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情热线:适应需求 避免庸俗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秀来

  2005年1月,面向农村的《河北科技报》推出了“民情热线”专栏,选择以农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报道内容,以“贴近民生,关注民情,传达民意,服务民众”为宗旨,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来反映民情、民意。
  “民情热线”让各方面的声音都能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得到释放,缩短了报纸与大众的距离。在这里,不管曝光、倾诉,还是咨询、求助,通过对平凡百姓和百姓身边事件的关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
  
  平民视角 本色表达
  
  “民情热线”专栏,把“平民视角”“本色表达”作为自己的定位。
  平民视角,包涵着两层意思:一个是选题层面的,另一个是操作层面的。
  选题层面的平民视角,就要求编辑尽量从农村普通农民的生活、生存角度发现和提炼选题,包括关乎农民生活的微观领域的变化和动向、宏观政策在农民生活当中的运用和反响等等,体现“要为农民说话”。
  操作层面的平民视角,就要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农民如实反映自己生活的状况、环境、质量、要求与呼声等。体现“让农民自己说话”。不论稿件长至千言,还是短至两三百字,多出自基层农民之手。
  本色表达,就是说农民自己的话,让农民易懂易记。
  “民情热线”专栏在语言风格、标题制作上下功夫,将带“泥土味”的语言、醒目活泼的标题等多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闻当中。如《有井浇不上水,麦苗“渴”啊》《一顿喜庆宴,吃掉4亩地 红白理事会不能乱“理事”》《“洋灰”路何时不扬灰》……
  在文稿写作上,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叙述,注重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在评论性方面,不要高高在上的点评,而是力求幽默、风趣,点到为止,寓庄于谐,让读者在感觉一新中受到某种启迪。
  
  做好民生新闻的一些思考
  一、真正关注民生,勿使新闻庸俗化
  民生新闻重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但是单纯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件视作“民生”,其结果只能使民生新闻陷入了重重琐事无法自拔。久而久之,便会造成读者审美疲劳,这是需要注意的。
  民生新闻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着重解决的是扩展报道广度与深度的问题。许多民生新闻的采写,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不仅不重复,而且还能出彩。另外,在强调贴近性和地域特征的同时,还不能忽略民生新闻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否则,很容易陷入猎奇、零碎、媚俗的窠臼中。
  
  二、处理好贴近民生与维护大局的关系。
  民生新闻要处理好贴近民生与维护大局的关系。民意,既有主流民意和非主流民意,也有正确的民意和不太正确的民意。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弘扬主流的、健康的、正确的民意,引导和消解非主流、不正确的民意,以维护大局的稳定。
  三、追求积极的社会效益拓展报道内容。
  关注民生话题,不是堆砌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也不是单纯地还原事实,而是通过对身边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以期推动全民共建社会规范体系。读者看重的不仅仅是新闻事实,还有新闻事实中体现出来的理性思考。
  许多民生新闻为显示民生立场,往往有意减少甚至刻意排斥时政新闻。但事实上,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最为相关。如果记者能及时捕捉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必然能引起百姓关注。
  四、舆论监督不能错失自身位置。
  新闻媒体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披露有时确实加快了事件的解决进程,因此受众产生了一种“找媒体比找行政部门有效”的错觉。其实,新闻媒体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平台,它的作用应局限在表达民意层面,在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都要把握住舆论监督的力量尺度,不要向老百姓发送错误信号。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周晖说:“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采访时不能只听采访对象说,你也应该提供一些对他来说非常新的消息和情况,我常年在基层调研,有一些记者看到的现象采访对象不了解,但又是他很关心和惊讶的。说出这些,会使采访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代表委员开始时不太愿意对你提出的问题回答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可以先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七、拉近距离。
  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等原因,接受采访时较拘谨,不容易打开“话匣子”。记者采访要有意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广州日报》记者徐锋说:“在全体大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会在休息大厅短暂休息,此时气氛比较轻松,你也可看准某个‘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坐着,做到他旁边去休息,然后找机会攀谈,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在休息大厅,看到‘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可以先提出要和他们合影,要签名什么的,他们一般都不会拒绝,待距离拉近之后,采访就很容易了。”
  拉近距离也包括感情沟通与交流。采访时,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并不应是简单的问与答的关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任会斌说:“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一些代表时,不单为了某个特定的问题采访,而是主动与代表进行多方位沟通,倾听代表诉求,了解代表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代表着想。既能完成了预定采访任务,还有大量额外收获。”
  以来自内蒙古的农牧民代表廷•巴特尔为例,他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牧区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也有不少困难需要呼吁。由于廷•巴特尔较内向,接受采访时较为拘谨,思路也打不开。任会斌索性抛开采访提纲,与廷•巴特尔聊起了草原、牧民以及牧区的生产、生活,渐渐地廷•巴特尔精神放松了,话也多了起来,与记者一谈就是近两个小时,收获颇丰。后来6条稿件中都用到了采访廷•巴特尔的素材。
  拉近距离还包括尊重、倾听。记者与代表委员进行坦诚的交流,尽量少打断代表委员的思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扎西顿珠说:“与代表委员的采访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这样既可加深你对代表委员的了解,同时记者本身可以赢得代表委员的信任。”
  
