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竹林带来的生态效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玲玉
百竹成林,百林成海。竹海。赤水。
从历史名城遵义市的仁怀市茅台镇沿赤水河顺流而下,直到赤水市区,两岸青竹荏苒,一路碧水青山。这就是遵义市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打造的“三百里竹廊”。而赤水,则是“中国竹子之乡”。
竹子带动一方产业
很多年前,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村民黄恩贵每天在自家田地里忙碌,六口人就住在一间土房里,生活很是贫困。他常常从赤水河畔走过,抬起头就能看到山上的树木,还有他家那20亩坡耕地。
2001年,在政府“退耕还竹、荒山种竹”政策的引导下,他也种上了竹子。如今100多亩竹子,以及在翠竹掩映中的二层小楼是他的财富。依托种竹走上致富路,黄恩贵只是数不清的众多农民兄弟中的一个典型。
在赤水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看到各种竹工艺品加工店,竹筒、竹编、竹筛、竹箩、竹筷、竹甑、竹帘等等。一根价值只有几元钱的竹子,经过农村妇女的巧手编织,就成为在亚洲工艺品市场深受欢迎的“手工竹编中国书画艺术品”,可以升值到数千元;电动的蔑条机、织席机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使竹子的大规模深加工成为可能,还带动了近万户农村竹加工作坊实现机械化;以竹笋为龙头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也正在该市迅速发展……如今,赤水竹业已形成竹建材、竹工艺品、竹生活用品、竹笋加工、竹造纸5大系列250多个品种,全市有200多家竹加工企业。
以竹类资源为基础的特色工业、生态工业有效拉动了赤水市工业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近5年来年均增长17.3%。2007年,全市竹业综合收入达10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地方财政收入的30%、农民收入的40%都来自竹产业。竹产业已成为赤水生态示范市建设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支撑。
竹子改善一方生态环境
基于竹子固土能力好,生态效益高,2000年,遵义市启动了“百万亩造竹工程”。
8年过去了,“三百里竹廊”正在长江上游形成一道绿色屏障。水文部门连续几年对赤水河的监测表明,赤水河逐渐变清,含沙量逐渐减少,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近500万吨。
如今的赤水河,河水清亮,游鱼水草历历可见,良好的水质使赤水河成为长江珍稀鱼类的回游繁衍通道。竹林绿影婆娑,4万多株孑遗植物桫椤树四季常青。如此丰富独特的生态资源,使赤水市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十丈洞、四洞沟、燕子岩、金沙沟……这些景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生态观光旅游。2007年1月至9月,赤水市接待游客60万人次,同比增长25%,生态旅游正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数百年前,东坡先生就表达了对居住环境的理想。在赤水,“生态立市”的综合效应,不但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环境,还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仅天台镇铁匠炉村就有8位百岁老人,全市人均寿命为74.38岁。全市农村医保率达到95.7%,居全省第一位。
如今,赤水市形成了以竹文化为经的旅游、加工和饮食等产业,以生态竹业为纬的新型产业结构。许多村寨的农民以竹为业,以笋生财,吃上了“生态饭”。赤水市市长穆嵘坤说,赤水市以“生态立市”,正在走一条独具赤水特色的绿色扩张之路。
竹密何妨流水过。在赤水,一根竹子竟带动了农业、工业、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保护和绿化了生态环境,使得赤水的山更青,水更绿。在这里,生态文明正变成可以触摸的现实。
传说中,凤凰以竹为食,所以《尚书・益稷》有句:“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这个《箫韶》就是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那首乐曲。
赤水,也许正是凤凰栖息的地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9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