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宋代服饰审美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姜思雨 丁山

  摘要:服饰最初出现只是为了“以衣蔽体”,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各国各代都形成了不同的服装形式,因此服饰的发展与每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密不可分。宋代作为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繁盛的时期,科技艺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质的发展,而宋代服饰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就像针线一样不可分离。本文通过宋代社会的发展背景探讨宋代服饰,分析宋代服饰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思潮之间的关联。基于此,本文具体研究宋代服饰审美发展的影响因素,又结合宋画与有代表性的影视剧剧中服装,以此对宋代服饰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关键词:宋代服饰;审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1 宋代服饰的审美
  宋代在隋、唐以后,从服饰方面来说,继承了唐代服饰的部分风格,但也开创了一番新的服装审美天地。众所周知,唐代的服饰以华丽开放为主;而到了宋代,则以雅致实用见长。
  如图1《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宋代男子服饰的式样较为统一,多为圆领与交领的袍衫,颜色以墨黑、黛蓝、松石绿这些沉稳的颜色为主。这与宋代男子重视科举,重文轻武的思潮有关,因此他们的服饰多像文人衣袍。而女子的服饰式样相对来说丰富一些,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出,女子服饰有交领衫、直领对襟上衣、对襟外衫等,且颜色清新素雅。宋代女子服饰纹样与颜色丰富多变,在影视剧中也多有体现,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文简称《知否》)。
  宋代女性服装形制相比男子较为多样,以盛家三姐妹的服装为例。女主盛明兰少女时期在盛家多身着月白交领或对襟长袍裙,外搭饱和度低的浅色系外衫。由此可见,宋代服装在元素、颜色、面料、配饰等方面都多有考究,因此我们从元素、色彩面料、配饰三个方面探究宋代服饰审美。
  1.1 宋代服装元素的应用
  服饰的样式与衣料上元素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表现出这个人的性格。同样,服饰作为影视剧中的人物与观众交流的媒介,在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表达上起到了很好的传达作用。但是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服装的式样不再像唐代那般华丽暴露,而是式样简单,颜色清丽温婉。宋代服饰摒弃了唐代服裝华贵富丽、襦裙满绣的特点,以素色为主,但会在衣襟和腰封处绣花,这也是宋制服装推陈出新的一个亮点[1]。
  宋代女性的服装在注重舒适的同时还很注重审美,在电视剧《知否》中,女主盛明兰身材娇小,外貌可爱,但是经常穿着抹胸式的对襟上衣,显得她的身材比例极好。而女主父亲盛大人在朝为官,他的服装颜色多为深色。虽然在形制上与平民百姓的衣服没有很大差别,但官服与日常衣服的面料区别可以一眼看出。盛大人平时常穿深色的交领圆袍,材料是锦缎,稳重不失大气,体现出一家之主的威严。齐国公府的小公爷,其服装多为窄衣窄袖的长袍,颜色多为月白色、浅蓝色,还有鲜明的雅致绣花,体现出他养尊处优的独子身份和翩翩公子低调谦和的气质。
  1.2 宋代服装色彩的分析
  服装色彩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所穿之人的性格,例如影视剧中的反派形象多着玄色,这样可以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留下关于人物性格的印象。而服装包括色彩、面料、花纹这三个要素,自古以来,人们的身份都可以通过服装的色彩或者面料体现出来,因此在现代还有看衣识人这一心理。
  《知否》的服装不仅满足了面料要求,而且在颜色上也很贴合人物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剧情。因为《知否》的剧情发生在内五品官盛家的宅院里,所以不像宫廷剧一样,服饰多用富丽堂皇的色彩,而是偏重于简洁清丽。例如盛家嫡女如兰,她不用像没有嫡母的四姐墨兰一样,处处为自己打算考量,因此她天真烂漫,胸无城府,所以她的服装颜色都是清新淡雅、活泼明亮的。而庶女盛墨兰姿色出挑,才华横溢,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秀,所以她的服装都是艳丽的色彩,或面料极为昂贵,或绣满了花样。
  1.3 宋代服装配饰简述
  宋代服饰非常简便,因此配饰也不多,不像清代有香囊,玉坠挂满腰间,还有较为夸张的燕尾头、小两把头。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习惯将头发盘成简单的发髻,头上的发饰也非常简洁;而男子多用一个发簪将头发梳起,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
  在宋代服饰中,一个很重要的配饰就是攀膊。它其实是一个简单的衣带,用来系住宋代外衫宽大的袖子,将一节粉臂露在外面,以方便日常工作、学习、游玩或清扫。
  2 宋代服饰审美变化的原因
  2.1 政治大环境倡导重文轻武
  2.1.1 科举盛行下的庶族转型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国富民强,在审美上也达到了一个巅峰,这从宋代服制就可以看出。中国史学大家陈寅恪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宋太祖建朝初,兴文教,抑武事,朝廷以“作宰相,当须用儒者”,文官地位显著提升[3]。因此服饰形式也多像文人袍衫,且男子袖口多为窄袖,方便公务案牍。
  2.1.2 文德治国下的教育兴起
  程朱理学广为人知,朱熹“以德治国”的思想影响了治国理念,再加上国库充足,经济发展良好,他认为应该兴办学堂,推崇正确的思想和教化,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素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4]。朱熹理学的本质是想普及文化教育,使民众平均素质更高,方便管理国家。因为推进了教育的普及,所以科举的范围变大,更多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科举出将入相[5]。
  宋代的府、州、县等都设立了学堂,这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文化的发展,使大众审美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得以提升,不会一贯追求富丽,反而会追求诗词中的清雅,这一点也体现在服装的审美上。
  2.2 经济环境的发展
  2.2.1 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
