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亲密关系的性质与成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庆东 王争艳

  摘要:网络亲密关系作为网络领域中的一种新现象,其建立的方式、维持和破裂的过程与现实亲密关系是存在差异的。网络亲密关系比现实亲密关系更加完美化,但存在更多的情感性背叛。害羞人格特质的个体、高焦虑依恋特征的个体、性开放者和感情丰富的个体、婚恋受挫的个体更易形成网络亲密关系。网络亲密关系是如何随着时间发展的、及网络亲密关系是如何转变成现实亲密关系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网络亲密关系;自我表露;现实亲密关系
  分类号:B849;R39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变得普及化(Comwell&Lundgren,2001),以互联网为媒介建立的网络关系已成为现代社会交往的一种模式(Ward&Tracey,2004)。这种交往模式的内涵正在不断的丰富,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交流,而且包括个人信息的分享,信任、亲密感的产生,社会关系的建立等(Rau,Gao,&Ding,inpress)。
  在建立网络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网络亲密关系。Chou和Peng(2007)发现:人们不仅使用互联网作为与家庭、朋友联系的方式,而且作为形成新的、有意义的亲密关系的方式。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可以把从未见面的人联系起来,且很容易转变成约会过程(Lawson&Leck,2006)。一些研究也指出在网络中比现实生活中更易找到一些性别相反的朋友,在网络中建立的关系有时候会发展成合理的亲密关系,且建立了持久的网络亲密关系(引自Ando&Sakamoto,inpress)。最近通过一项3215名成人调查研究,评估出超过1千万的单身网络使用者正在寻找一个伴侣,74%的人已经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引自Rosen,Cheever,Cummings&Felt。inpress)。网络亲密关系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并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将尝试分析和探讨网络亲密关系的性质、网络亲密关系形成的原因,网络亲密关系的建立、维持与破裂,形成网络亲密关系的个体特征,然后比较网络亲密关系与现实亲密关系的差异,最后对该领域有待深入考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1.网络亲密关系的性质
  
  我们知道,Steinberg(1986)的爱情三元理论认为爱包括三个成份:亲密、激情、承诺。亲密成份是爱情的感情成分,包括与他人紧密联系或亲密的感觉;激情成份是爱情的动机成份,包括身体外貌的吸引和完美性体验的驱力;承诺成份是爱情的认知成份,短期来讲,就是决定爱上一个人,从长远观点来看,是对一份爱的维持(Steinberg,1986)。亲密的感觉通常包括爱人间相互理解的感觉,与爱人亲密交流、分享的感觉,伴侣双方在情感上的互相支持。那么,网络亲密关系是否也具备了爱情的三个成份呢?
  有研究发现网络亲密关系通常是心灵上的联系,是精神层面的亲密感(Ben-Ze'ev.2004b),伴侣之间的关系决定于彼此之间强烈的、共同的自我表露和对于各自世界观的亲密分享(Merkle&Richardson,2000)a从这个角度上讲,网络亲密关系具备了爱情的亲密成份。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网络约会会产生大量的性行为(Couch&Liamputtong,2008),不过在网络中的性关系是指视觉上的,而不是真实的身体呈现(Whitty,2003)。这也说明了网络亲密关系具备了爱情中一定的激情成份。当决定在网络中与伴侣建立亲密关系时,已经是一种短期的承诺,随着彼此交流的深入,网络中的亲密关系转变成网络下的亲密关系时,也就具备了爱情长期承诺的成份。目前对于网络亲密关系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只是把网络亲密关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网络作为有效的工具,以寻求形成网络下的亲密关系或寻找网络下的性伴侣为目的:另一种是为了在网络中建立亲密关系或性关系,这种类型又被分成追求纯粹的性关系或追求更加深入的亲密关系(Ben-Ze'ev)2004a。
  网络特性在网络亲密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网络约会的原因是多样的,包括因为好玩、放松、打发无聊时间,或是寻找一个精神伴侣、性伴侣,在网络中可以轻松地认识一些人等(Couch&LiampuRong,2008)。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行网络约会也许是为了改变个人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由于工作很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伴侣;已经有了孩子不能像先前一样自由地出去;与自己的伴侣处于分离状态或自己的伴侣生病了不能进行性生活;刚刚搬到一个新的城市,需要情感上的寄托等等。但是,网络中的确存在一些技术和特点促进了网络亲密关系的形成。这些特点包括: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度自我表露,网络交流的不同步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自我表征,网络交流的虚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自我满足。
  首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对于通过互联网认识的陌生人,人们会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并且觉得在网络中表露个人信息比面对面的表露更加舒服(Chien&Hsinyi,2007)。这是因为陌生人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影响作用比较小,我们可以向完全的陌生人表露私密的信息,而向陌生人进行自我表露的社会压力比向生活中重要他人进行表露的压力要小的多(Ben-Ze'ev,2003)。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会感到更加的自由,情感更加的真实和开放,并且更多地表露自己一些秘密、情感和恐惧的信息。由于人们在网络中比现实中感觉更安全,所以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在网络中进行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可以直接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形成。正如(Whitty,in press-a)研究表明:一个人与其伴侣发展成信任和亲密关系,很可能是表露了自我一些隐蔽的信息。通过自我表露减少不确定性,可以提升彼此的关系,促进发展情感上的亲密(Pauley&Emmers-Sommer,2007)。Ben-Ze'ev(2003)也认为情感性的自我表露比事实性的自我表露对于亲密感的增加更加重要。因此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中,高度的自我表露能够激发起个体之间强有力的情感联结(Merkle&Richardson,2000),这样的网络交流恰好为形成信任和亲密关系提供了条件。网络交流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自由地讨论个人深层次的生活需要和社会交流的需要(Ben-Ze'ev,2004a)。还可以避免在真实情景下所引起的不适与烦恼(Merlde&Richardson,2000)。网络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表露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爱和亲密感详尽地表述出来,使得与陌生人进行浪漫交流变得更加容易(Arvidsson,2006)。对网络中的伴侣表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会增加亲密感,且彼此对于网络中这种交流感到很满意(Pomsakulvanich,Haridakis,

