气温3.7℃,7月平均气温27.7℃,雨量充沛。2018年10月,以荆州市黏土矿物、有机质为主要成分的十个采样点(如图1),用塑料柱状采样器(长度:100cm,直径:5cm),采集河流以及湖泊20cm的沉积物,样品保存在塑料袋中。保存的沉积物取回后放在塑料斗中自然风干,用木槌将沉积物锤碎后转入到木制的研钵中磨碎,然后在塑料筛中进行过筛处理,过筛后试样放置在-4℃的冰箱中保存,备用。
  1.2 实验部分
  1.2.1 沉积物的性质
  本研究对沉积物进行了总有机碳(TOC)、阳离子交换量(CEC)和粒度分析。
  TOC测定:将容量为50 mL的烧杯经过用pH=4的盐酸洗净,做无碳化处理,于105℃烘箱烘干至恒量,称取2.000 mg研磨好的沉积物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pH=4的HCl溶液,待土壤溶液无气泡产生时将烧杯置于105℃的电热板上加热至溶液近干,然后将烧杯移至烘箱中105℃烘干至恒量,称量。计算处理过的土壤质量以获得土壤处理前后的比例,并将土壤再次研细,将处理过的样品保存于干燥器中待分析。样品处理设置2次重复实验[5]。
  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根据国家标准《森林阳离子土壤交换量的测定》LY/T 1243-1999 中规定的方法乙酸铵离心交换法,方法及操作步骤见LY/T 1243-1999。
  粒度分析:采用S3500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上机测试。
  1.2.2 磷形态的分离方法
  采用欧洲标准测试委员会框架下发展的SMT分离方法,将总(TP)分为无机磷(IP)、有机磷(OP)、可交换态磷(Ex-P)、铁铝结合态磷(NaOH-P)、钙结合态磷(HCl-P)进行分析。磷的测定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每个样品平行测定2次,数据以测定的平均结果表示。
  1.3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性实验
  实验设置3个不同吸附温度,为荆州四季代表温度,春秋为15℃,夏季为35℃,冬季为0℃。
  1.3.1 等温吸附实验
  以10个采样点的沉积物作为磷等温吸附的实验对象,称取过100目筛的沉积物0.5g放置于50mL离心管中,准确加入20mL浓度为0、0.1、0.5、1、2、5和10mg·L-1的KH2PO4溶液,滴入适量0.1%质量浓度的氯仿以抑制细菌活性,盖塞摇匀,分别在0、15和35℃下恒温震荡24h,震荡速度为250r·min-1,取样后立刻以5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过0.45μm滤膜,测定其溶解性反应磷浓度。沉积物吸附磷的量为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的差值。每个温度、每个采样点实验做3个平行样,分析时取平均值。
  1.3.2 動力学吸附实验
  以10个采样点的沉积物作为磷动力学吸附实验对象,分别称取过100目筛干泥0.5g于50mL离心管中,准确加入20mL浓度为0.5mg·L-1(初始磷浓度)的KH2PO4,加入2滴0.1%氯仿,盖塞摇匀,在250r·min-1下恒温震荡,取样时间间隔为0h、0.5h、1h、2h、4h、6h、8h、12h、24h、48h、60h和72h,0h为摇床启动时刻,每次取样后立刻以5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过0.45μm滤膜,测定溶解性反应磷浓度。沉积物吸附磷为初始磷浓度和平衡浓度的差值。每个实验做3个平行样,分析时取平均值。
  1.3.3 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实验
  在动力学释放实验中,分别称取过100目筛干泥0.5g于50mL离心管中,准确加入20mL超纯水(初始磷浓度),取样时间间隔为0h、0.5h、1h、2h、4h、8h、12h、24h和48h,其他实验过程与2.3.2动力学吸附实验一致。
  1.3.4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
  1.3.4.1 Langmuir吸附模型
   (1)
  式中:Ce为平衡溶液中磷的浓度(mg·L-1);Qe为达到平衡时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mg/kg);Qmax为磷的最大吸附量,该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可说明吸附相对磷吸附位点的多少;KL为吸附平衡常数,其值的正负以及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吸附剂对磷吸附的能级,与温度、吸附剂和吸附质等因素有关,KL值越大,表示对磷的吸附性能越好。
  1.3.4.2 Freundlich吸附模型
   (2)
  式中:Qe为达到吸附平衡时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mg/kg);KL可看作为单位浓度时的吸附量,一般说来,K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e为平衡溶液中磷的浓度(mg·L-1);1/n的数值一般在0与1之间,其值的大小则表示浓度对吸附量影响的强弱:1/n越小,吸附性能越好;1/n在0.1~0.5,则易于吸附;1/n>2时难以吸附[6]。
  为了便于比较,将实验数据同时直接采用线性方程拟合:    Q=KC+a (3)
  式中:K为吸附平衡系数;c为吸附平衡质量浓度mg·g-1;a为常数。
  1.3.5 磷吸持平衡浓度EPC0
  磷的缓冲能力是指土壤抑制溶解相中磷浓度发生变化的能力,可用低浓度初始磷浓度来进行线性拟合,其方程为:
   Q=KC0-NAP (4)
  式中,Q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mg/kg);C0为溶液的初始磷浓度(mg/L);NAP为沉积物对磷的本底吸附量(mg/kg)[7]。