  宋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所以街上的店铺、酒馆、茶肆都非常多,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李直讲文集·富国策第四》记载:“商以用物为凡,而竞通珍异”。[6]尤其是士大夫的社交娱乐活动,明显影响着平民阶层。随着文化的普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不再仅限于雅,倾向于艺术化,连市井阶层也出现了追求艺术、追求美的风气。平民百姓虽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但即使是粗布衣服也会注意式样,努力将一个人挺拔的体态展现出来[7]。   如图2《瑶台步月图》,画的是宋代的名门闺秀在聚会交谈。画中上流社会的女性,她们的着装是“抹胸+褙子”。“抹胸+褙子”的穿衣形式流行于宋代的各个阶层,这种装束很容易将女子的纤瘦和挺拔展现出来,却又有恰到好处的清丽性感。
  2.2.2 工艺门类的多样化
  宋代商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催生了丰富的市井文化和服装文化,使人们更注重以衣为首的衣食住行,注重接触文化的质量,追求生活的享受。市井文化的发展刺激了日常用品大量出现,因为宋代皇室和上流社会偏爱焚香、插花、点茶这些雅事,民间也纷纷效仿,同样,上流社会的服装自然也被民间效仿[8]。如上文所说的“抹胸+褙子”这种搭配,在皇室和民间都非常普遍。文献记载也证明了“抹胸+褙子”在宋代女性群体中的普及性。这种敞露内衣的“不制衿”款式,其实就是褙子,从北宋末至南宋,风行于天下,通国皆服之。《武林旧事》记录有宋代公主出嫁时准备的嫁妆,嫁妆里面也有褙子[9]。可见单从式样上来说,皇室、上流社会、民间的穿着都差不多。
  2.3 多种思潮交织的文化背景
  2.3.1 宋代文人的文化人格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非常优渥,所以很多寒门子弟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去参加科举。这一现象就如同现在为了稳定去考公务员的年轻人一样。这些人经历过平民和士大夫的生活,优越的生活让他们享受安逸,开始追逐风雅之事。这一心态也展现在服饰上,官服的尊贵体现在面料上而非刺绣图样上,在朝为官的男子日常服饰多为纯色、面料有质感,表现了他们对身为文官的自我认同感[10]。
  2.3.2 手工匠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按照朱熹的“以德治国”理论,学堂建立了很多,文化教育普及,因此众多工匠艺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他们的审美也更加雅化。宋代民间非常风靡模仿士大夫平时的爱好,人们懂得享受生活,喜欢一些精致的日常用品和器物[11],这又推动了工艺匠人的出现和手工艺的发展。如制作墨的著名匠人蒲大韶,蒲匠人不仅有在成品墨块上裱字的绝技,还有身著儒服工作的嗜好,一副文人墨客的做派。可见其虽然是手工匠人,是劳力者,但是他从内心认为自己做的是关于文艺的事情,内心也偏向于成为“文人”[12]。
  2.3.3 三教并举的世俗文化
  儒释道三家广为流传,是因为雅和俗这两个观念,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更容易相辅相成。在宋代,三教并盛发展是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一点从《知否》中盛长柏科举,其母盛大娘子在家儒、释、道三家齐拜可以看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三家思想一直存在着,并互相争斗。但是在宋代,他们开始互相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久而久之,宋代展现出三教并举的世俗文化。
  3 宋代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的影响思考
  宋代服饰以色彩清丽、风格淡雅,实用与观赏性并存,被人们熟知。对于现代人来说,日常生活较为忙碌,因此轻便舒适为现代服装的特征。而宋代服饰早已参透实用性在衣着上的体现,因此在服装的设计过程中,大可以借鉴宋代服装中包含的智慧,在服装上体现更多人性化的设计。
  4 结语
  宋代的文化非常繁盛,审美也和现代旗鼓相当,这与宋代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决断是有关联的。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教育非常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导致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所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也推进了服装审美的进步。整体来说,宋代是一个国富民强的朝代,人们的幸福指数较高,懂得享受生活,也创造出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马球等。因此上述的思想与文化改变,也影响到了服装审美,宋代服装简洁清丽,便于日常活动,可称得上是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甚至在今日看来也不过时。
  参考文献:
  [1] 马媛,蒋晖.论明朝江南地区城市发展下的妆奁研究[J].大众文艺,2019(19):68-69.
  [2] 孔繁敏.宋史·职官志史料来源考辨[J].史学史研究,2014(04):33-45.
  [3] 王尤清.宋遗民形成之因论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1):58-62.
  [4] 施恒,张乘风.闽南古厝在室内装饰中的创新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8):120-121.
  [5] 王子豪,刘力维.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分析——以扬州片石山房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5-86.
  [6] 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N].文汇报,2016-03-18(W05).
  [7] 李媛,徐雷.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时代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2-23.
  [8] 许欣妍,蒋晖.晚明江南工匠入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8):37-38.
  [9] 高昂星.宋代都市风俗的真实写照[D].西北师范大学,2005(01):3-4.
  [10] 张海怡,蒋晖.从《上元灯彩图》中分析上元民俗及灯饰[J].美术教育研究,2020(4):43-44.
  [11] 杨旭清,刘雅迪.浅析中国山水画朦胧美与苏州园林景观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20(4):98-99.
  [12] 黄瑞,杨杰.浅谈吕尧臣紫砂艺术对设计艺术发展的启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0(6):63-64.
  作者简介:姜思雨(1997—),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丁山(196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1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