&Rubin,inpress)。所以网络的匿名性和更深层次的自我表露,更利于形成亲密关系。
  其次,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具有不同时性,使得个体有更多的时间去有意地控制交流信息,所以网络约会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去积极和慎重地表征自己(Gibbs,Ellison,&Heino,2006)。当人们有时间去决定如何表现自己时,通常会把自己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使用这种策略可以促进亲密关系的形成(Whitty,in press-b)。为了在网络中建立亲密关系,人们通常使用一定的方法把他们表现成可爱的和值得信赖的(Lawson&Leek 2006)。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文字构建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身体,拥有一份好工作,具备良好的收入,受过很好教育的形象(Whitty,2003),这样优秀的条件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既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又把自己表现得比较完美,还能使伴侣对自己形成了积极的印象,所以彼此之间易于形成网络亲密关系。
  最后,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形成了一个虚拟的二人世界,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自己的价值,从而体验一种自我满足感。一些研究发现人们喜欢在网络中与陌生人进行交流是由于在使用这种谈话方式时发现了自己的价值(Ben-Ze'ev,2004a),这样会促使他们更多地在网络中进行交流。所以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网络进行交流,这样既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又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在网络匿名性的交流当中,使用者可以按照社会期望的水平去建构信息,把接收到的信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释和评价,这样的解释通常会存在一定的不现实性,使得他们自己对伴侣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印象(Pauley&Emmers-Sommer,2007)。网络中使用文本或图片进行联系减少了生理吸引的重要性(Merkle&mchards0D,2000),由于网络聊天室中没有生理线索,所以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表现出来(Markey&WeHs,2002)。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凸显出了自己的价值而感到身心愉悦。
  
  2.网络亲密关系的建立、维持和破裂
  
  2.1网络亲密关系的建立
  通过网络(如BBS、网络聊天室、QQ、MSN等)认识彼此,聊天之后发现彼此的兴趣,谈论的话题开始转向个人信息和亲密的事情,一种强有力的和谐关系将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来(Merkle&Richardson。2000)。由于在另一个屏幕上的伴侣很少知道对方的真实信息,所以网上约会的伴侣比现实中的伴侣更易伪装自己。网络关系的早期形成阶段,个体会更加关注如何表征自己,在网络约会时积极地进行自我表露,把自己表征成具有吸引力的、理想化的个体(Gibbs,Ellison&Heino,2006)。网络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中生理吸引起的作用不大,他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于彼此之间强烈的、共同的自我表露和各自对于世界观的亲密分享(Merkle&Richardson。2000)。这样的自我表露具有一定的非真实性,但是会使得另一个屏幕上的伴侣对此形成一个美好的印象,容易把彼此美化,从而促进网络亲密关系的形成。但如果想把这段网络亲密关系转变成现实亲密关系,非真实性的自我表露就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当网络中的伴侣第一次在现实中见面后,由于网络中伪装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存在差异,使得伴侣双方都很失望(Lawson&Leck 2006),通常彼此就会结束这段关系。所以如果伴侣双方是把网络作为有效的工具,寻求形成网络下的亲密关系,最好是在网络中真实的表达自己。同时,研究也发现在网络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表露可以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信息,通过互惠原则,同样也可以得到约会伴侣更多的信息,以便彼此做出是否见面的决定(Gibbs,Ellison,&Heino,2006)。这样彼此在见面之前就可以决定是否再继续这段亲密关系,以便减少彼此感情上的浪费。
  