  沉积物吸附解吸磷的过程中,液相中的磷在达到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时的浓度。该线性拟合方程与x轴的截距为EPC0(mg/L)。EPC0可以用来表征磷从固相进入液相的能力以及风险大小[8]。
  1.3.6 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实验
  重金属和沉积物中磷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有研究表明[9~12],土壤中的磷酸根离子与铜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磷肥的长时间施用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铜的损失;樊霆等研究发现重金属在土壤中发生迁移、转化与富集等作用,影响土壤作物的正常生长。在沉积物中存在重金属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竞争吸附的专性和非专性点位,同时,与沉积物中含有的有机质、铁、镁、钙等螯合作用,抑制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本文探究了沉积物在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共存溶液中对磷的吸附-解吸规律,并通过吸附动力学曲线分析可能存在的吸附-解吸行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重金属离子影响沉积物吸附磷的大小程度。
  配制同等摩尔质量的CrCl3、FeCl3、CuCl2和CdCl2溶液,将其混合并加入含有0.500g沉积物和20mL 0.5mg/L的磷酸盐溶液中,放入恒温振荡器中,以150rmp的转速震荡24h,震荡结束后过0.45μm滤膜,取上清液消解定容后测定磷的含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或主定量分析法),利用SPSS18.0、Origin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数据结果处理,同时计算吸附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来源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对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分析结果由表1所示。各采样点有机质差异系数为27.54%,差异系数相对较小,其中清淤点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含量为2.52%,可能的原因是清淤点处样品采集点为荆州护城河,因护城河周边居民和商业活动较多,居民居住范围的地表径流以及生活用水排入护城河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含有的有机质较多。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和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阳离子交换量差异系数为7.7%,差异性较小。沉积物中太湖港总磷含量最高,清淤点最低。5个采样点的沉积物除太湖农场外,主要是以粉粒为主,可能的原因是太湖农场为人工种植区,该区域沉积物通透性好,保水肥能力强,堆放的空隙小[13]。
  2.2 沉积物磷的释放
  本研究以荆州护城河以及周边湿地、湖泊、江边的5种不同来源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实验探究并分析了各沉积物在饱和状态下对磷的释放量(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来源沉积物对磷的释放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在0~0.5h内,磷的释放速率最快,释放速率范围在60%~70%之间,随着释放的进行,0.5~8h过程中,磷的释放速率降低,范围在30%~45%之间,到24h基本达到释放的平衡点。该结论与李北罡研究结果一致[14]。另外,沉积物粒径不同,对磷的释放也表现出不同能力。湿地和太湖农场的沉积物对磷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较大,且颗粒中的粉粒、砂粒含量小于清淤点、江边、太湖港的沉积物的含量,可能的原因是粒径较大的粗粒比表面积较小,可塑性和粘结性小,磷释放速度慢。此外,磷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可能与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含量有关。
  2.3 不同类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图2曲线表示了5种不同类型沉积物对磷的8个不同时间段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不同时间段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不相同,但是总体吸附量的变化形式趋于相同。快吸附速率多集中在0~1h内,随着吸附过程的进行,吸附剂上的吸附点位逐渐被吸附饱和,10h左右吸附相对较为稳定,吸附在24h左右基本达到吸附平衡。
  2.4 等溫吸附及模型
