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传播视阈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新媒体技术与理念已在媒体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媒体的影响力以几何级数式的增长。高校精品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形式,其在传播的教学信息在内容和形式上虽与新闻信息有不同之处,但对传播形式最优化和对传播效果最大化的追求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引入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元素和传播新理念,力求使精品课程成为高校教育信息传播的优质平台。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 精品课程 整体转变 具体改变 社会教育媒介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张合斌,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郑州450001      20世纪末,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量使用电子媒体或网络进行传播的现象,在媒体领域出现了“新媒体”的提法。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在社会关系层面对新媒体的界定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来自产业界的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可以肯定的是“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本文所讨论的新媒体传播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新型网络媒体传播。网络新媒体技术与理念已在媒体领域得以广泛的应用,其极大的改善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促进媒体的影响力以几何级数式的增长。   高校精品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形式,其在传播的教学信息在内容和形式上虽与新闻信息有不同之处,但对传播形式最优化和对传播效果最大化的追求上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引入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元素和传播新理念,使精品课程达到较好的表现形式和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促进其实现辅助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新媒体传播的技术理念及其教育学价值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每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必然带来信息传播手段与形式的提升,同时也催生出新的媒介传播理念。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也是如此,以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技术形态的新媒体技术带来人类信息传播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新媒体传播技术在网络层次也已经分化为很多方面,在媒介传播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有网络通用语言XML、无线网络通讯协议WAP、网络信息管理的集成平台CMS、网络信息传播优化技术SEO等。   目前,依托技术的革新和媒体经营理念的更新,新媒体传播理念也日新月异,而其理念的主要载体是web的形态。当前,web形态的发展已经进入2.0和3.0阶段,web2.0阶段的典型应用有Blog(博客)、wiki(维客)、boke(播客)等。Web3.0阶段的典型应用有Widget(播客)、Personal Portal(个人门户)、Personal Searching(个性化搜索)等,而且还有介于二者其中的SNS、UCG、RSS等。另外,诸如广泛应用的知识分享的平台百度文库、新浪爱问资料、网易公开课、人人网、Twitter、微博等,无不为信息传播提供极大的便利。   当前,以上所有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和理念已经深入应用到媒介传播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blog等新媒体技术平台是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精品课程是教育信息传播媒介平台,二者在传播信息的基本需求上一致的,甚至基本传播规律也是相通的,而且新媒体平台在版式及资源管理上基本满足教学信息管理的需求。因此,新媒体传播技术与理念具有较强的教育学价值,其表现在教育教学学习的许多方面,最为基本是对教师学生教育活动的支持与帮助,若和教育活动全过程结合起来,则可以起到辅助教学学习的全过程。若和精品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基于课程教学层次来支持和帮助对课程知识模块的学习,使精品课程对教学和学习的支持达到最优化。      二、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启示      将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形态和先进的理念与精品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可以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有新的启示。就设计思路与定位而言,精品课程可由作为单一教育教学功能的课程网站向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媒介转变;就平台架构而言,精品课程可以从单一静态或动态网站平台向多形式多平台转变,乃至于向移动互联网形态转变;就传播的内容而言,精品课程可以从单一课程信息传播向学科群信息传播转变。   精品课程就其本身设计思路与定位而言,在新媒体传播技术与理念的支持下可以从单一教育教学功能的课程网站向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媒介转变。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毋庸置疑,精品课程是课程的特殊形态,是集合课程相关信息资源的课程形态,或者说是整合丰富的课程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即是教育传播环节中的“信源”。在大众传播学领域的诸多传播模式中无论是香农一韦弗模式,还是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和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均可对教学过程作出合理的解读,实际上,教学学习所组成教育的活动其实质就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由此可见,可以把精品课程视为教育信息传播载体,也就将其界定为教育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介,把借助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学习活动视为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把师生互动视为传播中信源与信宿的信息“反馈”。将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视为搭建教育信息传播媒介平台,实施传播信息采集整理展示等系列活动的过程。进行精品课程媒介化的转变有利于拓展精品课程建设视野,有利于挖掘精品课程的价值。2011年起网易推出的以欧美著名大学课程视频教学为主要内容服务项目“网易公开课”(http://v。163。corn/open/)就是网络媒体基于教育学视角的尝试,亦以反证的形式表明了精品课程媒介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目前,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支持下精品课程平台架构的可以从单一静态或动态网站平台向多形式多平台转变,乃至于向移动互联网形态转变。