  2.2网络亲密关系的维持与破裂
  在网络约会中,伴侣双方会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情感,这样的亲密关系强调的是伴侣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和亲密感等内部因素,而不是经济、社会地位等外部因素(Arvidsson,2006)。从这个角度上讲,人们对于加强或终止一段网络亲密关系更易控制,只要伴侣之间相互理解,亲密交流、分享彼此的感觉,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网络亲密关系易于维持。
  网络亲密关系强调的是伴侣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和亲密感等内部因素(Arvi&son,2006),所以当彼此的价值观和亲密感出现问题时,伴侣双方就会选择分手。并且在网络中人们彼此进行欺骗也是很容易的(Lawson&Leek,2006),网络中存在着更多的交互作用,所以当目前这段网络亲密关系的代价太高时,很容易在网络中找到另一个人替代目前的伴侣(Medde&Richardson,2000)。由于没有面对面的接触,家人和朋友也很少会对维持这段关系施加压力,分手时会存在更少的障碍(Merkle&Richardson。2000)。由于网络亲密关系仅限于在网络中,所以伴侣们分手就会比较简单,只要中断计算机网络联系或不再答复电子消息即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亲密关系更趋向于分手,但现存的研究还没有关于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亲密关系的分手性研究(Merkle&Richardson,2000)。
  
  3.形成网络亲密关系的个体特征
  
  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的个体更容易形成网络亲密关系:害羞的人格特质、性开放者和感情丰富的个体、高焦虑的依恋特征以及婚恋受挫的个体等。
  网络约会使人们可以很好地控制网络亲密关系。网络的匿名性可以鼓励一个人表现出与通常相反的行为,如一个害羞的人在网络聊天室中表现为特别的开朗(Markey&Wells,2002)。而且网络提供了社会距离,具备很少的真实环境,在网络中伴侣之间不存在生理上的呈现,也就不会发生通常那种强烈的害羞感觉。随着表露程度的升高,害羞的程度降低(Brunet&Sebmidt,2007),这样使得个体在形成亲密关系的时候觉得安全,所以害羞的个体在网络中可以形成成功的亲密关系(Ward&Traeey,2004)。即使一些网络站点注册个体信息时需要提交照片或图片,害羞的个体也是会去的。同时还有研究表明高害羞的个体比低害羞的个体更多地在网络中形成亲密关系或发生性关系(Seharlott&Christ,1995),但是害羞并不能预测网络亲密关系的卷入水平(Ward&Traeey,2004)。
  性开放者和感情丰富的个体在网络中会更加频繁地寻找伴侣,而具有约会焦虑和较低生理自尊的个体则与在网络中寻找伴侣不存在相关(Peter&Valkenburg,2007)。但对于生理外表自我评价较低的个体,在网络中会拥有大量的朋友,以降低他们的