  按公式(1)~(4)对数据进行吸附模型的拟合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分别用上述(1)和(2)的方程对等温吸附结果进行相对应的拟合,表3为拟合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不同采样点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不同。Langmuir吸附模型结果显示,湿地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最高,其次为太湖港和清淤点;太湖农场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最低。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对不同来源沉积物等温吸附等温吸附拟合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R2分别为0.975~0.986和0.917~0.985。因此,可以根据两个方程对沉积物吸附的其他参数进行相关计算。沉积物的最大吸附量Qmax可以反映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点位多少,由表中Langmuir吸附模型结果数据可以看出,湿地沉积物的Qm最大,太湖港、江边和清淤点的Qm较高,太湖农场沉积物Qm最低。由此说明湿地沉积物中磷吸附点位最大,太湖农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点位最少,吸附量最低。可能的原因是太湖农场多为农业用地,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相对较弱,因此施入的磷肥容易随着灌溉或径流而流失,太湖农场可能作为磷的源向周边环境输入磷。根据Linear方程,土壤磷缓冲能力根据结果表示,湿地采样点对磷的缓冲能力最大,其次为太湖港、清淤点和江边,太湖农场对磷吸附释放的缓冲能力最弱,这可能与采样点沉积物的来源及用途有很大关系。湿地、太湖港、清淤点和江边沉积物相比太湖农场,收到的人为施肥和干预较小,有较少的磷输入。
  2.5 沉积物中磷形态与吸附容量的关系
  SMT磷分离方法中总磷是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总和,无机磷(IP)是铁铝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之和,各形态的磷之间能够较好地相互检验[15]。沉积物中磷的不同形态、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等与最大吸附量Qmax的关系如表4。由表4可以看出,沉积物与Ex-P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与TP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可能的原因是可交换态的磷受沉积物以及水体影响较大,且水更容易在水体和表层沉积物发生迁移。太湖港采样点的沉积物TP、IP和铁铝结合态磷含量较高,分别为654.8mg/kg、530mg/kg和304.38mg/kg,这是由于太湖港流域途径众多居民生活区、农场区、工业区等,沿途过程中会有含磷污水的排入,太湖港河流沉积物吸附了水相中的一部分磷,且太湖港途径的太湖农场在人为施肥的影响下,磷的输入和输出量较大,所以导致太湖港沉积物中TP、IP和铁铝结合态磷含量较其他地域高。   TP为总磷;IP为无机磷;;NaOH-P为铁铝结合态磷;Ex-P为可交换态磷、HCl-P为钙结合态磷;*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6 共存重金属离子对P吸附-释放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16~19],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和释放受重金属离子种类、重金属离子价态、重金属离子浓度等的影响。邓天天等[20]研究了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下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吸附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对土壤吸附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为:Cd>As>Cu>Pb;葛成凤等[21]的研究表明,Cu2+、Cd2+和PO4-共存体系下,重金属和磷相可以相互促进吸附,从而抑制解吸,Cu2+、Cd2+的加入增大了PO4-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本研究通过配制高浓度和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混合溶液,分别研究了沉积物在两种浓度下对磷的吸附。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重金属在体系中的加入增大了磷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速率,减少了吸附平衡的时间,但吸附量有所降低。在15h左右基本达到平衡,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加入重金属后,在0~2h表现出快速吸附,重金属与磷酸根离子发生非专性点位的竞争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磷酸根离子与体系中的羟基团进行配位吸附;2~8h表现出慢速吸附,随着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相对应的吸附点位越来越少,同时沉积物表面吸附的磷酸根离子带的负电荷与溶液中的磷酸根离子所带的负电荷产生同性电荷的排斥,抑制了磷酸根离子的吸附速率,吸附速率和吸附量明显降低。重金属在沉积物中和磷存在競争吸附的关系,加入混合重金属离子溶液的量增大,与磷酸根竞争吸附越激烈,磷酸根离子在沉积物的吸附量越低[22]。
  2.7 扰动对磷吸附-释放的影响