当前,较多高校的精品课程申报网站是htmI+css形态的静态网站,课程网站是静态网站或者动态网站,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更新少,师生交互更少。较多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重申报轻应用、重界面轻功能、重资源采集轻信息整合、重教师轻学生、重建设轻开发,以上现象的出现时诸多因素造成的,但与精品课程网站单一静态或动态网站的形式也有莫大的关系。学生每天用电脑上网使用到的是网站或手机上网都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多平台网站,单一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对学生来说根本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多形式多平台下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将呈现出精品课程网站群组,不同类型的精品课程网站分别具有不用的功能,课程静态网站承担精品课程内网展示或相对固化资源呈现任务、博客形态精品课程网站承担外网快速展示课程信息的任务、播客形态精品课程网站承担课程教学视频展播任务、RSS形态精品课程网站承担课程扩展资源自动索取任务、WAP形态精品课程网站承担课程无线网络信息传播与交互。这样,精品课程建设将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课程面貌,为教学乃至学生深层次的研究型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支持下精品课程信息资源传播的模式可以从单一课程信息向学科群信息转变。顾名思义,精品课程是对具体一门课程的重点建设,但任何一门课程都和专业内相关课程有一定的关联度,同时也从属于具体的学科群中。因此,对一个学科群中若干门主干课程进行新媒介传播支撑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在促进各门课程信息资源的传播的同时形成学科群信息的传播平台,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的通览式的学习,对各门精品课程授课教师的也是一种重要资源支撑,极大的提升了精品课程的教育价值。目前,各高校正在开展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教育质量工程中应当对此有相关的体现。      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启示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中,要适时适当将新媒体传播技术与理念要素引入其中,尤其是将web2.0和web3.0形态的进行教育化改造与应用。具体来说,在有效的引入后可以达到精品课程常态管理系统化、课程表现形态媒体化、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多元化、信息传播反馈实时化、信息传播模式多样化、信息传播效果可控化等。   精品课程常态管理系统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课程网站的所有平台都要达到“显示在前台,管理在后台系”的基本目标,即课程所有平台有CMS系统支撑;其二是指课程网站在课程资源内容管理上要进行用户分级授权的形式,在所有平台的课程信息的“采集、上传、审核、显示、置顶、加固、推荐、幻灯、加精品”等系列过程要遵循科学化的系统化的规章制度,有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课程表现形态媒体化主要指能够使课程的内容在网站页面的显示上,除基本图文混排外,还要达到能够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顶部必须有课程LOGO、底部必须有课程介绍等,课程所有网站的整体的色彩搭配上呈现课程特色,页面布局上有内容主次之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要素显示能有机融合整体显示而非零碎在较多页面中,交互与具体条目的信息结合而非专门交互平台进行。   在一般的精品课程建设中,资源建设一般都有课程教师全部承担,学生除使用资源外几乎不产生资源,除师生外一般网民访问应用更是不会产生资源,同时都是课程建设之初资源猛增后期资源增加几乎为零,这种情形非常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建设。为克服以上情形,可将新媒介网络媒体的资源增长模式与精品资源建设进行参考比照,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施多元化,主要是指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有“开放的资源建设观”,达到三个目标: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参与建设、资源建设有序跟进、资源建设有除师生外以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产生。当然,其中学生参与产生的,一般网民产生的课程内容需要课程教师审核,符合教学信息传播需要才可以进入课程平台展示的。   交互是精品课程重要的部分,信息传播及时反馈也是新媒介传播的显著特点。因此,精品课程平台的交互要尽可能实现实时化,在平台上引入新媒介传播中即时通讯工具QQ等或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的社交网络组件,来实现课程的交互及时,达到反馈信息到位,“留住”更多学生来精品课程平台学习。   其一,在现实中,不同学科情形下的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在众多学科门类的精品课程信息其信息传播模式应当是多样化,如对理工科的精品课程信息传播应当遵循香农一韦弗模式,而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精品课程的信息传播可能更需要遵循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或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其二,既使是同一门课程,因为其教学目的不同遵循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应当不同,如资源型教学(该类型教学目的是透彻明白的解析概念)、案例型教学(该类型教学目的是系统掌握、灵活应用知识)、协作型教学(该类型教学目的是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提高)、研究发现型教学(该类型教学目的是满足更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四种不同类型的教学的目的不同,对信息传播模式也有不同的选择。   借助网络媒体(如CNZZ、Alexa等)提供免费网站信息访问流量统计工具,可以对精品课程网站的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传播情形具体度量,如对精品课程网站具体页面的点击量、来访者所处的地区等进行统计,并根据点击来源对关键词和搜索引擎进行分析、对来路信息按时间段和特征字查询,并记录各大搜索引擎搜索进入时用户所搜索的关键词,记录用户进入网站时的网页被进入的次数最终所形成的访问报告可以使课程建设人员能够及时对精品课程网站被使用的情形进行详实的了解,并以此参照来改善精品课程的信息建设的思路和传播模式,达到提高传播效果,进而使精品课程的传播效果实现一定程度的可控化。      四、结束语      目前,对精品课程建设改善的探讨较多,本文仅基于新媒体传播的视角尝试把新媒体的技术要素与媒介传播的新理念融入其中,探索出精品课程建设在新媒介情境下应当也可能出现的三个转变,同时具体描绘了六个方面既可行也可能实现的精品课程网站的新变化。精品课程建设是既宏观又微观的重要课题,在实际中有很多层面的细节需要关注需要研究,期望本文能引发我们对其深层次发展的更多思索。      参考文献   [1]李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8):92-94.   [2]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007)[EB/OL].http://166.111.82.51greatcourselzqyj/26/26html,2007-03-21   [3]卢金海.国家精品课程的认识与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06(1):58-60.   [4]司传平,郭子林.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4(6):77-78.   [5]王绵森.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6(5):2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10.htm