社会焦虑和减少他们的孤独感(Ando&Sakamoto,in press)。同时McKenna等(2002)也发现具有社会焦虑和孤独感的人相信在网络中可以更好地表达他们真实的自己(Whitry,inpress-a)。也就是说,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建立社会人际关系,以降低社会焦虑和孤独感。
  个体的依恋特征也会影响在网络中建立亲密关系。研究表明高焦虑依恋个体比低焦虑依恋个体在网络中更多地寻求亲密关系,高回避依恋个体比低回避依恋个体在网络中更少地寻求亲密关系(Jochen&Patti。2005)。这也许是由于不同的依恋风格在建立亲密关系时的特点不同导致的。依恋焦虑维度的特点是害怕遭到拒绝,所以具有高焦虑依恋特征的个体寻找一种关系保护自己免遭拒绝(Mikulincer,Flofian,Cowan,&Cowan,2002)。网络约会提供个体更多的可控因素,所以他们在关系开始时会觉得比较安全。并且由于与网络伴侣见面的机会很小,所以遭到拒绝很可能不会引起抑郁等负性情绪(Whitty,2003)。回避型依恋的个体不愿意卷入一段有意义的关系当中(Mikulincer,Flofien,Cowan,&Cowan,2002),所以易于建立的网络约会关系不会吸引回避型依恋的个体。
  为了摆脱现实中的失恋压力,人们往往会在网络中进行约会。这是因为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把从未见面的人联系起来,很容易转变成约会过程(Lawson&Leck,2006)。研究表明与前一个伴侣分手的时间越短,对于先前伴侣的思念就越频繁,在网络中寻找约会伴侣或建立亲密关系的频率就越高(Jochen&Patti。2005)。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网络中所花的时间、网络中的亲密感与支持网络亲密关系是成正相关的(Anderson,2005),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高,在网络中寻找约会伴侣或建立亲密关系就越多(Jochen&Patti,2005)。也就是说如果支持网络亲密关系,那么形成的亲密感会更强烈;大量使用互联网,形成网络亲密关系的机会就越多。
  在网络匿名的情况下,建立亲密关系时可以打破男性主动,女性被动这种传统的形式(Scharlott&Christ,1995),在网络中男女都可以主动起来,这样易于建立亲密关系。男性在传统的亲密关系中受到更大的压力,而网络是以交流的方式建立有组织、压力较小的亲密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可以不用负责任。所以男性(尤其是已婚的男性)会更多地建立网络亲密关系,且这种关系更多是指情感性的(引自Underwood&Findlay,2004)。
  
  4.网络亲密关系与现实亲密关系的对比
  
  4.1网络亲密关系与现实亲密关系的差异
  首先,与现实亲密关系相比,网络亲密关系更完美化。现实中形成的关系与网络中形成的关系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异是现实关系是在面对面地交流下形成的,而网络中形成的关系则不是(Comwell&Lundgren,2001)。面对面地交流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信息作为辅助性的交流信息,帮助判断对方信息的真假,并且需要作出即时的反馈。而网络中交流信息大多数是基于文本的,所以网络交流对信息的反应时间长于面对面地交流,即对信息更加的可控(Scharlott&Christ,1995)。相对于现实,网络恋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游戏性,网络中具有很多幻想的机会,可以把自己和伴侣想象得更加完美(Whitty,2003)。这种彼此的完美化就导致了网络关系的不真实性,并且促进形成网络亲密关系。
  其次,网络约会过程和日常约会过程存在很大差异。日常约会的开始通常由于空间的接近性和生理上的吸引,然后彼此发现相似的兴趣点,最后是个人的自我表露,感情程度随着“互相了解”时间的增加而加深。相比之下,网络约会通常开始于一个令人激动的邮件信息和早期彼此之间的自我表露(Rosen,Cheerer,Cummings,&FeR,in press)。网络约会伴侣之间是一种新的自我表征和自我表露行为,这与面对面交流的自我表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于网络使用者对于这段网络关系的预期目标(Gibbs,Ellison,&Heine,2006)。如果想长期发展关系,自我表露就更深入一些,更多的是情感性的自我表露。研究也证明了个体为了建立长期的现实亲密关系,在网络中的自我表露会更加的诚实、且有意识地表露更多的个人信息(Gibbs,Ellison,&Heine,2006)。情感的自我表露,尤其是违反了道德标准的情感表露,更可能在网络交流中表现出来。由于情感的自我表露比事实性的自我表露对于亲密感的增加更为重要(引自Ben-Ze'ev,2003),所以通常网络亲密关系比现实亲密关系具有更高的亲密感。即网络亲密关系通常是在心灵上的联系,是现实中不能表现出的精神层面的亲密感(Ben-Ze'ev,2004b)。所以人们往往对网络亲密关系感到更加满意,在网络中可以找到理解自己、能够分享自己个人情感的伴侣,并且从网络伴侣那里得到了更多的情感支持(Underwood&Findlay,2004)。尽管人们对网络亲密关系感到更加满意,但大多数人还是觉得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比网络亲密关系更加重要(Underwood&Findlay,2004)。
  