  研究表明[23~24],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大,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和释放量都有所增大。扰动增大了沉积物与PO4-的接触面积和接触的概率,因此会增大磷酸根与沉积物的吸附;同时,扰动也使得吸附在沉积物表面的磷酸根离子更容易脱离,但该脱离的磷酸根离子多为物理吸附在沉积物表面。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释放结果如下图5、6所示。从震荡频率0rmp、75rmp到150rmp,各采样点的释放率由16.7%~21%增加到37.2%~40.8%左右,吸附速率从8.6%~12.7%增加到17.3%~22.6%。可以看出,扰动对沉积物吸附和释放磷都有较大的影响,但相对于吸附,对释放量的影响更大。
  3 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多指标问题转化为较小的新指标问题,转化后的新指标为原来指标的主成分,是原指标的线性组合,且这些新指标彼此互不相关,能综合反映原来多指标的信息[25~26]。本实验将温度、扰动、重金属含量、粒度和有机质含量(x1~x5)5项因素下对磷的吸附释放量作为原指标,运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下列分析。
  通过组成分分析中解释总方差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温度和扰动两个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8.65%[27],大于85%,故选择该两成分。抽取该两主成分输出矩阵,结果如下:
  表格中两主成分的线性组合为:
  y1=0.284x1+0.276x2+0.076x3+0.274x4+0.228x5
  y2=0.263x1+0.252x2+0.047x3+0.232x4+0.195x5;
  其中,x1~x5表示原始变量标准化后的变量,主成分的意义由线性组合中权重最大的一个或几个指标来确定。当权重系数较大时,综合因子y为影响因素的综合反映,表示了受各种因素(温度、扰动、重金属离子含量、粒度和有机质含量)影响下的沉积物对磷吸附量的大小。从两个线性组合可以看出,综合因子y1中x1、x2、x4、x54项指标所占的比重相当,受温度、扰动、粒度和有机质含量影响较大,进而说明这4种因素在沉积物吸附释放磷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而在综合因子y2线性组合中,x1和x2占主要比重,即磷的释放主要受温度和扰动影响较大。
  将主成分向量化后得到:
  综合主成分值Y=0.70711y1+0.08032y2,排序得到结果为:
  4 分析结果评价
  经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沉积物吸附磷的量和吸附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由该分析结果排序可知,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沉积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排序为温度>扰动>有机质含量>重金属离子影响>沉积物粒径。对沉积物吸附磷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是温度,综合主成分分析值为0.902,温度升高,磷的吸附和释放都呈现出增大趋势,在治理河流湖泊中的磷可控制季节进行处理;其次是扰动因素,其综合主成分值为0.407,在治理沉积物中的磷的过程中,通过减少对沉积物的扰动以减少沉积物释放磷。第三、第四、第五贡献成分的总和主成分值为-0.145、-0.258和-0.832,控制外源输入的前提下,通过净化水质降低水中磷的含量。上述分析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沉积物吸附释放磷的影响有大有小,但总体上会共同影响吸附性能的大小。
  5 结论
  (1)沉积物对磷的释放速率在0~0.5h内的释放速率最快与释放量最大,随着释放的进行,0.5~8h速率逐渐降低,在24h达到释放平衡点。(2)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5个采样点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效果不同,吸附能力不同,0~1h左右吸附量和吸附速率最大,吸附饱和平衡集中在10h,在24h左右基本达到吸附饱和状态。(3)5个采样点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同时较好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5个采样点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在0.61~0.89mg·g-1之间,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与其Ex-P、TOC、CEC和TP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释放受外界环境温度、扰动、重金属含量、粒度和有机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沉积物吸附释放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扰动程度、有机质含量、重金属离子的存在、沉积物粒径。可将该研究结果用于河流湖泊沉积物治理中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Sakadevan K,Bavor H J. Phosphat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Slags and Zeolite to be Used as Substrat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J]. Water Research, 1998, 32(2):393-399.