  八、见缝插针。
  两会会期14天,要做大量精彩报道,还要为会后报道打下基础,关键要把握住点滴机会,利用各种场合,见缝插针地进行采访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扎西顿珠说:“楼道、房间、大厅、餐厅、车上等场所都可以成为你开展工作的最佳时机。”两会,每个角落都有新闻。
  《广州日报》记者徐锋在委员驻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委员攀谈的机会,包括电梯里、大厅里注意观察,先注意看清委员的胸牌名字,然后再问他的提案主题,并尽量问到该委员的房间号码、手机号码。这样偶尔也能挖到“好料”,为后期采访积累后备资源。到代表房间去串门,聊议案、建议或具体政策的落地。就餐时,尽量创造机会和代表委员坐在一起,闲聊时,引导话题,由此曾报道过独家新闻。他在报道小组讨论时,先选择一个认为会“出新闻”组旁听讨论,再挑选一个可能会“出新闻”的组,放个录音笔,会后再听录音,以免错过“好新闻”。
  
  九、预先铺垫。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代表委员详细作答。如果仅仅依靠在人民大会堂前台阶上的“堵”或者记者招待会后的“追”,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回答。因此,记者需要借用这些时机,为下次详细采访做好铺垫。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法院院长肖扬参加山西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京华时报》记者田乾峰在肖扬刚准备落座时,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提问提纲,递到他面前,上面非常礼貌地写着:“肖扬院长:您好!打扰您,我有以下几个问题想请你会后答复……”,文末,还订上了一张自己的名片。由于当时时间较少,肖扬建议记者换个时间采访。后来,肖扬还派工作人员核对记者的采访提纲。直到3月14日,肖扬再次到山西团参加小组讨论结束时,记者再一次迎上去,说明采访意图,肖扬找到了田乾峰的提问提纲,欣然接受了采访。《京华时报》据此采写了整整一个版的新闻《“同命不同价”近期将改变》和记者的采访手记《肖扬兑现采访承诺》。
  
  十、创造机会。
  
  代表委员都是新闻富矿,一般来说,记者也别指望一次就把某个代表“挖干榨尽”,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主动创造和代表委员交流机会,以再次获取新闻素材;另一方面,与代表委员的交流熟悉,也能为会后采访打下良好基础。
  《广州日报》记者唐迎春知道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厅长方潮贵是明星代表,在今年两会重视民生的大背景下,拥有丰富的新闻源。3月2日,在采访写成独家新闻《广州即将推行全民医保》时,为了留下“后路”,在采访的同时问了方潮贵今年准备提交的议案,顺便借了他的U盘。第二天,又专程把U盘还给方潮贵,创造了又一个交往、熟悉的好机会。过了几天,就餐时,又主动凑到和方潮贵一起就餐,跟他约定采访“劳动和社会保障热点”。方潮贵一口就答应了。于是,又出了一个独家新闻《广东将争取今明两年全部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记者在采访后,注意将发出来的样报或者播出时间及时反馈给代表委员,反馈过程也是交流的机会,代表委员们看到自己的言论刊登出来非常高兴,与记者也由生变熟,不少代表、委员后来甚至主动约记者谈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记者也能有额外收获。此外,写出稿件后,如果有很多涉及到使用直接引语时,必要的情况下要让代表委员审阅,一是防止稿件见报后引起代表不满,获得信任;二是也能创造再次交流沟通的机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78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