  4.2网络亲密关系的优势和劣势
  在当前社会中,网络亲密关系具有自身的优势。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作为首要联系方式的人,很可能是在获取和维持人际关系的技术方面感到困难的一些人。在网络中与他人交流既是安全的又能学习到部分社交技能,有助于培养自己的交往技能(Merkle&Richardson,2000),也可以使在现实中具有社交焦虑的人得到一定的锻炼。同时研究也表明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由于害羞、社交焦虑和缺乏社交技能等原因难以形成亲密关系,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的帮助形成(引自Whitty,inpress-a)。从这个角度上说,由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社交技能,难在现实中形成亲密关系的个体,网络对其形成亲密关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网络中的伴侣不会打扰各自的生活,他们总是很有耐心的在屏幕的另一边等待着(Ben-Ze'ev,2003),这是网络中伴侣比现实中伴侣存在优势的地方。与现实相比,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人们在网络中可以自由地做喜欢的事情,而不必过多担心自己的隐私问题。在网络关系中,获得情感上的亲密只需表露一个人的隐私而已,在这种意义上,这样的关系似乎可以很好的解决亲密与隐私的均衡问题(Ben-Ze'ev,2003)。由于与网络伴侣见面的机会很小,所以在遭到拒绝时很可能不会引起抑郁等负性情绪(Whitty,2003)。所以在网络中更可

能既锻炼了恋爱技巧,间接学习了一些恋爱经验,又不会造成很大的情绪困扰,这些都是在现实亲密关系中所不能做到的。
  网络亲密关系的劣势:由于缺乏社会线索,交流会变得更加的开放和激进。根据这样的观点,相对于现实关系,网络关系可以形成更多的欺骗、辱骂甚至是伤害,所以网络关系比现实关系更加消极(Whitty,in prcss-b)。已有研究也表明面对面地自我表露比网络中的自我表露更加诚实(Gibbs,Ellison&Heino,2006)。在视觉匿名的情况下,人们有时间决定如何表现自己,可以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己或夸张地表达真实的自己。通常个体会把自己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这种计策的使用可以使亲密关系更加亲密,然而也会导致理想化,把自己过度看好会造成心理不健康(Whitty,in press-b)。传统的性别特征是有一定标准和限制,而网络关系提供了可以伪装自己性别的机会(Ben-Ze'ev,2004b),有些人就利用这个特点去扮演异性,经常扮演异性角色对于心理健康也是不利的,容易产生性别认同混乱。
  现代的网络技术使得情感背叛比性背叛更多,表明情感亲密在网络亲密关系中比性欲望更具有吸引力(Underwood&Findlay,2004)。由于网络关系更具有欺骗性,可以同时选择不止一个伴侣进行自我表露,这种与这些伴侣同时发展成网络亲密关系,被认为是网络亲密关系的不忠和背叛,网络中存在更多的是情感性的背叛而不是性方面的(Merlde&Richardson,2000)。网络关系中的情感特点增强了生理或性的吸引力,有研究表明网络约会会产生大量的性行为(Couch&LiampuRong。2008),但在网络中的性关系仅仅是指视觉上的(Whitty,2003)。所以如何控制网络中存在的大量性行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网络亲密关系比现实亲密关系存在更少的卷入水平和更多的误解,且暗示着当网络亲密关系转变成现实亲密关系后,卷入水平会增加(Comwell&Lundgren,2001)。也就是说网络亲密关系具有更多的虚假性和较低的情感卷入水平,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会使彼此对于感情投入带有游戏性,这将对以后在现实中形成亲密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使用网络耗费大量时间,在现实中与真人接触时间相对较少。已婚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逃避做家务、照顾孩子,使现实中的婚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引自Underwood&Findlay,2004)。
  
  5.研究展望
  
  目前关于网络亲密关系的研究在内容上多停留在现状描述的水平,如关于网络亲密关系的建立、维持和破裂,网络亲密关系与现实亲密关系之间的差异,网络亲密关系的优势、劣势等研究多以静态的方式展开。动态地考察网络亲密关系如何转变成现实亲密关系,对于网络亲密关系多久会变成现实亲密关系、转变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网络亲密关系的发展轨迹是什么,在不同阶段亲密关系的卷入水平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话题。特别的,对于网络中形成的亲密关系转变成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是否比直接在现实中形成的亲密关系具有更高的卷入水平?(Comwell&Lundgren,2001);网络亲密关系中存在着更多的情感背叛(Underwood&Findlay,2004),但是什么构成这种情感不忠和背叛,这种情感不忠和背叛是否会像现实亲密关系那样具有破坏性,这些都是将来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如何引导网络亲密关系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而尽可能避免其自身固有的劣势,是否可以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干预。这将是更具有挑战性但又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网络亲密关系的研究虽然在西方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我国的研究还较为匮乏。这篇综述是基于西方研究的结果,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外的研究结果能否应用到我国,则需要我国学者进一步探讨。这样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文化的普遍性,该领域的跨文化研究也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1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