  [2]董晓乐,于世华,林翠华,等.共存阴离子对氢氧化铌吸附磷酸根的影响[J].化工科技,2012(1):34-37.
  [3]胡红青,李妍,贺纪正.土壤有机酸与磷素相互作用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4(02):222-229.
  [4]庞燕.五大湖沉积物磷形态及其磷吸附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5]王巧环,任玉芬,孟龄,等.元素分析仪同时测定土壤中全氮和有机碳[J].分析试验室,2013(10):46-50.
  [6]徐祥英.土壤-植物系统中镉磷交互作用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1.
  [7]诸葛祥真,毕春娟,等.上海滴水湖周边土壤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J].环境科学学报,2014,35(4):1531-1539.
  [8]Harmonized protocol and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xtractable contents of phosphorus in freshwater sediments–A synthesis of recent works[J] .V.Ruban,J. F. López-Sánchez,P. Pardo,G.Rauret,H. Muntau,Ph. Quevauviller.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01 (2-3)。
  [9]劉义.土壤/沉积物中氧化物对磷和重金属行为的影响[J].四川林业科技,2014,35(3):13-20.
  [10]Wenqiang Zhang,Baoqing Shan,Jie.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phosphoru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ecosystems in Eastern China: A 31 P-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y[J].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4(11).
  [11]Bin Zhang,Fang Fang,Jinsong Guo.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phosphate sorption-release characteristics relevant to the soil composition of water-level-fluctuating zone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1(12).
  [12]Ji-Hyock Yoo,Hee-Myong Ro,Woo-Jung Choi.Phosphorus adsorption and removal by sediments of a constructed marsh in Korea[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5(2) .
  [13]李北罡,高娜,马钦.黄河上中游水体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释放行为[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4):356-360.
  [14]熊芸羚,郭志雯,梁玉祥.竞争吸附对土壤中磷素迁移规律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0(12):209-212.
  [15]刘海婷,赵阳,于瑞莲,等.泉州市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J].生态学杂志,2011,30(06):1114-1118.
  [16]李大鹏,黄勇.扰动强度对太湖沉积物中磷释放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33(08):2614-2620.
  [17]Shengrui Wang,Xiangcan Jin,Qingyun Bu,Xiaoning Zhou,Fengchang Wu.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organic matter and ionic strength on the phosphate sorption in different trophic lake sediments[J]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5 (2) .
  [18]高丽,史衍玺,孙卫明,等.荣成天鹅湖湿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9(05):165-169+207.
  [19]于佳真,王晓昌,薛涛,等.不同温度下西安汉城湖沉积物吸附、释放特性和磷形态[J].环境工程学报,2016(11):6275-6282
  [20]邓天天,段海煦,刘碧波,等.四种典型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吸附磷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2):463-473.
  [21]葛成凤.铜、镉及磷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2]黄树辉,曾光辉,黄宏.湿地沉积物磷的吸附与解吸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02):189-192.
  [23]夏汉平,高子勤.磷酸盐在土壤中的竞争吸附与解吸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1993(01):89-93.
  [24]胡红青,贺纪正,李学垣.多种有机酸共存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磷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9(02):27-33.
  [25]王书航,张博,姜霞,等.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沉积物中磷的化学形态[J].环境科学研究,2015,28(09):1382-1388.
  [26]李玉,俞志明,宋秀贤.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评价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J].环境科学,2006(01):137-141.
  [27]廖春玲.瑶湖不同粒级沉积物氮磷赋存形态及其吸附特征与水体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7.
  收稿日期:2020-06-21
  作者简介:杨朋强(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污染处理化学。
  通讯作者:黄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1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